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匯雜志以"用心為教師服務,以情與教師交融"作為辦刊理念;在內容上以"服務教師、貼近教改、關注創(chuàng)新"為特色,在形式上追求濃郁的文化特色,強調可讀性;在稿源的開拓上,堅持原創(chuàng)和文摘并重,最大限度地吸引讀者賜稿和遴選書報刊佳作。
摘 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國家的希望是少年,少年的成長不是一日之功,離不開數十年的教育。培養(yǎng)一個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有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學生,靠書本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在吃透書本知識和做好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與社會實踐結合,保證學生能夠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
關鍵詞:教育文匯雜志,小學教學,教材,實踐活動,品德與社會
一、整合教材的知識結構
從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知識結構來看,學生主要學習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規(guī)則以及與自然科學、歷史、地理有密切聯系的知識。從教科書安排的知識結構來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整合。將教材中不同單元的知識整合在一起,讓學生能夠全面掌握知識。例如,小學三年級品德教材中第一單元中的部分內容可以和第二、三單元的內容結合在一起來講。這樣既能深入講解第一單元的內容又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除了單元之間的知識結構進行整合,每節(jié)課的內容也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要求進行整合。例如,在蘇教版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我的鄰里生活”這一單元中,我們可以讓同學們講講自己家的鄰居都是誰,干什么的,有什么特點,和自己家都發(fā)生過哪些有意思的接觸,讓學生們主動和鄰里接觸,去問問鄰居們現在的生活狀態(tài)。在這一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們學會與人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知識。
二、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很少有家長讓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其實,我們如果想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就應該讓學生多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不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我們學的知識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如何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第一,我們應該尊重教材,要求同學們參加社會調查,并悉心指導學生如何調查,如何寫調查記錄;第二,如果書中沒有明確提出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但根據教學目標,我們也可以適當安排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指導學生學習知識。例如,在蘇教版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中的《我送老師一朵花》一課中,我們可以讓學生為自己喜歡的老師送一朵花,也可以擴展到對老師說聲謝謝,給老師寫一封信,還可以給自己喜歡的領導、前輩、親人、朋友等送去自己認為最能表達自己心意的東西或做一件能讓其感動的事情。在活動結束之后,讓學生們談一談自己在送出祝;蛘邜坌闹螅瑢Ψ降姆磻,以及自己在受到感謝時的感受,讓學生感受真、善、美帶來的樂趣。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
三、合理利用活動課
活動是品德課重要的內容,通常我們上活動課都是根據教學內容在課堂上進行。雖然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有些問題學生學完后仍然是似懂非懂。我認為,我們應該打破只在教室上課的陳規(guī),將課堂移出教室,讓同學們對社會現象有切身的感受,從而更加懂得如何適應社會。例如,在學習《我的勞動感受》一課的時候,學生的課前資料收集得很充分,課堂上學生的感受發(fā)言也都說得非常成功,但學生對勞動的認識深刻程度不夠。我將課堂移到室外,組織學生義務勞動,比如,撿公共場所的垃圾,擦公告牌,讓學生們切身的體驗勞動帶來的樂趣,感受別人對他們投來的贊許的目光。
四、及時做好教學反思
每一節(jié)課上完后,我們都應該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作一個反思,看看自己在這一節(jié)課中哪里講得好,哪里需要改進,提高教學水平。我們在作教學反思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其一,教學反思要有針對性,不能籠統地看問題,我們要深入具體地看問題;其二,教學反思要及時。一節(jié)課上完了,我們要及時做好教學反思,否則時間一長,課程加多后我們很難回憶起整節(jié)課的過程;其三,教學反思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看到缺點,才能促使我們進步。人類之所以區(qū)別于動物,就在于他們能夠思考,知道從不足中進取,從錯誤中意識到不足,在不斷思考中推動人類文明的發(fā)展。
五、引導學生互動學習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互分享知識,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為學生性格的完整打好基礎。比如,在學習《鴉片的背后》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們在預習之前通過網絡或者詢問家長等方式盡可能攝取林則徐虎門銷煙、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后的故事、八國聯軍燒毀圓明園等信息,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們暢所欲言,談談鴉片對近代中國帶來的危害,引導學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責任感。在備課過程中,老師可以提前預備一些問題在課堂上與學生問答交流,將自己擺在一個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與學生交流看法。
例如問學生:
1.鴉片給近代中國帶來了哪些影響?
2.和鴉片一樣的毒品還有哪些?我們應該如何做到遠離毒品?
3.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走上富國強民的道路?
列寧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下轉26頁)(上接15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是老師應該做的也必須做的事情, 在討論中讓學生們認識歷史事實,養(yǎng)成客觀看待問題的習慣,這對學生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養(yǎng)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課標指出品德與社會的課程宗旨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做到這一切的基礎是教師要在學生年輕的心里種下一顆真、善、美的種子,一顆愛國的種子。
參考文獻:
[1]陳漢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策略淺析.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9)
[2]張浩.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初探.成功(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