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構建課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方法。課堂提問反映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藝術,也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效率。而教學生態(tài)是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生存狀態(tài)、精神生命狀態(tài)、文化存在狀態(tài),是學校生態(tài)文化的一個最重要的內容。語文課堂教學有沒有生機與活力,有沒有魅力與價值,能不能形成比較理想的教學生態(tài),與課堂提問的質量、內蘊的理念和外現的方法,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從教師角度來說,課堂提問必須講究“三入”原則。
摘要:教學生態(tài)是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生存狀態(tài)、精神生命狀態(tài)、文化存在狀態(tài),是學校生態(tài)文化的一個最重要的內容。為此,課堂提問必須做到入境、入情、入理,才能產生理想的課堂生態(tài)。
關鍵詞:本科生如何發(fā)表論文,課堂提問,教學生態(tài),“三入”原則,設計提問
第一,要入境。教師在預設課堂問題時,就必須根據學情,考慮自己所希望的理想的情境是什么,如何把學生引入這種情境。如果一開始就沒有把握住這個情境,從而讓問題失去難度判斷,貌似新穎深刻,卻必然會如一聲斷喝,讓學生敬而遠之,難以入境。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一篇的教學中,我打算像教小說一樣教文言文,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把握情節(jié)之后,分析人物形象,進而帶動字詞句的探究和理解,最后落實到人文精神的把握。據此設想,在“完璧歸趙”部分,我就在“情節(jié)”上下功夫,讓學生先朗讀,再由學生概括復述故事情節(jié),然后拋出一個問題:
你認為這個故事的高潮部分在哪里?為什么?
這樣的問題,難度不大,但有意思,學生反映熱烈,搶答踴躍。為什么能讓學生迅速入境?評課時,一老師說,因為問題都很簡單。而這,正是“入境”所必須的。問題有意思,難度不過大,有挑戰(zhàn)性,又有開放性,這應該是重要的特征,是“入境”所需,也是營造良好的教學生態(tài)的基礎。
第二,要入情。語文教學、學科本身的特點,要求我們特別重視“情”的價值。一貫以來,都說是“文以載道”,而學習的過程則是“披文入情”。因此,我們的問題設計,必須充分挖掘這個情感因素,推動學生的課堂學習從“入境”向“入情”升華。其實,生動有趣的課堂,固然是活潑的,但并非我們的更高級的追求。能夠深入文章的內核,深入人物的內心,感其情,動其心,則課堂學習的意義才能進一步實現。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本質上就是要引導學生“入情”,自己去閱讀,自己去感受,自己去領悟。為了讓學生得出自己的理解,圍繞主要人物藺相如,我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
1.繆賢憑什么敢推薦藺相如?
2.藺相如憑什么敢受命?
3.他憑什么直面秦王?
4.他憑什么保護和氏璧?
5.他憑什么能安全歸國?
6.秦王為什么不殺藺相如?
在學生思考、搶答之后,又拋出一組群答題:
概括藺相如的性格特征,分別用兩個字、四個字、十六個字概括。
因為有了前面一組問題的思考,學生對藺相如的性格感受已經入情,所以,他們可以順利地做出“知己知彼、智慧超群、勇氣不俗、膽略不凡”的準確概括。
第三,要入理。語文課堂的生態(tài),除了生動、活潑、生機勃勃等特征之外,當然還必須有更高的追求。只有能夠由“情”而入“理”,我們才能引領學生領會更加高級的語文樂趣——理趣。學習文言文,學生必須掌握字詞句,學習翻譯;但這不是我們教學的唯一目標;對史傳類文言文,學生把握情節(jié)、人物,也只是一個方面,而非全部。我們的最重要的任務,還應該是引領學生接受人文精神的濡染、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在“將相和”這個故事中,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是:
1.廉頗為什么不服氣?
2.藺相如怎么處理二人矛盾?
3.廉頗的可貴之處在哪里?
4.藺相如的可敬之處在哪里?
