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探討當前高職院校中計算機基礎公共課教學的新形勢、新任務。近年來計算機與信息技術課程已逐步進入中小學課堂,迫使高職院校的第一門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其次本文給出了五年教學實踐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及相應的處理方法,并對某些觀點進行了探討。最后根據(jù)計算機課程的特點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來改革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非計算機專業(yè);難點;教學改革;教學方法;教學內容
隨著計算機和網(wǎng)絡應用的普及以及社會的發(fā)展,計算機與信息技術課程已逐漸進入中小學課堂,從而對高職院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須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我校是92年3月,經(jīng)教育部(原國家教委)批準,鎮(zhèn)江幾所學校合并組成的一所高職院校,經(jīng)過十余年的建設發(fā)展,現(xiàn)已擁有二十幾個系部或學院,42個專業(yè)或專業(yè)方向,涵蓋二十三個專業(yè)門類的高職院校。根據(jù)江蘇省教育廳相關文件的要求,我校從2004年起,開始對大學一年級?粕褂谩按髮W計算機信息技術”作為進校后的第一門計算機基礎課程,本課程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理論知識部分,主要介紹計算機信息處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術,采用課堂教學的形式,是必修課;二是實踐部分,重點是計算機的操作及常用軟件的使用,采用實踐課的形式,并且參加江蘇省一級B的考核。通過五年的教學實踐,對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yè)第一門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有一些體會。以下就該門課程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談一點我們的認識和處理方法。
一.課程的教學的難點、處理方法及內容選取
1.教學的難點
課程開設初期,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感覺一個“難”字?偨Y起來,在教學上的難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范圍廣,知識點多。課程中包括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概述、數(shù)字技術基礎 、硬件技術基礎、操作系統(tǒng)基礎、網(wǎng)絡技術基礎、信息安全、程序設計與軟件工程基礎、數(shù)據(jù)庫技術基礎、多媒體技術基礎及信息檢索等。涉及的知識范圍廣,知識點多。要將各領域知識融會貫通,并以淺顯的語言教授學生,需要教師做出相當?shù)呐Α?/P>
(2)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由于是高職學校所以生源包括普通高中畢業(yè)和中;蚴锹毟弋厴I(yè)的兩類學生,這兩類學生對于計算機的了解和使用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高中畢業(yè)的學生相對差一些,原因可能有兩方面:其一計算機與信息技術不是高考科目,也非中考和初考科目,各中、小學對該課程不是很重視,所安排的課時較少。越是到畢業(yè)班,要求越是不到位。其二,由于各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導致了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城鄉(xiāng)之間,城市中重點中、小學和一般中、小學之間的計算機教學差距懸殊。部分接觸過計算機的學生,也基本停留在能夠進行簡單操作上。對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應用知識大多數(shù)掌握的都不系統(tǒng)。而中;蚴锹毟弋厴I(yè)的學生要好很多,他們在學校中都已經(jīng)被要求參加一些相應的計算機等級考試而且拿到了合格證書,對于計算機等級考試有了比較多的接觸。
以上兩大難點從我對2007、2008年連續(xù)兩屆學完該門課程的部分學生進行的一次網(wǎng)絡問卷調查也可以看出。表1是對部分學生調查問題的統(tǒng)計結果。
從表1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都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對能夠通過等級考試的信心都不是太強,主要還是認為內容多,實踐少,這也要求了教師在這方面多想些方法來解決。對于這樣的問題,我也做了一些努力:一是盡可能用淺顯的語言向學生闡述相應的知識,并用自身的例子來加深學生的興趣。并且向一些有資歷的老師請教一些章節(jié)中比較難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包括內容的選取、深入的程度、講授的方法等可能遇到的問題。二是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除正常的講授外,對部分內容采用了現(xiàn)場實際操作(如程序設計、信息檢索等)、課堂演示(如操作系統(tǒng)、多媒體等)、視頻錄像、實物展示等教學手段,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建立一定的感性認識。我還打算構建內容豐富的教學網(wǎng)站,把網(wǎng)絡中的資源利用起來,以一定的形式欄目展現(xiàn)給學生,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三是對于了解計算機很少的同學,在要求他們多看書的前提下,在上機實踐過程中給予更多細心一對一的輔導。
2.教學內容的選取
在高職院校中,“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作為計算機公共課程,在我校是全體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由于不同的專業(yè)對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要求不同,而且學生入校前在相關方面的理論基礎也有差異。所以我想應當根據(jù)不同的專業(yè)特點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也有一些側重。雖然教材中采用了粗線條的全景式的介紹,有些內容允許初學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方式,但還是對同學們的學習提出了挑戰(zhàn)。那么如何針對不同專業(yè)的需要開展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我一直在不斷探討和研究的。因為計算機基礎教學不但要傳授計算機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以及獨立學習和研究能力。幾年的教學實踐上看,過多的知識點及相對較少的授課和實驗學時,使得大多數(shù)的內容都如蜻蜓點水般涉及一點但卻無法深入,最后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對每樣知識都似乎了解了一些,但卻沒有很好的理解,也就是說沒有真正成為自己的東西。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或是增加授課和實驗學時,或是在內容的選取上進行一定的精簡。表2也是我2007、2008年連續(xù)兩屆學完該門課程的部分學生進行的一次網(wǎng)絡問卷調查。
