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本文是一篇核心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基于通識教育理念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
摘 要: 作為一種以培養(yǎng)非專業(yè)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教育,通識教育一直被劃入高等教育的范疇,較少有人關注通識教育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價值。本文基于通識教育和新課改共同主張的“全人”教育理念,探索新課改所處的困境和路徑選擇。
關鍵詞: 通識教育,基礎教育,新課改,教師教育
在高等教育領域,“通識教育”這個概念早已不再陌生。簡單地說,它旨在培養(yǎng)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fā)展的國家公民,其實質是“全人”的培養(yǎng)。然而極少有人關注基礎教育中的通識教育問題。中小學新課程改革是實現基礎教育學校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所需要的。鐘啟泉教授在南京大學所做的演講《新課程改革:回顧與展望》中指出:“新課改的理念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其亮點是化信息為知識,化知識為智慧,化智慧為德性。”這種“以學生為本”的課改理念與通識教育所呼吁的“全人”的教育理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筆者認為,應該將通識教育拓展到基礎教育領域,將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內容貫穿到接受高等教育之前的階段,進一步考察基礎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其合理的改革路徑。在一定意義上,這能為了孩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基礎教育領域中通識教育理念的定位
根據博耶教授的觀點(在《關于美國教育改革的演講》中),首次將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概念引入大學教育的是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A.S.Packard教授。“其最初被賦予的含義是: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盡可能綜合的教育,它是學生進行任何專業(yè)學習的準備,為學生提供所有知識分支的教學,這將使得學生在致力于學習一種特殊的、專門的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的、全面的了解”①。
通識教育理念主張的是“全人”教育,這種教育理念中“人”的生成,不再把教育變成是對人進行各種社會角色的教育,進而維護人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這種“人”是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人”②。通識教育的作用是把人與世界關系的處理能力外化,這種外化的最高表現是人的主體性。從這個層面上講,通識教育是使人擺脫各種約束,強調人性的修養(yǎng)、實現人的主體能動性的教育理念,這是一種價值目標。然而在西方19世紀以前,通識教育一般就是中小學教育的總稱。在基礎教育領域,不管是在國外還是在我國,教育的內容大致包括:語言、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信息技術、文學藝術、歷史和公民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價值觀、基本的讀寫算的能力和技能,以及做人的態(tài)度、素養(yǎng)。從中也可以看出,基礎教育課程設置的內容均屬于通識教育范疇,而通識教育正是中小學教育的終極追求。
雖然通識教育的理念讓所有熱愛教育的人心潮澎湃,但是根據我國的現實國情,想現階段在中小學階段全面開展通識教育,難免會成為一個美好的愿景。然而筆者認為,將通識教育向基礎教育領域延伸,有利于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也是搭建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有機過渡的橋梁。在通識教育理念下,中小學生首先要學習基本學科知識,這是培養(yǎng)學生各種基本能力和形成各種情智的基本保證,因為這些知識反映了人類的集體智慧,代表了人類的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要在激烈的競爭和評價制度的壓力下,全面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素養(yǎng)。
二、對基礎教育新課改瓶頸的反思
1.通識教育與新課改共同的“界點”――喚醒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培養(yǎng)“全人”。
正如臺灣大學黃俊杰教授所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喚醒學生的主體性的教育,也可以說是一種覺醒教育。”③通識教育的目標,即確立人的主體性的價值目標。它是以人與世界的關系為思考通識教育的基點,深化“課程”,喚醒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中小學新課改是實現基礎教育學校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所需要的。它主要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宗旨,融入了世界各國優(yōu)秀課程改革的經驗和成果,體現了當代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關注著學生的“個體性”、“主體性”的發(fā)展。
教育是以培養(yǎng)“人”為宗旨的一種活動。通識教育是一種理念,它的實現必須以課程為載體。新課改是一種強調對話的哲學。毋庸置疑,新課改的理念與通識教育是一脈相承的,也是終身教育的內容。這種課程愿景是美好的、科學的、完整的、開放的。“情景學習”、“研究性學習”、“對話、合作與探究的課程文化”等新鮮的元素豐富了課程內容。它們一方面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對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與行為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