這一組問題,要的是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蘊含于事件中的細微之處、異常之處,從而提升對文章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情感態(tài)度、人生境界等方面的感悟。
之后,在全文教學的最后階段,我設計的環(huán)節(jié)是“感悟人性美的光輝”:
你認為,本篇中誰最有人格魅力?可以談本篇中出現的任何一個人,只要你看出了他的閃光點。表達要求:誰,怎么樣,為什么美。最好分點陳述理由。
課堂上,除了廉頗和藺相如,學生對繆賢、趙王、秦王、從者、兩國大臣等人物,均能予以更理性的品讀和分析,而且也多有新穎、獨到的解讀。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已經不再停留于標簽式的程度,而是更加深入到人性美的內部了。他們必須深入思考,去品味,去分析,去探究,去發(fā)現。從教學生態(tài)看,只有從感性升華為理性,課堂生態(tài)的生命意義才是更有內涵的、更牢靠的。
在此,我們可以繼續(xù)深入探討關于語文課堂中教師的生態(tài)意識問題。我們現在經?吹讲涣嫉恼n堂生態(tài),照本宣科的滿堂灌自不必說,老師“貪心”太過,總是問個不停,“講”個不停,生怕自己所知的所謂重點、要點不能傳授給學生,也是流弊之一。這樣的后果,是學生吃不消,或者消化不良;直接表現,則是昏昏欲睡、課堂沉悶,了無生趣。我認為,要營造良好的課堂生態(tài),設計好課堂提問,教師必須深入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一、什么是理想的課堂生態(tài)?
“生態(tài)一詞,一般用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諧的事物。生態(tài)文化象征健康、和諧、美好幸福的文化形態(tài)。”廣西師大孫杰遠教授如是說。我們的課堂生態(tài),就是這種文化生態(tài)的一個具體內容,理想的課堂生態(tài),應該是和諧的、美好的、健康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這樣的課堂,對我們的課堂問題預設,顯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理想的課堂生態(tài)是如何產生的?
理想的課堂生態(tài),其產生必須有三個要素,來對應三個主體。任何一個課堂,都由教師、學生、學習材料三個主體組成。課文是學習內容的主體,教師是導學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三者之間,如果和諧相處,則能共生繁榮,課堂生態(tài)自然能夠進入理想狀態(tài)。要達到這個目標,則必須有三個要素。一是學習內容必須是生動的、有生命力的。有的學習材料本身就是生動的,比如我們的敘事性文本,我們必須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有的則似乎是刻板乏味的,我們必須通過自身的理解,挖掘其中有生命力的內涵,甚至包括語法知識在內,都可以是生動的。還有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強化外驅力,也是很好的做法。二是教師這個導學的主體必須是有著強烈的生態(tài)意識。有生態(tài)意識,就會做到以生為本,就會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考慮激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從而在教學設計中優(yōu)化問題,突出其“入境、入情、入理”的追求。同時,教師還必須有適應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的意識,這同樣也是生態(tài)意識的一個重要的而且是更高級的部分。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開展“頭腦風暴”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三是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要能夠生動活潑。學習本身是一種智力活動,有其必然的規(guī)律。學生學習當然要有意志和毅力,但我們也不能不顧實際,夸大或相信意志和毅力的主觀作用。一味強調苦讀,不再是我們的法寶;同樣是讀書,我們?yōu)槭裁床荒茏屗麄冏x得輕松些、自主些、有效些呢?學生這個主體的課堂狀態(tài),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狀態(tài)、教師的方法。而教師在備課時,預設課堂問題的質量,是決定課堂生態(tài)的重要因素;或者說,理想的課堂生態(tài)的生成,決定于教師預設問題的導向。
三、課堂生態(tài)的優(yōu)化,是技術性的,還是理念性的?
如果我們意識到目前自己的課堂生態(tài)出現了問題,我們當然要選擇予以改變。那么,課堂生態(tài)之優(yōu)化,就不只是技術性的,更是理念性的。廣東陳靜老師提出“開放的教學預設是語文生態(tài)課堂結構的建構方法”,“生成是語文生態(tài)課堂的顯現形式”,很有參考價值。“開放”與“生成”,就是我們必須有的教學理念。在此理念的支持之下,我們進行課堂生態(tài)優(yōu)化的嘗試,就有無窮的方法可供選擇。
在“開放”理念之下,意味著技術選擇的多樣性和個性化,意味著自主學習策略的可能性即將誕生,更意味著創(chuàng)造性學習與思維的必然性結果。在“開放”的理念之下,圍繞學習內容的所有想象都成為值得贊賞的行為,而相互討論、爭論、交流,則成為必要的選擇。換言之,優(yōu)化課堂生態(tài),就是要開放我們的課堂學習,包括內容和方法,問題和策略。在此情境下,問題的生成都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問題的發(fā)現與質疑、思考、討論、解決,則成為課堂生態(tài)優(yōu)化的必然過程得以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