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師與學生的雙邊互動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教育與指導下獲取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的過程。它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益,意義非常重大.
摘要:語文教學是一個繁瑣的教學過程,但歸結起來也就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寫和思維等能力,課堂教學要從語言的人文性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教師要在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效益,在課堂教學中展開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
關鍵詞:語文教育論文,語文,課堂教學,人文性,優(yōu)化,信息化,多媒體
一、以人文精神,滲透教學語言
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語言,口語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使用的最基本的的途徑,不但要求明白易懂,具有科學性,而且力求達到優(yōu)美可親,對學生充滿鼓勵、賞識、尊重、期待,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易接受知識,更易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潛能。充分運用感性的認識方式,注重體驗,既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又要符合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基本特點,這樣的課堂才能打通課堂教學和生活的聯(lián)系,充滿生活情趣,充滿生命的活力。國外一位心理學家說過:“要使人們相信你,首先必須讓他們喜歡你。”同一個道理,如果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則對教師有好感,就容易接受教師的觀點,反之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滿情感的語言能產生一種無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營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
(一) 精心設計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課伊始,教師就要創(chuàng)設情境,或以高屋建瓴、擲地有聲的氣勢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以生動的形象、多媒體等激發(fā)學生興趣,依據(jù)教學任務和內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需求靈活運用,使每一課都有一個新的開始,這就要求教師根據(jù)所教文章潛心設計“ 提神” 的導入語。 好的導語就如好戲開頭,鼓樂齊鳴,先聲奪人,它猶如磁石一般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如在講解《春》中的“春畫圖”時,我引用古詩導入新課,從“春花漸欲迷人眼”到“一枝紅杏出墻來”,再到“黃四娘家花滿蹊”,學生們徜徉在花的海洋中,自然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引發(fā)他們的積極性、 主動性。更有利于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對課堂內容的學習也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教學目標要貫穿課堂教學,師生共同進入教學情境后, 教師向學生出示本課時的學習目標。師生共同認定后, 便以此為中心有的放矢地展開當堂的教與學。這就克服了語文課堂隨意性大、學生無從把握的普遍弱點。同時, 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和努力方向,以此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實現(xiàn)內在動力與學習責任感相結合,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主動性。 這樣的教學,學生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并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三、轉換角色,注重體驗,有人認為:人的社會角色地位是人際溝通的一大障礙。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以不同角色出現(xiàn)著,使師生在課堂中心里相容,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不僅以理智,而且以感覺、知覺、想象、情感、直覺等全身心整體地參與學習,落實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各方面的目標。只有課堂生活的整體性的實現(xiàn),才能使學生發(fā)展的全面性有了可能。
“轉換角色,主動體驗”的學習過程,自然會拉近師生距離,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建好的學習環(huán)境。而使師生張揚自己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教材成了這種“張揚”的憑借。無須教師再出什么仿寫練習,學生的心已隨著作者、課文一起搏動,生成。情意濃郁的課堂,為學生的想象力提供安全、自由的港灣。隨教師的引導,學生情不自禁地補充課文的內容,別出心裁地夸耀自己賣的“農副產品”和“點心”。這時回憶生活,調動經驗,凸現(xiàn)特征,挑揀詞匯,受情感推動,學生智慧活動仿佛加入了催化劑,創(chuàng)造力仿佛插上了翅膀,變得異常豐富活躍。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教學。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的實踐證明,有了信息技術的教育,學校的教學活動得到了極大的延伸和擴展,大大超出了課堂的時空,學校教育逐步走向數(shù)字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
五、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方法
俗話說: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認為方法是為目的、內容服務的,教師的責任就是選擇適當?shù)姆椒,向學生展示知識和科學的魅力,點燃他們好奇的火花,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意識,我覺得那些華而不實的“表演課”不應提倡,更要反對那種按教材內容毫無深度的“推磨式”的問答課,在實踐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1、聽讀結合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有時僅有學生的讀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用飽含深情渲染,恣意鋪陳,為學生進入文章情景、領悟其內涵創(chuàng)造一種意境。
如:在學習聞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講》時,學生朗讀不到位,為此,我充滿感情的介紹了聞一多先生被害的經過和聞一多先生拍案而起的壯舉,涓涓語流,如一首悲愴的挽歌,一下子把學生帶回到那血雨腥風的年代,教室里一片唏噓,他們再次閱讀時,如身臨其境,特別投入,這時老師再講便是多余。
2、愛字當頭,嚴格要求法
課堂上要把握學生的情感與思維。形式上有松有馳,內容上有易有難。當學生在課堂上有不規(guī)范的行為時,一定要制止,哪怕停下我們的講課。學會使用體態(tài)語、聲音、眼神、幽默來調控學生。 總之,愛字當頭,嚴格要求學生,是教師的準則。
3、講練結合法
要使學生學到知識,除了精心講解,還要讓學生模仿、借鑒。
總之,我認為,教學目標是引領學生發(fā)展,是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保證,創(chuàng)設情境作為教學的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主動參與、教師積極引導是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強化教學反思是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保障;突出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是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一個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能從以上幾個方面潛心鉆研,使課堂教學得以優(yōu)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負增產,提高學生的素質。
主要文獻:
[1]韓青《巧用言語激勵,讓學生快樂學習》
[2]趙艷茹《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3]《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