2.新課改的瓶頸――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新課程強調對話哲學,在實施中還面臨很多難題。首先是基礎學習的研究與學習觀的轉型問題。傳統的基礎學習觀認為,課程知識是客觀的、外在于兒童、供兒童打開的“知識百寶箱”。新的知識強調,知識是兒童在具體的情境中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主動建構的意義。其次,教師的角色轉變是新課改的另一個難題。黃甫全先生指出:“新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最大動力是教師,最大阻力也是教師,課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將教師從阻力狀態(tài)轉變?yōu)閯恿顟B(tài)。”④從這個層面上講,教師是新課程建設的核心因素,其素質和水平的高低是決定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鐘啟泉教授在《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問題與行動》的演講中指出,教師專業(yè)化的定位問題是目前新課改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根據新的課程實施觀,課程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科專家研究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而是鼓勵教師從事“以校為本”的研究。在“高考集中營”只關心分數、不關心人格的這種大環(huán)境下,新課改呼喚著教師的通識教育:要求他們改變傳統的學習觀,樹立新的教育觀、知識觀。他們不再是傳授知識的“教書匠”,而是創(chuàng)造課程的研究型實踐者;他們不再是學生學習的管理者,而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萬事萬物的發(fā)展都有規(guī)律。知識經濟時代,“以人為本”的課改理念是全球課程改革的必然走向。但是,規(guī)律要得以實現,必須借助外在的客觀條件。“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新課改理念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是課程目標、課程編制、課程組織與實施、課程評價等各環(huán)節(jié)都時刻彰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原則。課程實施是最關鍵的一環(huán),因為課程實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直接進行“對話”的環(huán)節(jié)。講到這,自然就會出現另外一個問題:如何實現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從上文的論述可以看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在促進新課改理念得以實現這一規(guī)律中的價值。但是教師得以專業(yè)發(fā)展本身也是一個重大課題。它的實現要借助外在的客觀條件。下文嘗試基于新課改理念得以實現這個大前提,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作出思考。
三、新課程改革呼喚教師的通識教育發(fā)展
新課改在課程理念上強調“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課程編制上強調以社會實際為依據,學科為基礎,開設實踐性課程;課程內容上強調知識的綜合性、整合性,強調學科之間的聯系;教學過程強調學生的自主性;課程評價強調多元化的評價制度,等等。這是新課改的展望。它的實現,要依托教師的實施。那么,什么樣的教師才能完成這樣的使命呢?什么樣的大學才能培養(yǎng)出這樣的教師呢?這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筆者認為,教師的通識教育發(fā)展是新課改的路徑選擇,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通識型的教師僅僅依托一些流于形式的培訓是不可能實現的。新課改的理念呼喚著教師的“通”與“識”的素養(yǎng)。簡單來說,要求中小學教師文理滲透、學科交融,學文科的懂得一些科學文化知識,學理科的能理解一些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并且應用這些知識時能得心應手,而不是一無所知;其次,因為教師是一種“釋疑”的職業(yè),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基礎和正確的思維判斷能力,以及具有較強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及解決各種復雜問題的能力。另外,教師“育人”的使命必然要求他是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質,從而能肩負起時代重任的、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教師的這些有待提高的“能力”和“素養(yǎng)”正是大學通識教育的使命所在。通識教育注重知識的基礎性和經典性,內容的綜合性和廣泛性,以及教育形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教學內容涵蓋整個學科領域,進而能夠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fā)展。
在我國,目前主要由高等師范類院校承擔教師教育的任務。筆者認為,將教師教育逐步納入綜合性大學的教育體系,是今后的必然趨勢。要充分認識到教師教育是“大學的使命”,強調大學尤其是綜合性大學對于培養(yǎng)中小學教師的責任。因為通過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yōu)勢和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優(yōu)勢,更有利于實現教師的“通識化發(fā)展”。在知識經濟時代,鼓勵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加強高等師范類院校的通識教育,培養(yǎng)全方面發(fā)展的通識型教師意義重大?傊,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發(fā)展、通識教育理念逐步向基礎教育領域的延伸,新課改的提出,就是人們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以“對話”的哲學觀反思和檢討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性思維選擇。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全新教育思想,應貫穿于基礎教育的全過程。
注釋:
、倮盥.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2:8,57.
、邳S俊杰.大學通識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深化:理念、策略與方法[J].交通高教研究,2004(3).
③黃俊杰.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探索[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1.
④黃甫全,王嘉毅.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56-365.
參考文獻:
[1]黃俊杰.大學通識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深化:理念、策略與方法[J].交通高教研究,2004(3).
[2]馬曉春.通識教育背景下的高等師范教育應對新課程改革的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3).
[3]王義遒.推進通識教育,催生一種新的教室模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VOL42.
教育核心期刊推薦《思想理論教育》是由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員會主管,上海市科教系統思想理論教育研究會、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1月改為半月刊,上半月為綜合版,下半月為行動版(面向中小學、幼兒園)。 上半月(綜合)版以“聚焦德育研究前沿,薈萃德育實踐方略,展示學校辦學理念,指導師生健康成長”為宗旨,努力推介加強與改進思想道德建設的精品力作,彰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是一本集學術性、前瞻性、指導性于一體的綜合性黨建與德育研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