由表2中可以看出,學生認為較難理解和掌握的內容較多的集中在程序設計部分。分析原因,應該是我們在“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中講授的程序設計目的并不能也并不想達到讓學生學會程序設計,只是講授一些基本概念。在無法講授程序設計語言的情況下講程序設計,內容難免顯得空洞。同樣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也有類似的問題。在難以增加授課和實驗學時的情況下,將部分在今后的進一步學習中還會必修的內容(如程序設計基礎)做一定的刪減,并根據(jù)不同專業(yè)的特點調整各個知識點的比例,應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法。
當然我覺得在課程更新的同時,同時還存在著計算機等級考試內容相對滯后的問題。計算機等級考試是當前流行的熱門考試,但我覺得在操作題考試內容卻相對滯后。雖然每年都會在理論部分做一些修改,增加一些新的設計和內容,但實踐操作環(huán)節(jié)在這幾年卻沒有大的動作,一直延用最初的內容,應該適當?shù)囊淖円幌聯(lián)Q一下新的版本的軟件的操作內容。
正是有了以上的問題和我的處理,我更加覺得對非計算機專業(yè)的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這門課以及其它的計算機類課程要加大對其教學方法的改革,在這里我認為有下面幾點:
二.教學方法
1.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
教師應該從“教育者”角色轉到“引導者”角色上來。把主要任務放到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上,把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提高創(chuàng)新精神上。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到做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不斷地改革教學方法,充分有效地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模式、方法與手段的改革與實踐。采用何種教學方法與手段要從教學內容出發(fā),不同的課程、同一課程的不同章節(jié),都可能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和手段。計算機課程注重實踐,應該“精講多練”,就是在教學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講清課程的要點和基礎知識,讓學生多上機操作,多動手、多動腦,提高操作的準確性、迅速性、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要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開展基于校園網(wǎng)的網(wǎng)上教學。
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為了及時跟上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同時又保持教學課時的穩(wěn)定性,要注重處理好教學內容不斷更新與教學過程相對穩(wěn)定的關系,不斷更新、精選教學內容,兼并、壓縮或者取消重復或陳舊的內容,突出教學的先進性和應用性。每一層次的教學內容要符合本層次的學生水平。教學內容過于簡單,學生輕而易舉的達到目標,可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過高,則可能使學生失去信心。要在逐年的嘗試中積累經(jīng)驗,結合學生興趣與社會需求,靈活的變換課程內容。計算機課程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十分重要。因此,要編制符合課程具體要求的實驗報告冊,實驗項目的設計要有針對性,真正能幫助學生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3.完善實驗室建設,加強實踐教學
高職院校實驗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及學習興趣。首先,除了正常的上機實踐課外,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上機的條件,比如為選課學生免費**一定時間的上機卡,定期為學生免費開放機房等。其次,要不斷改進計算機的硬件條件,使之能很好地運行當今流行的操作系統(tǒng)和大型軟件。第三,要安裝學生所需要的各種軟件,為學生自主學習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保證了學生的上機練習條件。同時,建立了計算機基礎教學網(wǎng)站,集教學信息、視頻學習、教師在線答疑、學生留言、常用軟件下載等多功能于一體,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條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科學地進行教學分級
關于這一點,已經(jīng)有很多學校開始采用了,我想它也可以應用到高職院校中來,它的理念就是分級教學模式。分級是分級教學模式的基礎,是分級教學管理中的重要一環(huán)。要做到科學分級,首先要有科學的分級標準。為此,可以根據(jù)入學前是高中生或是中專、職高生進行一定的分類,在授課過程中針對不同類的學生所教授的內容進行區(qū)別,側重點不同。比如像中專、職高的學生應當在教學內容上更加的深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對實踐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應該簡單的以容易得到一級證書為標準,而應該在大學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多的學習知識,完善自己。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人們的工作、生活都離不開計算機和網(wǎng)絡,熟悉、掌握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已經(jīng)成為勝任本職工作、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必備條件之一。對于計算機專業(yè)的教師,如何能教好這門課讓更多的同學能一次性的通過考試并且真正掌握操作技能是一項深入而持久的工作。而且能讓計算機基礎教學有更近一步的改進和改革是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的。我認為改革的思想還應當是“以學生為本”,盡可能地使學生掌握更多、更新、更實用的知識和技術。在教學內容的選取、授課方法的改進等方面將是我未來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張福炎,孫志揮.《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教程》第4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2] 周亦妹,張永才. 綜合性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科教文化,2007(3)。
[3] 吳寧. 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部分問題的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07(8)。
[4] 楊洪偉,李曉輝,寧平.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分級教學模式設計與實現(xiàn)[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5] 趙薔,解爭龍,田俊華.關于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教育的探討.教育與職業(yè),2007(3)。
[6] 胡國英.大專師范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探討.科技資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