教師論文發(fā)表期刊推薦《基礎教育參考》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是專門服務于基礎教育各級行政領導、中小學校長、教育教學研究人員、骨干教師和關 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各界人士的一份國家級刊物,國內統(tǒng)一刊號CN11-4889/G4,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1128,郵發(fā)代號82-127,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摘 要:列寧豐富和發(fā)展了灌輸理論,至今仍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具體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觀教育問題,灌輸理論可以讓我們明確向少數民族大學生灌輸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原因、灌輸主體、灌輸客體以及灌輸方式,本文將在這幾方面展開論述,探討如何增強灌輸的實效性。
關鍵詞:教師論文發(fā)表,列寧灌輸理論,少數民族大學生,啟示
列寧在《怎么辦》一文中,系統(tǒng)論述了灌輸理論,其目的主要是對俄國工人階級進行理論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社會主義意識,提升階級覺悟。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對無產階級進行理論教育的重要途徑,其主要內容為:1.工人運動不可能自發(fā)產生科學社會主義;2.科學社會主義意識只能從外部向工人階級灌輸;3.無產階級政黨要善于把革命理論與革命群眾結合起來;4.科學社會主義必須占領思想陣地;5.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的主體應當是“社會主義知識分子”,灌輸的客體是“工人群眾”。這里必須強調的是,列寧的灌輸理論并非是傳統(tǒng)意義上認為的一種單向的、僵化的教育方式,而是一種強調和重視教育客體的主體性,以及教育主體與客體互動的教育方式。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灌輸理論對于提升工人階級意識,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即使是現階段,灌輸理論仍然是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據和原則。
具體到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而言,其指導和借鑒意義更為明顯。民族理論課程作為民族地區(qū)高校和民族類院校必修課程,對于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了解黨的民族政策,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意義重大,下面我們結合灌輸理論,從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的必要性,民族理論教育的主體、客體以及教育的方法和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討論:
一、 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灌輸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必要性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是經過革命和建設實踐檢驗的正確理論,指導著我國的民族工作。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對于自覺抵制各種錯誤的民族觀,增進對本民族的認同感以及各民族間的相互了解意義重大,能夠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堅定擁護黨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形成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然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不可能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自發(fā)形成。因為,從其成長環(huán)境來看,有些少數民族群眾中,還保留著一些相對保守甚至錯誤的民族觀念,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受到這些錯誤觀念的影響。同時,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種觀念錯綜復雜,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從未停止,特別是在西方文化霸權的影響下,處于世界觀的形成期少數民族大學生不可能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這些因素不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既然正確的民族觀不可能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自發(fā)形成,而且外部環(huán)境如此復雜,那么只能自外部向少數民族大學生灌輸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教育過程中,要重視把增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本民族的認同與加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意識聯系起來,自覺樹立各民族大團結的觀念。
二、 加強民族理論專業(yè)建設,提升任課教師的業(yè)務素質
向少數民族大學生灌輸正確的民族觀意義之重大已無需贅言,而高校民族觀教育主要是通過開設民族理論課程實現的。所以,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黨的民族政策專業(yè)建設,應從縱向歷史沿革和橫向內容拓展兩方面進行,使灌輸內容更趨合理。民族理論的內容涵蓋民族的形成、民族間關系、民族問題、民族文化、風俗習慣以及民族教育等多個方面,但并不意味著我們現有的內容就是完備的,時代向民族理論的研究者提出更為迫切的問題,這就是如何將民族理論的眾多內容與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結合起來,提升灌輸內容的科學性和時代性十分緊迫,而這也是灌輸理論的題中應有之意。正如列寧說過的,不是說“反復地咀嚼一些大家早已知道的東西就夠了”,灌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提升覺悟水平,因此,務必要使灌輸的內容科學化和時代化,提升民族理論學科水平,增強灌輸內容的時代感染力,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主動學習的責任意識和學習興趣。
同時,作為民族理論灌輸主體――高校民族理論教師專業(yè)隊伍,提升業(yè)務水平和素質,對于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灌輸意義重大。有必要實現民族理論教師的專業(yè)化和專職化,這樣才能保障他們“有能力”對客體實現灌輸。在專業(yè)化層面,要求相關院校必須加強民族理論專業(yè)的建設,以滿足民族地區(qū)高校和民族類院校對該專業(yè)教師的需要,特別是要在研究生以上層次上加以重視。因為在實踐中,我們看到開設該課程的院校,許多教師并非專業(yè)化,僅僅是“相關專業(yè)”教師,這樣一來,就很難保證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理解的深度,所以,在條件允許的高校中,有必要實現該專業(yè)教師的“科班”出身。而在專職化層面,原因同上,要保證他們對課程內容理解的精準,因為從實踐中我們看到,有很多院校,相關專業(yè)的教師在承擔民族理論課程教學任務的同時,還會承擔一門甚至多門其他專業(yè)的課程教學任務,這樣,對民族理論專業(yè)的研究在精力上的投入就會大打折扣。所以,筆者認為實現民族理論專業(yè)教師的專業(yè)化與專職化是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灌輸的重要任務。
三、 要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其參與意識
列寧的灌輸理論并非西方傳統(tǒng)意義上的“道德灌輸”,也非多數人理解的“填鴨式”教育,而是充分考慮灌輸客體的主體要求的教育方式。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不少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未根據客觀現實和學生的真實需求,而力圖將理論知識“填進”學生的頭腦,結果適得其反。這也是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達不到應有效果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在民族理論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實際,了解他們的現實需要和心理特點,以更為平等的姿態(tài)與學生實現互動,同時,要對當地民族概況有更充分的了解,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認同的過程中,提升學習興趣。更主要的是,要注重將理論內化為學生的實踐能力,讓他們能夠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的問題,這樣就能在體驗的過程中,增強理論的說服力。
四、 要注意改進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灌輸方式,拓展灌輸途徑
要避免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片面化傾向,必須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就像列寧所言“在傳達這種思想時,要善于用通俗的語言,并要借助日常生活中他們知道的事實”。這就是說,要注重灌輸的實效性。具體到民族理論教學中,要把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各類民族問題,以及黨和國家處理此類問題的態(tài)度、原則、立場和辦法向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講解,解除他們在此類問題上的疑惑,以有說服力的理論和鮮活的實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民族觀。
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渠道越來廣泛,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使他們能更為便捷迅速地獲取信息。但是,網絡這把雙刃劍,在提供方便的同時,也造成了許多問題。難免會有人為達到個人目的,利用網絡進行宣傳。這就會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是非面前的判斷。因此,我們必須占領網絡這塊陣地,因為如果我們不占,總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占領,這對于處成長期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講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要想占領思想高地,必須占領網絡陣地,以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同時實現獲取信息的健康。
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本民族的精英,與本民族內部成員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因此,更能取得本民族的信任,其傳播作用和聯系本民族成員方面,是其他社會成員無法取代的。所以,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觀教育,有利于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這就更加凸顯應用列寧的灌輸理論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民族觀的教育意義之重大。
內蒙古自治區(qū)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及教育對策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NJSZ1229)
參考文獻:
[1] 列寧選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72
[2] 列寧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