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圖技能
呂靜卿
摘要:識圖技能是學好《機械制圖》的關鍵。在教學中如何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從多年的經驗來看,用三維投影體系和模型可以提高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空間想象力。通過制圖測繪等實踐可為將來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識圖、技能、實踐
如何看圖, 《機械制圖》教材里介紹了很多方法。如形體分析法,線面分析法,補視圖和補缺線,畫軸測圖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這里不再敘述,這里只想根據自己在教學和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和方法共同探討。
提高識圖能力,是制圖課要達到的目的。如何使學生看懂圖是每個制圖教師盡全力要達到的目的;也是每個學生努力的目標。同樣一張圖紙,有的人半小時就能看懂;有人一小時看懂;而有的人要用幾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看懂。怎樣看懂圖,怎樣較快看懂圖是看圖能力的標志。對學生這種技能的培養(yǎng)是一項艱苦細致長期的教學工作。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培養(yǎng)。
一、加強對投影理論的深刻理解和熟練運用
1、用三維投影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初中畢業(yè)水平的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初學制圖,看著圖紙上的三面視圖直發(fā)愣:一個實實在在的物體,為什么在一張紙上畫的面目全非?所以一開始就應該把投影箱展示給學生看。告訴學生投影箱到處可見,翻開的書讓兩部分互相垂直,再垂直地放在桌面上,就是一個投影箱。教室中有黑板的那面墻和學生右邊的墻以及腳下的地板也可以構成一個大投影箱。從講點、線、面起就把它們放在黑板、地面與墻面這個投影體系中向三個投影面投影。這要貫穿到每堂課的每個例題中,以后一提到三視圖,學生頭腦中就反映出這個投影體系。這樣以后再分析三視圖,思路就很清晰。
2、利用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圖形
在基本幾何體的投影中大量出示各種模型并分類,每種模型對應什么樣的三視圖。經過多次模型與視圖的對照和畫圖,把學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論和復雜視圖,變得形象、具體、直觀。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易掌握、記得牢。例如:在組合體的形體分析,內容教學中,讓學生先看一些簡單、典型的基本形體。如長方體、棱柱、梭錐、圓柱、圓錐,對照這些形體,熟悉這些空間形體所對應的視圖,實現從空間到平面的思維轉換,幫助學生將復雜視圖分解成簡單圖形,為識讀和繪畫組合體視圖打下良好基礎。 使用模型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最終甩掉模型這個拐杖獨立構思。我們總是把物體放在投影箱里向三個投影面投影,再把W面和H面沿Y軸剪開后,把H、W投影面攤成與V面成為一個平面。這樣的練習熟練以后,可以撇開投影箱和模型,在平面上畫物體的投影圖。根據投影箱是兩兩投影面互相垂直,可以推知:如果保持觀察者的位置不變,每兩個投影視圖之間的關系是物體轉體90度就是說,物體在確定了主視圖的投影方向后,它的水平投影就是物體原地向下旋轉90度的投影;同樣它的側面投影是物體原地向右旋轉90度的投影。掌握這一點對初學者提高看圖能力很重要。看圖想象物體時,正好與畫圖相反,可以想象成把H面上的投影圖里側選定一條基準線固定不動,讓外側逐漸離開紙面向上旋轉90度;同樣,把W面上投影的里側一條線固定不動,外側逐漸離開紙面向左旋轉90度。如果是箱體類零件,就把這些單片的圖形按俯視圖給定的輪廓立起來。如果是曲面立體或棱柱體,就沿著曲線或折線了輪廓圍起來,這樣就把零件的大致輪廓勾畫出一個框架,看圖到這一步,就算看懂了一大半,其它結構可在這個框架上填補。這樣能使智力不同和見識不同的學生接受能力的差距縮小。
3、用逆向思維看圖
看圖和畫圖是個相逆的過程,看圖必須通過畫圖才能達到目的。畫圖是看圖必須經過的過程。所以先從畫圖說起,在輔導學生畫圖時,可讓他們假想把物體壓成一個平面去畫。例如畫凸塊的俯視圖可假想從上向下把中間高出的部分壓成與第二個臺階面一樣平,這樣其俯視圖就成為由三個小長方形構成的一個大長方形。側面投影可假想從左向右推到一個平面上,它的側面投影就由上下兩個小長方形構成。在看圖時,根據線面分析法:兩個相鄰的線框必定不在一個平面上的原理,再用與壓平相逆的方法,參照正面投影,想象著把俯視圖向上逐層提起,把側視圖向前拉出再向左旋轉90度,這個物體就可以想象出來。
二、通過實習教學可教快提高學生的看圖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是教學的一項基本原則,理論教學的目的是為生產實踐服務。首先,要注重課本理論的教學。理論教學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通過理論教學使學生掌握這門課程的基本原理、作圖和讀圖方法以及有關機械零件的基本結構及裝配的基本知識等,形成扎實的基本理論知識體系,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但觀察模型和書本作業(yè)是不夠的,。因《機械制圖》課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還必須要聯系實際,在實際中熟練、準確、規(guī)范地表達圖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實踐是提高看圖能力的最好方法。因此,在加強課本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還必須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有很多已經畢業(yè)的學生說:“工作后才知道制圖中所學的零件是什么。”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這說明我們過去的教學只注重了課本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與生產實際之間的聯系。學生會畫圖但不知道畫的是什么,知道模型而不認識真正的零部件。因此,在機械制圖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既要讓學生看模型,又要讓他們看一些實物,二者要結合起來使用。我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學生到工廠去參觀,對學生進行生產認知教育。同時,我還經常拿一些工廠中用的圖紙進行教學,讓學生了解一些實際生產的知識,明確“學了制圖是用來干什么的”,使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加強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我們中等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畢業(yè)后要達到中等技術水平,要求能夠看懂較復雜的零件圖,我們應利用每個學期到工廠見習的機會,教師應有目的地指導學生看一些圖紙。有實習廠的學校更應該經常領學生去實習,比如銼六角螺帽,車一些簡單的軸。通過銼螺帽可以理解平面立體六棱柱與曲面立體圓錐相貫時形成的六段雙曲線。車削軸可以體會到軸類零件的主視圖把軸線水平放置符合加工位置原則的合理性,以及軸向尺寸標注成一個封閉的尺寸鏈為什么是錯誤的。還可以通過實習,練習對一些零件的測繪,讓學生動手拆裝、測繪一個簡單的裝配體,分析裝配體的工作原理及主要零件的結構、性能,確定它們的表達方案,通過測繪畫出零件草圖,最后通過手繪和機繪,完成一張裝配圖和若干張零件圖。在測繪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訓練,進一步提高看圖能力。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和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為順利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實習還可以通過對一些機器或設備的使用,了解這些機器的性能,比如機用虎鉗,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和使用弄懂下面內容:它的工作性能和傳動關系,主要有哪些組成部分。操作總結后得出它的主要組成是:固定鉗身、活動鉗身、鉗口板、螺桿和螺母等。它的工作原理是:用扳手轉動螺桿,可帶動螺母作直線運動,從而帶動鉗身,形成兩鉗口板夾緊或松開工件的目的。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分析,再認真讀懂裝配圖,再練習從裝配圖中拆畫出各個零件的零件圖。這對讀懂裝配圖是非常有用的。
只有在讀圖的實踐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讀圖能力。只要認真踏實地做好課堂教學和實習教學,我們的學生畢業(yè)時絕大部分可以達到中等技術水平的要求。 以上是筆者多年教學的經驗和體會,要達到更佳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尚有待于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