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是語文的基本特點。一篇優(yōu)秀的科技議論文除了能夠讓讀者理解其中的科技知識外,更能夠理解自然科技議論文的語言的優(yōu)美。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的新課改,語文要注重跨學科學習與運用,自然科技議論文是語文與自然學科相結合的一種形式。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奠定了語文要與其他學科科學結合的基礎。在語文學科中,自然科技議論文中語言文字就是語文與自然學科跨學科學習與運用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篇自然科技議論文為例,探討小學語文與自然學科交融的必要性。
關鍵詞:語文,工具性,自然科學,結合
一、新課改背景下語文學科應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
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現(xiàn)代科學的日新月異為教育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和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語文新課標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互相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原有的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語文與其他學科知識間的聯(lián)系,缺乏不同學科知識內容和學習方法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因此,語文與其他學科交叉有其必要性。
二、科技議論文中語文學科與自然科學聯(lián)系的重要意義
這里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作家葉永烈的《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文為例,它講述了生活中常見的三件事情,讓學生了解到觀察生活的重要性,同時還能激發(fā)學生從事未來科學研究。課文以簡單的文字敘述,側面反映了在語文學習中能學習其他科學知識有利于培養(yǎng)遷移思維能力,在語文學習中還能培養(yǎng)綜合思維能力,具體重要意義從以下三點來談:
1.拓寬語文學習與運用領域
水漩渦是生活中很常見的東西,教材簡單介紹水漩渦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從水漩渦為什么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深入研究。課文簡短介紹科學家做了大量實驗得知水漩渦轉向與地球自轉有很大關系。這種問題形式本身有利于學生學習思維的發(fā)散,旨在培養(yǎng)學生留意生活,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的意識,讓學生知道學習這篇課文單純從語文角度是不夠的。在語文新課標中提出拓寬語文學習與運用領域。
2.吸收不同學習內容與方法
學生誤以為只有做實驗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殊不知很多被發(fā)現(xiàn)的事物往往就是由生活現(xiàn)象引起研究者注意的。在化學領域中酸堿中和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化學現(xiàn)象,其實酸堿中和這個化學現(xiàn)象由化學家波義耳愛花引起的。這種正常的化學現(xiàn)象能引起學生思考語文學習中能否從不同的學習內容與方法中取得切入點。
這個故事也告訴學生除了學好文化知識外,還要有一種審美心理,在生活中要留心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新課程需要學生綜合學習思維,善于吸收不同學科的學習技巧,不能用老一套學習技巧。語文學習要從多方面去總結,語文學習能探索更多其他學科學習的內容。
3.形成一種大語文學習觀
對于夢里知識在中國古代《周公解夢》中有介紹,這是夢的文化分析,有其特殊的歷史價值與文學意義。但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篇課文中,奧地利醫(yī)生發(fā)現(xiàn)做夢的生理是從生理角度解析夢與眼睛轉動的關系,可謂給學生指明了一條新的學習思路。我們要善于打破原來的學習思維,從多角度去學習。課文敘述中還蘊含了父愛思想,正是因為奧地利醫(yī)生對兒子的關愛,才成功地讓他發(fā)現(xiàn)夢的生理知識。新課改要求“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可將語文與其他自然學科結合,讓學生培養(yǎng)一種大語文觀的思想。
三、學科交叉學習是素質教育發(fā)展趨勢
由于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不能適應時代需求。通過一門學科來延伸拓展其他學科知識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交叉學科學習有利于綜合思維的培養(yǎng),生活中一些事情的出現(xiàn)不單單只是一個因素造成的,需要從多角度、用多種思維去看待,勢必能找到解決的方法。不同學科交叉學習有利于各個學科知識的交融結合,能更好地利用所學知識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最終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
語文課程中融入其他學科知識是新課改的需要,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語文課程與其他學科結合的教學研究需要走的路還很長,這離不開全體教師的不懈探索。
參考文獻:
[1]陳廷躍.在語文教學中巧用其他學科知識[J].瓊州學院學報,2007(S1).
[2]周樹山.淺談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整合[J].快樂閱讀,20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