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雕塑大師亨利·摩爾的創(chuàng)作手法與中國古典園林的置石有著相似的特點,本文從風格、內涵、手法等方面對亨利·摩爾的雕塑作品與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置石進行了對比研究。
關鍵詞:亨利·摩爾;雕塑;自然;中國古典園林;置石
Abstract: The sculpture artist Henry. Moore ‘s writing techniques hav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stone, this article does the contrast ion and research on the Henry .Moore sculpture and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stone from the style, content,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Henry .Moore; sculpture ;natural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stone
中圖分類號:TU-0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雕塑大師亨利·摩爾的作品享譽世界多年,全球各地都可以見到他的雕塑作品,這些作品不論是位于建筑物入口前、公園點景還是廣場中心都能夠與周圍環(huán)境高度協(xié)調,同時,優(yōu)美的形態(tài)也提升了空間品質。亨利·摩爾創(chuàng)作手法別具一格,同時被西方藝術界和東方藝術界所認可。他的作品不同于西方傳統(tǒng)藝術對于幾何感的重視,而與東方藝術中的寫意有著微妙的相似性。
1.氣韻十足、完全獨立與雖由人作、宛若天開
自英國浪漫主義風潮起,西方人開始對自然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模仿,亨利·摩爾出生于風潮晚期,無疑也受其影響,他曾這樣說:“觀察自然是藝術家生命的一部分,從而吸收對造型的構想力,保持清新避免公式化,增加靈感。我最人的興趣無疑在人體造型方面,但在對大自然的探索里使我發(fā)現(xiàn)形態(tài)和節(jié)奏之道……。”
而亨利·摩爾對于自然的追求主要在于通過抽象的雕塑來展示其本身的生命力。1978年的作品“母與子”(如右圖)選用千年形成的鐘乳石,以天然的紋理搭配母與子形態(tài)的虛實對比,很好的詮釋了他對于自然的觀察,值得一提的是其褶皺使得雕塑的流暢線條更具層次感,很好的表達了雕塑生命力。
東方園林一直以雖由人作、宛若天開著稱,而置石更是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一個重要方式。中國古典園林的置石點景向來講求自然,石在中堂人廳是古玩佳品,體現(xiàn)主人的情趣愛好,在盆景巾塊奇石就成了咫尺千里的風景,這些點景看似漫不經心,實則韻味暗藏。而石材本身也未經雕琢(雖然精挑細選),直接從太湖等地運至園中,可見中國的古人對石的自然性甚下功夫。
2.表現(xiàn)人性與表達性格
亨利·摩爾的創(chuàng)作根植于大自然,而研究他的人把他和歐洲另一位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進行對比,米開朗基羅是從“神”那里尋找回來他所追求的“人性”,但仍然是把這些作品放置在教堂類的建筑里。摩爾呢,他是從大自然“那里感悟到了他所向往的人性”,并把他的作品投放到了無限美好的自然風景之中。在摩爾看來回歸自然的人性才是最美的才是至高無尚的。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亨利·摩爾理論中的那些由神性中尋回的人性,還有很多事天生的人性,他的諸多作品中,有很多是以表達母愛作為主題,除了上面提到的創(chuàng)作于1978年的著名作品“母與子”,早在1952年他就以“母與子”為題創(chuàng)作了一個青銅材質可以搖動的雕塑作品,亨利·摩爾本人的自述中說:這一系列的安樂椅雕塑,是為女兒瑪利創(chuàng)作的,可以搖來搖去……我發(fā)現(xiàn)擺動的速度是基于底座的弧度重量和平衡的分配,所以每個擺動的頻率都不相同。并且亨利·摩爾對于孔洞和褶皺的喜愛更多的是源于對自然的觀察與研究所得到的理解和感悟。這些孔洞和褶皺為他的雕塑帶來生命力和層次感。
中國古人選擇園林中的置石講究“瘦、漏、透、皺”,而看起來無比自然的置石體現(xiàn)的實際上是古人的氣節(jié)性格。(后為留園冠云峰)
“瘦”,似有閑石野鶴之味,“瘦與肥相對,肥即落色相,落甜膩,所以肥腴在中國藝術中意味著俗氣”,“外枯而中母,似淡而實濃,樸茂沉雄的生命,不是從艷麗中求得,而是從瘦淡中擷取”。山占代文人追求的境界實則如此,脫去俗氣于瘦淡中顯現(xiàn)樸實的生命本質。
“漏”,互相通達,四處皆有路。對于文人志士來說,通達似乎是官場上最有利的局而,而內心通達則是指向人生的最高境界。
“透”,玲瓏剔透,不遮掩,內心世界毫無保留地反映在外,心口一致而不受任何約束,這是任何朝代的文人都希冀的,但也是那些率性而為的文人悲劇命運的緣山。
