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學會了質疑,猶如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他們就會學得積極、主動,由被動接受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的“探索者”,獲得終生受用的自學能力。這就為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教學境界開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關鍵詞:教育論文發(fā)表,初中語文,課堂氣氛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需要激勵學生大膽質疑,提高學生質疑的興趣,開放課堂,營造一個和諧、民主、寬松的開放性教學情境;要引導學生質疑,創(chuàng)設課堂質疑情境;要使學生認識到質疑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白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在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fā)展;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質疑技巧,主動發(fā)問,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我認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chuàng)設課堂氣氛
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學生在心理放松的情況下形成的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是積極思維提出問題的前提條件。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就是要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觀念。在課堂上,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認識到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在教學過程中,以尊重、信任、平等、友好的情感去對待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努力建立與學生的親密關系,多與學生接觸,深入、全面地去了解學生,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緊張感和焦慮感。讓學生自由發(fā)問,即使開始提出的問題有些幼稚可笑,漫無邊際,甚至離題萬里,但也不可以一言否之,應耐心地提示學生換個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幫助,讓學生大膽主動地提出問題。對于學生“標新立異”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質疑,教師要滿腔熱情地評價,給予鼓勵。對于平時不愛提問的學生,哪怕只能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也要給予及時的肯定,使學生體驗到質疑的價值,產(chǎn)生強烈的質疑意識。
二、進行名言激勵
古今中外,有許多關于質疑的名言。如: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程頤的“學者先要會疑”。張載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宋代理學家朱熹曾說過: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明代智者陳獻章曾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地質學家李四光有這樣一句名言:“不懷疑不能見真理。”巴爾扎克也曾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的是問號。”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或課 余的時間相機對學生進行灌輸、激勵,使他們充分認識質疑對于讀書、學習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愿意質疑。
三、開展學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前學生無疑可問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好的習慣,沒有掌握必要的方法,不能發(fā)現(xiàn)問題,總覺得沒有問題可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求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理解課本,這是理論武器,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基礎。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有了膽量,并有了一定的質疑興趣,不一定就能問在問題的重點處、點子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讓學生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
語文的產(chǎn)生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又常運用到語文。教師要善于處理教材,調整教材,有機地把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是自己身邊的事。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使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從而促使他們能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來思考語文問題。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比較質疑能力,可從下列幾方面進行:
1、依重點質疑
每篇文章都有重點,重點地方是理解文章的關鍵。如果依據(jù)重點質疑,可以收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如《愚公移山》、本課重點是用對比的手法突出愚公移山的決心,學生可根據(jù)此重點質疑:(1)本文共寫了幾個人?(2)各人對移山持什么態(tài)度?(3)為了突出愚公移山的決心,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運用這些手法有何作用?這些問題解決了,對這篇文章的重點也就理解了。再就是根據(jù)難句質疑。理解句子是理解課文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只有突出重點,抓住難句,質疑問難,才能理解文章主旨。如抓住中心句、畫龍點睛句、篇末點題句等質疑?梢,通過對課文重點句子的質疑,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理解,也體驗到各種句式的用處。
2、緊扣題目質疑
眾所周知,題目是對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通過題目可以簡單地了解一篇文章的精髓。但 是遺憾的是,很多學生在閱讀課文的時候,很少關注到文章的題目,甚至根本不看題目。這樣 往往會導致部分學生對課文產(chǎn)生錯誤的理解。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首 先看清楚題目,并養(yǎng)成質疑的良好習慣。 對于不同類型、不同文體的文章,學生要養(yǎng)成看到題目自覺質疑的習慣。拿記敘文來說, 很多記敘文的題目都是以事物或者人物進行命題的。以人物命題的文章,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提出疑問:這個人的姓名是什么?這個人有什么特征?作者具體是從哪些方面來刻畫該人 物的?作者具體是通過哪些事例來刻畫這個人物的?等等。具體到《孔乙己》這篇課文,在教學時,我就從標題入手,提出了下面的問題:孔乙己的姓是什么?名又是什么?“孔乙己”是他的原名嗎?通過提出問題給學生設置了一個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使他們積極開動腦筋 從課文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教師經(jīng)常對題目進行示范質疑,時間久了學生就會模仿教師的做法,在無形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質疑水平。
3、依矛盾質疑
在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不合常規(guī)的表達方式,其實這種表達方式體現(xiàn)了作者的獨特情感。如《孔乙己》文末寫到:“大約孔已己的確死了。”“大約”與“的確”用在一句話之中,這是矛盾的,可以依據(jù)此矛盾質疑:(1)孔乙己到底死沒死?這兩個詞用在一起說明了什么?學生討論后得知這種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體現(xiàn)作者的特殊用意。
4、依高潮質疑
每篇文章都有高潮部分或表達作者情感強烈的部分。要指導學生依據(jù)此處質疑:如《范進中舉》一文,范進中舉是此小說高潮部分,可就此質疑:范進中舉后,胡屠戶、鄰居、老爺對他的態(tài)度有怎樣的變化,這表達他們怎樣的性格特征?說明了什么?范進為什么得知中舉而瘋?
5、依寫法質疑
每篇文學作品為了突出中心,作者都巧妙地運用某些寫作方法、技巧來突出主題,可引導學生依據(jù)寫作方法質疑。如魯迅的《故鄉(xiāng)》是運用對比的手法寫的,可依據(jù)對比的方法質疑:
(1)找出本文的幾處對比。(2)說說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在外貌、性格、對人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3)這變化的根源是什么?(4)這對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這樣,既能理解寫法――對比的作用,又掌握本文的主題,更能激起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
質疑無疑是教給學生學會鉆研課文的方法,使他們有意識地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努力理解新的,還不能充分理解的課文。學生學會了質疑,猶如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他們就會學得積極、主動,由被動接受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的“探索者”,獲得終生受用的自學能力。這就為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教學境界開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