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論文發(fā)表期刊推薦《新教育時代》雜志是中國教師發(fā)展基金會會刊, 是一本面向全國的綜合性教育月刊。國際連續(xù)統(tǒng)一出版號: ISSN 2095-4743、國內連續(xù)統(tǒng)一出版號:CN 12-9206/G4。由湖北陽光教育研究院編輯發(fā)行。
【摘要】設疑與提問是語文教學最常用的方法直一,探究內在的奧秘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閱讀教學,設疑與提問,藝術探索
The art of questions and ask questions in reading teaching
Ren Yougui
【Abstract】Set doubt and questioning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 of straight a Chinese teaching, explore the mysteries of the inner is helpful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Chinese reading,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Key words】Reading teaching; Doubt and questioning; Exploration of art
設疑與提問,是語文教學課堂調控的常規(guī)武器。設疑是一門學問。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熹《朱子語類》云。
設疑與提問,是促進師生之間信息交流反饋,推動教學流程迅速向前拓展的重要契機。對于學生來說,它還具有多種教育心理功能:既激發(fā)學習興趣,集中學習注意力,又能誘發(fā)積極思考,培養(yǎng)思維能力和習慣,啟迪聰明智慧,還能充分訓練口頭表達能力,養(yǎng)成從容應付,看開陳詞的口才。語文課堂調控的起承轉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設問提問的精心運籌。
設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廣泛,方式繁多,眾說不一,但可依照教師提問的實施程序和學生答問的思考方式為標準劃分為下列幾類:
首先是超前式提問。大多數用于預習或自學新課,其目的在于確定學習目標,集中注意力,激發(fā)學習動機。這類提問一般依據教學重點或課文的內容、結構、寫作特點進行設計。比如教學《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一文前,要求學生思考:曹雪芹是怎樣一位作家?他的《紅樓夢》是怎樣的一部書?主題思想是什么?“護身符”的內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問題?門子是個什么樣的人?等等。
其次是引導是設疑。設計這類問題對學生的思維具有指引性和有到性,要求指向明確,內容具體,采用“套問的方法,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使學生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教學內容。教師像導游,帶領學生由近及遠,由淺入深,攬勝探奇,飽覽名勝風光。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要引導學生體會小說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xiàn)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lián)系。貨幣能使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 ――馬克思恩格斯語。在教學中設計了一下問題:于勒當初為什么被送上從哈佛爾到紐約的商船,被打發(fā)到美洲去?菲利普夫婦收到于勒叔叔的信后為什么夸他是個有良心的人、有辦法的人、正直的人?之前又為何罵他是無賴流氓――
第三是比較式設問。在教學中設計出橫向或縱向比較的問題,讓學生在同中求異、異種求同的思辨過程中加深理解,增進思維。教學《故鄉(xiāng)》一課,通過縱比抓住閏土“少年英雄”與“中年木偶”的肖像對比,也可抓住楊二嫂“豆腐西施”與 “圓規(guī)”進行比較,揭示農村經濟日益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現(xiàn)實,激發(fā)人們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的文章主旨。
在教學《孔乙己》、《范進中舉》兩片文章后,可以通過橫比抓住孔乙己、范進、張鄉(xiāng)伸、丁舉人的不同命遠這一點設疑,更深刻的理解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最后就是點撥式設疑。這種設疑帶有較強的隨機性和靈活性。通常有以下幾種使用場合:
首先是啟發(f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一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說的是當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甚通,口欲言而未能掩飾我“憤”、 “悱”境地,教師輕輕一點,使學生感到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例如問學生為什么要寫楊二嫂從“豆腐西施”到“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學生一時答不上。就可問道,那為什么要寫閏土從“英雄少年”到“木偶人”?學生眼前一亮:哦,也是寫農村破產。
其次是過渡。此處設疑主要為了起鋪路搭橋,且在學生思維運作的關鍵處、轉彎關卡出起潤滑疏通作用。
再次就是突破。對于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地方,教師少家指點,便能開拓視野,揭示中心,比如擬設問題:愚公、智叟那個聰明?
為什么?假如菲利普在船上遇到的是百萬富翁于勒,其情形又會是怎樣?等等》
根據學生答問的思維方式,教學中常會運用到下列就幾種方式:復述式設問。常用“是什么”“怎么樣”一類文字表述,主要要求學生直接復述教材內容或簡單回憶以學知識,但缺乏思維的難度。分析是提問。重在引導學生分析事物間的因果聯(lián)系或揭示字詞句的深刻內涵。常用“為什么”表述,有一定的思維難度。在教學《故鄉(xiāng)》時問道,為什么說“我“和閏土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教學《藤野先生》時又問,魯迅先生為什么棄醫(yī)從文?概括式提問。常用”有哪一些”、“是怎么樣”。比如教學《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問學生,魯提轄有哪些性格特征?而想像設疑則是引導學生深化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事實上,提問確實是一種藝術,而不單是技術。“教師提問一定要做到能發(fā)能收,運用自如,學生發(fā)問離題,教師要能科夠因勢利導,納入正軌”。――呂叔湘《語文教學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
在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好下面幾種提問的辯證關系。一是直問與曲問的關系。“直問者,死問也,問得過于老實,直來直去,啟發(fā)性不強;曲問者,或問也,問題多轉了個彎,學生要多動一下腦筋才能作答,因而叫能活躍學是的思維。”(錢夢龍老師語)要培養(yǎng)學生的答題技巧,比如“問曲答直”、“問虛答實”、“問誤答正”等。二是順問與逆問的關系。逆問在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叫“假設比較法”。二是單問與連環(huán)問的關系。既緊扣教學重點、難點,依次提出若干個存在內在聯(lián)系的問題,有助于學生理解有關的教學過程。在教學《曹劌論戰(zhàn)》時可以這樣提問:寫曹劌與鄉(xiāng)人問答,反應魯國怎樣準備應戰(zhàn)?魯莊公處在怎樣的心里狀態(tài)中?曹劌提出怎樣的見解?魯軍取勝的原因叔什么、這些系列化提問,使學生既能宏觀把握文章整體,又能微觀突破重點難點,尤其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連鎖性思維,由此及彼地將思維引向深化的軌道。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努力啟發(fā)學生挖掘教材中的問題,更要提倡學生駁問老師,駁問教材,駁問學習參考用書,一培養(yǎng)獨立思考、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最后就是正問與反問的情況。這里反問有兩個層次,一是正話反問,二是指對學生所提問題教師不從正面給予回答,而是從側面進行反問,啟發(fā)學生自己聯(lián)想,尋找答案。教學中學生問道:母親為什么說最要留心的是別叫咱們的女婿其疑心?教師反問學生:“那位公務員是怎樣看上二姐的?”這樣一來,學生恍然大悟,“哦”明白了。
用好設疑與提問藝術,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