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謝”。意識在中國古代哲學中與“心”、“精神”同義,它是專門作為表示思想意義的概念。感恩意識則是指人們感激他人對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設法報答的內(nèi)在心理要求,是一種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行為規(guī)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認的基本道德律。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思想,有正義之感。缺乏感恩他人的意識,就喪失了做人最起碼的道德。
摘要:現(xiàn)在學生中一些感受不到父母對他們所做的點點滴滴,對父母不理解,不知道或漠視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和關愛,不珍惜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對父母不會心存感激;不懂得關心、體貼、回報父母,不會幫助父母做家務;對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不太禮貌,甚至頂撞父母;更有至者做出忘恩負恩,傷害父母的事,自我為中心,只知有自己,不知愛別人,感恩意識缺失。筆者通過資料收集和問卷調(diào)查不難發(fā)現(xiàn),當代青少年學生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意識的匱乏已經(jīng)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為此我們從家庭、學校、社會和學生自身四方面因素出發(fā),針對青少年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教育策略,其旨意是通過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學會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從而學會感恩社會、感恩他人,做一個有德行的,人格健全發(fā)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材。
關鍵詞:教育期刊投稿,感恩意識,感恩教育,奉獻,缺失
一、感恩意識的內(nèi)涵解析
感恩意識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已延續(xù)了幾千年的歷史,其中儒家賦予感恩意識的內(nèi)涵最為深刻。而對父母的感恩則是儒家文化最為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在反映孔子思想的《論語》中,多次提及孝,“孝第也者,其為仁之本輿”“事父母,能竭其力”“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孝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程度,其內(nèi)在本質(zhì)就是對父母的感恩意識。只有具備了感恩意識,其“仁心”和“德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二、當代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現(xiàn)狀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古往今來,子女是否感恩孝敬父母是衡量個人道德品質(zhì)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但是,通過筆者的資料收集和問卷調(diào)查不難發(fā)現(xiàn),當代學生感恩現(xiàn)狀不容樂觀。
據(jù)報道,濟南一女孩因為母親沒有給她買衣服,兩人在公交車上發(fā)生爭執(zhí),女兒嚷到:“你為什么不給我買。”隨后,竟掀住母親的衣領,對母親大打出手,當有乘客勸阻時也被其破口大罵。
上個月,溫州電視臺報道:樂清一位老太太膝下有四子,個個住高樓大廈,而她卻無立錐之地,不堪承受痛苦而上吊身亡。
更有甚者,湖南省有位13歲的中學生用菜刀砍死了正在沉睡的父親。在接受審訊時他說:“這是他(父親)批評我、罵我的報應。”
近年來,在校中學生、大學生甚至碩士生、博士生動輒輕生,這不僅是對自己生命的漠視,更是對含辛茹苦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的不孝。這樣的案例雖然只是個別,卻折射出長期以來我國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在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加強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緩。
