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話是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反饋是課堂對話教學的模式,通過這一過程,讓教師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也能從教師的評價中掌握知識。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對話教學中教師的“理答”脫離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數(shù)學課堂對話教學中的理答隨心所欲,學生受益匪淺成為紙上談兵。因此,針對對話教學中提升理答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中要講究層次性、引領(lǐng)規(guī)范性、組織條理性、注重思辨性。
關(guān)鍵詞: 小學數(shù)學;對話教學;理答藝術(shù)
一、對話教學中“理答”的概念內(nèi)涵
從國內(nèi)最早 研究“理答”的 專 家 之 一———華 東 師大崔允漷教授的解杼中,所謂“理答”是指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理性”反應和“搭理”藝術(shù),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從教學有效性的角度出發(fā),數(shù)學課堂“理答”一般包括教師提問、學生思索、指名回答、學生應答、教師梳理等層層遞進的相關(guān)鏈接。理答既是一種“講理”的教學行為,更是一種“推理”的評價行為。 它不單單是教師提問和學生回答的合二為一式的評價,而是需要引導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理答的形式可以有前呼后應、推波助瀾、畫龍點睛、撥云見日式的, 再細化為語言性理答和非語言性理答兩種。王崧舟、竇桂梅、吳正憲等名師都曾經(jīng)對理答行為進行微格研究過。 理答藝術(shù)是教學中的對話,是奏響高效課堂的美妙旋律。 [1]
二、對話教學中“理答’存在的問題
(一)“理答”形式簡單化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 年版)》理念的影響下,教師逐漸明白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的“秀”,他們開始嘗試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問題的答案,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并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合適的反應及處理,然而在部分教師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上,缺乏“理答”智慧。 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置之不 “理”或剪不斷、“理”還亂,失去了“理”直氣壯的效果。例如,在教學“9 的乘法口訣”時:師:一九得幾?生:一九得九。師:對!二九呢?生:二九十八。師:很好!三九呢? …… 教師只是簡單的反饋對還是錯,學生“填鴨”式的輸入。 這樣的理答簡單化而失效,學生根本沒有探究思考過程,知識是學習了,但是沒有深入,學生是被動學習,而不是主動獲取新知。
(二)“理答”呈現(xiàn)模式化教師通過觀摩課或是觀看案例,對于對話教學有了一定的了解與掌握,也漸漸用于教學,師生之 間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而是向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模式轉(zhuǎn)變。 然而在實踐中,對話教學中“理答”普遍存在著模式化的問題,降低了教學效率。
三、對話教學中提升“理答”有效性的出路
(一)講究層次性由于學生學習能力及接受能力的差異,即使同一個問題,不同層次的學生會做出不同的回答。 這就要求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回答,做出不同層次的理答。 對學優(yōu)生,要追問,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入發(fā)展;對中等生,要鼓勵學生把答案表達清楚,幫助學生思維的形成;對學困生,要盡量讓學生說,鼓勵學生進行數(shù)學思考。對話一:師:你能找出這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嗎?生出示自己的作品,并回答:涂色部分就是二分之一。師:你真會找分數(shù)。但是我們不能說涂色部分就是二分之一,應該說涂色部分就是這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對話二:師:你能表示出這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嗎?生準確表示出二分之一,師追問:你是怎么找的?生:我把正方形紙對折,紙被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張紙的二分之一。師:表述的很清楚。你們像他這樣找一找并說一說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嗎?教師在教學 中對不同層 次的學生做 出不同的要求,并分層性進行理答,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2]
(二)引領(lǐng)規(guī)范性嚴謹、規(guī)范是數(shù)學語言的 兩大重要特 點,教師在數(shù)學對話教學中的理答要求具備清晰規(guī)范嚴謹 的語言表達,循循善誘,以身作則,讓學生感悟到學習數(shù)學應該講究語言嚴謹、表達規(guī)范。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動手操作,實驗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合作探究圓錐的體積公式。師:通過實驗,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生 1:我發(fā)現(xiàn)把圓柱里的水倒進圓錐里,可以倒 3 次。師:是剛好滿滿的 3 次嗎?生 1:是。師:真是個善于觀察的孩子。把圓柱體里的水倒進圓錐體里,正好可以倒?jié)M 3 次。師:還有其他發(fā)現(xiàn)嗎?生 2:我發(fā)現(xiàn) 3 個圓錐體的水正好可以裝滿圓柱體。師: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生 3:說明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 3 倍,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師:同意他的觀點嗎?學生開始思考,有的點頭 有的搖頭,還 有的直接喊出:他沒有說明等底等高。 教師出示課件,讓學生理解如果沒有等底等高,不能說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 3 倍,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 1 3 。
(三)注重思辨性解題時不能就題論題,而應該根據(jù)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解決問題。 教學中注重數(shù)學的思辯性,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發(fā)散思維,以思促悟舉一反三,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教師出示這樣一道題:有一個長方體長 4 分米、寬 4 分米、高 8 分米,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學生各抒己見,成功的解決了問題。師:還有其他更簡單的方法嗎?教室里忽然安靜了下來,同學面面相覷,他們開始進行思考。生 1:老師,我還有簡單解法,列式是:8×4×5。生 2:式子里的 5 是什么意思?伴隨著這個聲音,班級學生開始討論起來了。師:“這個問題問的好。你能說一說嗎?” 生 1:長方體四個側(cè)面相等,也就是 4 個 8×4,上下兩個面是兩個正方形,面積是 4×4×2,也就是 1 個 8×4,合起來一共是 5 個 8×4,列式是 8×4×5。師:學生 1 的想法很有創(chuàng)新性,同學們應該學會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
總之,理答貫穿于教學過 程的每一個 環(huán)節(jié),有效理答可以化被動的消極行為為主動的積極行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nèi)驅(qū)力,培養(yǎng)學生隨機應變、言之有理的本領(lǐng),融洽師生和諧關(guān)系,豐富了師生的文化底蘊。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豐富自己理答的經(jīng)驗,提高課堂教學機智,讓數(shù)學課堂煥發(fā)光彩。
參考文獻:
[1]陸海霞.提升師生對話有效性的引擎[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1(8).
[2]李雪亮.再組織理答的三重境界[J].小學數(shù)學教學研究(教學版),2010(3).
《小學數(shù)學對話教學中提升理答的有效性》來源:《福建教育學院學報》,作者:張昌茂。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xiaoxuejiaoyulw/69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