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顯性和隱性教育資源,從實踐經驗中可以看出,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采用這種教育方式無法提升受教育者的興趣和積極性,進而也就無法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這種情況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越性就體現(xiàn)了出來,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1]
摘 要:從小學到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存在于我國教育和學習的整個階段,也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教學內容。當前在我國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著方法僵化、知識跟不上時展的教學方式,從而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不斷研究與完善,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迎來了良好的發(fā)展契機。本文從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作為出發(fā)點,簡要地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的分析,就提高中學生隱性思想教育提出了相關的途徑。
關鍵詞:《考試》雜志,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隱性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1.理論基礎
在專家對“隱性課程”理論研究的過程中提出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隱性課程”首先是由杰克遜這一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及社會學家在《課堂中的生活》提出。究其本質而言,“隱性課程”中提及的課程并不是實指,而是借“課程”來指代學校教學中無法控制且影響學生的教育因素。
2.基本內涵
1980年之后我國才開始展開“隱性課程”的研究,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現(xiàn)階段,“隱性課程”的研究已經是課程理論研究中的重點研究對象,并將其運用到各個學科中,延伸出了一系列“隱性課程”觀點。用 “隱性課程”理論分析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涵義,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觀點:
2.1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人們社會實踐和人生活動(組織管理、職業(yè)活動、人際交往、文化娛樂等),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的方法。
2.2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提前設計好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案、教育計劃進行教學活動,在這過程中營造出一定的文化氛圍以及創(chuàng)設出社會活動環(huán)境等,從而實現(xiàn)有意識引導受教育者的感知與體驗能力,讓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得到心靈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啟迪,進而潛移默化地達到教育目的。[2]
結合上述兩種觀點,不難看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對,將潛行課程理論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其重點是通過相對隱蔽的方式把與隱性政治思想相關的教育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結合,讓學生能夠潛意識的的學習或者獲取某種政治思想。這種教育方式的關鍵就是“隱性”二字,學生不會直接受其影響,而是在沒有注意的情況之下就已經在校園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等地方中存在。學生通過對其自我的感受和領悟來實現(xiàn)自我的提升。這種教育方式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誠信、勤勞等方面的素質修養(yǎng),并將學生引入正途。[3]
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對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繼承,也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與其他教育內容一樣,具有間接性和有效性的特點。其自身的特點是教育過程中載體的選擇,借用各種載體把隱性的教育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讓受教育者不知不覺中獲得教育信息,經過時間的積淀,最終達到教育目的。正是這些特征,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區(qū)別開來,同樣也能夠取得顯性教育不能取得的效果。
1.資源豐富
顯性教育會因為一些資源的影響而受到限制,比如時間、地點、教學條件等,而因為隱性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受教育者只需要自身有意或者無意的直接或者間接體驗、觀察、了解某種經驗,這樣隱性教育就不會受到顯性資源的影響,從而解決了教育者對教育資源的限制問題。也正是因其隱性,隱性教育可以利用不同的因素轉變其教育的內容,比如家庭、學校、社會中的不同因素。同時由于其資源的豐富,也就能適應受教育者的差異和特點,針對不同的受教育者有著較強的包容性。
2.內容隱含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通常情況是隱藏在特定的活動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里,受教育者自身并不會意識到到這種教育形式,因為這些隱性的內容并不具備活動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只是屬于附加內容。但是這些內容還是需要受教育者直接或者間接的觀察體驗才可以獲取,比如教師的言談舉止,學校的管理方式等。[4]
3.方式迂回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效果的關鍵是對受教育者非認知心里因素的影響,例如如情感、興趣、信念等,從而可以實現(xiàn)受教育者的自我控制和教育。不同于顯性教育的直接性和計劃性才能達到教學目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會制定教育計劃,也不需要教師言傳身授,只是受教育者自身針對性的了解某個問題,是一種無意識的獲取和情感體驗。故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是間接而迂回的。
三、中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1.開發(fā)和利用教育者的隱性教育資源
教學者隱性教育資源就是教師的思想道德、學識素養(yǎng)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資源,對教學者隱性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就必須做好兩個方面。第一,教師需要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并借此來影響受教育者,正如江澤明同志曾提出的“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這樣才能真正為人師表。”第二,教師與學生之間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借此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進行教育的時候,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內心需求來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實現(xiàn)教學的外在要求成為學生內在的自我需要,進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自我創(chuàng)造能力。
2.開發(fā)和利用校園文化中涉及到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
將校園文化轉換為思想政治教育囊括了有多方面的內容。首先。存在于物質形態(tài)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比如校園環(huán)境中豐富的綠化資源,可以讓學生感受綠色精神文明的建設,讓學生樹立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文明意識。其次,存在于制度中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制度資源就是學校制定的關于教育的制度,比如校紀校規(guī)、學校管理管理規(guī)章制度等,這些制度中包含了平等、公正、公平等思想內容。因此,建立健全科學、規(guī)范和合理的制度文化,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教育管理制度融合,既可以促進學生樹立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和人格的健康發(fā)展,也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評價他人。
3.開發(fā)和利用網絡資源開拓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空間
現(xiàn)階段,社會正處于互聯(lián)網的時代,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已逐漸轉變,更多的教育空間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信息化和科學化。故而,教學應充分利用和開發(fā)網絡資源,將互聯(lián)網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比如可以利用網絡上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且服務于學生的功能,比如學習、就業(yè)、論壇、心理咨詢、網上交流、網上調查等,借此吸引和聚集中學生,使之成為便于學生與教師、學校交流和溝通的紐帶,成為傳播有效信息、引導輿論以及學生接受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結束語: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區(qū)別就是載體是隱性的,正是這樣其具有了資源豐富、內容隱含和方式迂回的特征。在中學生實踐這種教育方法時,可以根據(jù)這些特征從教育者、校園文化和網絡平臺構建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方菲,張麗,劉曉杰.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綜述[J]. 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
[2]張其娟,羅洪鐵.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研究綜述[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01).
[3]白顯良.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