去年9月筆者在我校2012屆600多學生中進行隨機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的結(jié)果令人發(fā)。河68.5%的學生在‘最不喜歡的人’一欄中填的竟是‘家長’。”對生養(yǎng)了自己的父母的生日,有57.1%的學生在答卷中表示不清楚,其中有28.0%的學生表示完全不知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飯,有44.5%的同學偶爾會為含辛茹苦的父母盛飯,另外有39.6%的同學很少甚至從來沒有為父母盛過飯。更令人遺憾的是,被調(diào)查者中竟然有68.7%的同學不知道父母愛吃的是什么。如果父母突然下崗或者失去工作,同學們會做何反應?有27.6%的同學表示無所謂,照常過自己的生活。令人不安的是,有10.9%的同學會抱怨或者埋怨自己的父母,而不是給予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學生平時與父母長輩說話的態(tài)度怎樣?選擇態(tài)度一般甚至態(tài)度生硬的占了總數(shù)的73.7%。今年國慶節(jié)放假時,有63.4%的同學把最多的時間留給了同學或者同齡朋友。有46.5%的同學經(jīng)常覺得父母說話太多。有74.2%的同學很少甚至從來沒有在家里做家務。有46.3%的同學偶爾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有35.9%的同學很少甚至從來沒有與父母分享過自己的感受。
顯而易見,上述事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已忽視了幾千年來的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感恩長輩的教育,致使我們對這一重要的倫理道德已深感陌生,甚至產(chǎn)生可怕的后果。
三、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淺析
鳥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人更應有感恩之情。古人尚能“知恩圖報”、“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而現(xiàn)代社會應有的感恩之心,為什么如此麻木,如此冷漠,如此讓人心寒?是什么原因造成當今社會感恩意識的嚴重缺失?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家庭感恩教育缺失是青年學生缺乏感恩意識的主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課堂。剛剛開始懂事的孩子首先接受的是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響。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在孩子純潔無暇的心靈上,由父母、家庭首先打上的烙印將對孩子的人生產(chǎn)生極其深刻的影響。而很多為人父母者卻忽視了這一點。
第一,為了掙錢,為了工作,為了事業(yè),他們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權(quán),交由爺爺奶奶代勞,甚至完全托付給一個文化水平、素質(zhì)能力不高的保姆。
第二,對孩子寵愛過度,溺愛無度。“621”家庭模式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主導,一些家長“再窮不能窮孩子”的錯誤觀念和“父母包辦、無需回報”的糊涂觀念,對孩子百依百順,造成了孩子一切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自我意識,稍有不滿,立即翻臉,只知報怨,根本談不上感恩。
第三,家長自身缺乏感恩意識。有些家長本身就是只知索取,只知要求他人、要求組織、要求社會的人,他們不愿奉獻、不愿回饋他人、不愿回饋組織和社會。第四,對孩子要求過于嚴厲和刻薄。有的家長因?qū)⒆右筮^高從而要求過于刻薄嚴厲;有的家長因生活困難視孩子為負擔,稍不遂愿,非打即罵。這些都不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家庭的溫馨、生活的快樂,也無法讓孩子對父母報以感恩的心。一個沒有感恩意識、對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當然是不會去感恩老師、感恩他人、感恩社會的。2、學校感恩教育的缺失
孩子從進入小學開始就套上了沉重的枷鎖。為了考上好初中、好高中或好大學,學習成績的排名、家長的期望、學校的壓力,把學生壓得喘不過氣來。使學校德育工作大打折扣,在高考的指揮棒下,中小學素質(zhì)教育舉步維艱,學習成績成了評判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這就使得本來蒼白無力的德育形同虛設,德育內(nèi)容的“高大全”和盲目美化、神化英雄人物,由于離孩子的生活太遠,讓學生望塵莫及,使德育幾乎成了口號。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沒有機會去學會關心他人、為他人著想,也沒有機會去學會感恩,最終導致了青年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
筆者記得前不久一家報紙上的一則報道:一位母親在端午節(jié)的前一天準備一些粽子和一些雞蛋,千里迢迢,去大學看望自己的親生女兒,一到校門口,這位女大學生看到自己的媽媽一身破舊(且整潔)的衣著,就將含辛茹苦把自己喂養(yǎng)成人的親娘拒之于大學門外。
“犬不擇家貧、子不嫌母丑”,宋人留下的這句飽含人文哲理的不朽格言,數(shù)百年來在我們民族的道德文化傳承中,一直發(fā)揮著積極的教化作用。然而,在校園里發(fā)生的這件事情,卻讓我不得不承認,這個被無數(shù)代人堅守的道德理念,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zhàn)。
出現(xiàn)這種事情,自然會有人要舉起道德批判的利劍,對這名大學生口誅筆伐。然而,將親娘拒之門外,這在常人眼里已屬忤逆不孝,何況還是一名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學生?既然如此,我們不妨設身處地的想一想,這名大學生在血濃于水的母子親情面前表現(xiàn)出這般絕情寡義,其背后難道就沒有一點身不由己的無奈?