“皺”,突現(xiàn)節(jié)奏感,生命的韻律通過它得以展現(xiàn)。外表光鮮不會使人留卜印象,過于完美則失掉了特點。而“皺”則打破規(guī)整的外態(tài),木不完美的心靈不必遮掩,任山它缺憾罷了,而生命的奇特卻會使人記憶猶新,不難忘卻。這也是為何占人最愛它的緣故。
亨利·摩爾的雕塑作品雖然很多用銅等人工材料制作,但無處不體現(xiàn)著自然的力量。而中國古典園林雖然使用自然的太湖石,詮釋的卻是人的氣節(jié)與追求。這些與我從前認識的西方的幾何式與東方的自然式大有不同。
3.形態(tài)中的“孔洞”與“衣褶”
亨利·摩爾的“虛與實”,是一件反映出木紋和穿孔特性的作品,他自稱:“我對孔洞的喜好,是以制造空間效果和立體造型而來的。對我來說,洞不單只是個圓形的孔,它其實是一個塊件被前后貫穿的表示,揭示出另一個像限,另一個思維空間。”雖則人體雕塑的豐腴圓潤讓人覺得與留園冠云峰的清峙獨立毫不相干,但摩爾特有的挖洞、打眼、留空隙的手法卻與中國審石標準中的“透、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透、漏,指的是有很多以橫向為主、前后左右相通的孔和以縱向為主、上下相通的孔,孔彼此相通,若有路可行和石上有眼,四面玲瓏。正是這樣的原理,亨利摩爾的孔洞,把那些不能觀察到的背面也揭示出來,同時產生了內在形體的擴散與空間的存在感,依賴于穿透形體的孔洞,將光線導入形體的內部,折射的光線又引發(fā)出內部的幽深。大小分布的孔洞給人以無限的聯(lián)想,有著中國畫里留白的美感。
另一件作品“披衣側臥像”,則體現(xiàn)出亨利·摩爾對于衣褶形態(tài)的喜愛。衣褶可強調出塑像的張力狀態(tài),能緊緊的拉張在塑像的突出部位上,如肩膀、大腿、胸脯等等,在凹處則出現(xiàn)松弛揉皺的衣褶,兩者間形成明顯的對比,披在造形身上的衣褶,可以借著本身雛摺的方向,浮現(xiàn)出衣褶底下的體態(tài),更加強了雕塑性,這件塑像盡管看似安靜和平,但它絕非遲鈍、相反更其有精靈機巧的氣質。正如中國園林選石講求的一個“皺”字,是石表的褶襞縱橫,外形起伏不平,千姿百態(tài),其受光影變化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明暗交錯之美。這種不規(guī)則、不對稱的奇形怪狀,不僅表現(xiàn)了變動不居、石無定相的天趣,更包含著勃勃的自然生機。靜態(tài)中內含著動態(tài),無生命中蘊含了有生命。
4.簡約深遠與意在石外
亨利·摩爾的雕塑作品對于人體曲線的描繪非常具有東方韻味,他雕塑中的曲線一直是一種極其簡約卻又飽含深意他的作品“三件套臥像”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作品中曲線大開大合,簡單勾勒出神似的三個斜臥女子,其形態(tài)各異但都及其舒展,有人體流暢的曲線,又神似山巒起伏的自然景象,面對亨利摩爾這個的雕塑作品,很容易使觀賞者找不到“確定”的感覺,看到的一起都似是而非,沒有直接的表達,也沒有全面的描述,其大氣的曲線描述了人體的特點又精簡了復雜的細部,賦予了形體模糊而充滿想象的含義。高度濃縮的女人體在模糊細部的同時又在極力夸張變形女人體的弧形結構。
孔子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心緒外化后的事物是帶著主觀感情色彩的,是有生命痕跡的,即使一塊小小的石頭,也不再是靜止無生命的了,而是人本身鮮活氣息的附帶者。我國古典園林中的置石一直是文人造園者表達自己感情的重要手段,普通人觀賞其形體并沒有很多聯(lián)想,文人通過自己的描述以及詩詞,賦予置石很多深刻的含義。愛園中之石并非愛那雕鏤枯瘦之石,而是愛那些自己所賦予的含義,愛自己的才華,即愛自己。石頭只不過是一具外殼而已,置于園中之石與園林主人是有著密切關系的。因此細拔高聳、瘦挺奇特如蘇州留園“冠云峰”;棱角分明、瘦骨嶙峋如蘇州留園“瑞云峰”;抑或水中獨立如杭州西湖“皺云峰”等無意在石外,石美,意更高。而這些置石則正是用自己或瘦、或漏、或透、或皺的身姿襯托著點置者心中那美好品德和追求。由此觀之,亨利·摩爾的雕塑作品在形與意方面的若即若離與東方園林置石的意在石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5.結語
通過對亨利·摩爾作品和其理論的研究以及對于他的作品與我國傳統(tǒng)園林中置石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西方人對于自然的態(tài)度比較直接,對于幾何感的追求彰顯著人類的力量,但西方人亨利·摩爾的當代雕塑作品反映對自然的追求與東方人對待自然曖昧態(tài)度卻十分相似,并很好地將這種風格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也許亨利·摩爾的藝術會對我國的藝術家們有所啟發(fā):向自然學習,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更能創(chuàng)作出偉大的作品。
《亨利·摩爾的環(huán)境雕塑藝術》世界建筑2000年12期
《亨利·摩爾的雕塑藝術與建筑》時代建筑1988年1期
《中國園林石文化》科技信息2008年36期
《亨利·摩爾的環(huán)境雕塑藝術》世界建筑2000年12期
《淺談中國式古典園林中的“石”文化》飾200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