可以想象,從這名大學生看來,母親一身破舊的衣著,在油頭粉面、西裝革履的都市人面前已經(jīng)是十足的老土,一籃粽子,比起肯德基、麥當勞來更是土的掉渣,這些都會被人笑話,影響自己的臉面。誰會笑話?當然是指校園里那些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學友、老師們。至此我們可以想象,如果這名大學生是生活在一個充滿和諧、平等、博愛氣氛的環(huán)境中,校園里洋溢著不以貧窮為恥,不以財富取人,以感恩敬人,對每個人的人格無分貧富貴賤都給予應有尊重的良好風氣,在這樣一種氛圍的熏陶下,這名大學生還會不會對自己的母親顯得如此冷漠無情
遺憾的是,理想的雞蛋往往經(jīng)不起現(xiàn)實這塊石頭的碰撞。在當下的大學校園,教育的功利色彩至上而下幾乎無處不在。母親不因家貧而不為,省吃簡用,想方設法將兒女送進大學,是希望她們將來能夠反哺家庭,回報社會,成為一個感恩父母的有用之才。學校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地方,更是啟迪心智、培育人才、教化人心的場所,如果大學生在走進校園后變的嫌貧愛富,不懂感恩父母,甚至不認窮母,這是母親的不幸,又何嘗不是學校教育的不幸呢?
上述原因形成的社會較為普遍的感恩意識的缺乏,也造就了當今社會對不感恩的人、對不感恩的事件的容忍度較大。感恩行為僅限于道德層面,沒有法律的約束和相應的獎懲機制,導致那些不知感恩者也只能受到所謂“良心”的譴責,社會對不感恩的人、對不感恩事件的譴責和懲處力度不夠,相應地也讓感恩教育效果“打折”。
3、學生自身缺乏修養(yǎng)
依據(jù)人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青少年會有一個青春期的“心理斷乳期”。在這個階段,常常表現(xiàn)出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提高,自我意識、獨立意向和成人感的形成,常以“小大人”自居。當受到成人,比如父母的否定后,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逆反情緒。如果在這個敏感的階段,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不恰當,學校的引導不足,再加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青少年很容易走向錯誤的發(fā)展軌跡。當青少年表現(xiàn)出強烈的逆反情緒時,父母已經(jīng)被關在子女的心門之外,很難與子女進行情感的交流。許多家長就會表現(xiàn)出不耐煩,對孩子訓斥、甚至打罵,頗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使自尊心極強的子女感到壓抑和窒息,表現(xiàn)出更為強烈的逆反心理,與父母疏遠,很難與父母建立感情,不但沒有孝敬感恩父母的意識,甚至出現(xiàn)傷害父母的行為。
四、感恩意識的喚起
“人之初,性本善”。感恩意識的缺失,歸根到底還是缺乏感恩意識的教育培養(yǎng)造成的。通過教育培養(yǎng),可喚起青少年學生的感恩情懷,讓他們學會感恩。這也是我們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現(xiàn)實而又緊迫的必然要求。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感恩意識,要首先加強親情教育,教育孩子從感念父母之情出發(fā),不斷樹立濃厚的師生情、同窗情、母校情,通過親情產(chǎn)生感恩,通過師情形成敬重,通過友情增強樂群,通過校情促進溝通,進而通過博愛感恩社會。讓孩子學會感恩,關鍵是家庭、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影響。
1、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這一人生第一課堂的作用
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著重要從感恩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開始,這是感恩教育的基礎。要打好這個基礎,發(fā)揮好家庭教育這個人生第一課堂的作用至關重要。
首先,父母及家庭成員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培養(yǎng)自己的感恩意識。
其次,家庭成員之間也要做到互相感恩,形成感恩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圍。
第三,要引導孩子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不能以“養(yǎng)子不圖回報”為由忽視了孩子對父母的感恩教育。施恩不圖報是高尚的,受恩必報是必須提倡的,要教會孩子對父母及他人的關心幫助說聲“謝謝”。孩子做了對父母及他人有益的事情,哪怕是吃飯時給你拿了一雙筷子,你也要及時向孩子說聲“謝謝”,讓孩子在這種相互尊重、相互感激的家庭氛圍中,耳濡目染地培養(yǎng)感恩意識。
2、強化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
學校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做人做事、全面發(fā)展、成長成才的地方。學校要把感恩教育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系統(tǒng)地、全方位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
首先要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增強感恩意識。很難設想不懂感恩、沒有感恩心的老師會教育出懂感恩、會感恩的學生。
其次,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層面的感恩教育,對學生進行識恩、知恩、報恩、施恩教育。通過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師情、感恩同學情,讓學生認識到感恩能夠促進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能夠增進友誼和感情,既善待了他人,也快樂了自己,有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zhognxuejiaoyulw/40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