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外交史內幕》(以下簡稱《內幕》)是體現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的重要著作,通過這篇文章,可以探知馬克思恩格斯的外交思想中的歷史唯物主義基礎,并以此,可以展現馬克思恩格斯的外交思想的當代意義。
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地位與特征
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兼有以“歷史”為研究對象和以“歷史”為理論方法的雙重含義,且兩者的關系是內在統(tǒng)一的。歷史唯物主義既是歷史觀,又是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與一切舊哲學劃清界限,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就是馬克思的“新世界觀”[1]。1845年,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十一條“提綱”幾乎都是在論述歷史唯物主義,因而成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2]。其中馬克思明確提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3]可以發(fā)現,歷史唯物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人民性。其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詳盡地、正面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原理———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等等。1848年,《共產黨宣言》出版,歷史唯物主義同樣也是其理論框架,支撐起了《共產黨宣言》的觀點和結論。“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4]這表明階級性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立時起,直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中的不斷發(fā)展都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前提。毋庸置疑,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體系的核心;谇拔牡恼撌觯瑲v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是階級性、實踐性和人民性。
二、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
其實,正是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中的歷史唯物主義決定了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的特征。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體系應當從現實的、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開始,歷史唯物主義以人、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歷史發(fā)展客觀過程的分析,揭示歷史發(fā)展的最一般規(guī)律[5]。這也是馬克思認為一國一定的外交關系產生于具體的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的依據。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就必須堅持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所以馬克思認為,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外交關系也會變化。同時,馬克思也注重揭示外交的社會基礎和階級特征,側重考察社會與經濟結構對外交的影響。如此,《內幕》則是歷史唯物主義用于國家對外政策分析的典型文獻!秲饶弧吠ㄟ^翔實的歷史資料,揭示出了英國政治家們以普遍的物質利益為掩蓋對沙皇俄國的屈辱性外交以及外交的階級特征。實際上,體現出的是馬克思對于民族國家外交的狹隘性的質疑,有助于深刻理解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的外交思想。閱讀完全文,對于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外交思想的理解主要分為以下三點:第一,馬克思認為一國一定的外交關系產生于具體的生產方式及其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fā)展程度。這個原理是公認的。然而不僅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而且這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也取決于自己的生產以及自己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fā)展程度。”[3]首先,馬克思認為,現代工業(yè)對于外交領域具有重要的影響。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導致“國家不外是資產者為了在國內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財產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種組織形式”[6]。所以,英國以犧牲整個國家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資產階級的利益,奉行親俄外交“讓東方羽毛未豐的專制制度得到加強,以期為他們在西方的虛弱的寡頭統(tǒng)治贏得支持。”[7]其次,從第二封喬治·麥科特尼爵士致桑德威奇伯爵的信中,喬治·麥科特尼爵士表示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不止以此用極明確的語言表達過與大不列顛締結條約聯(lián)盟的希冀。1776年,英俄雙方決定締結通商條約,但1778年2月至1779年7月詹姆斯·哈里斯爵士與帕寧伯爵進行的一切談判毫無成果。英國外交官為英俄聯(lián)盟做出了許多讓步,但是俄國帕寧伯爵以兩面手法阻礙了英俄談判的成功。第二,基于第一點,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人們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包括外交關系。因此,外交關系也是歷史的、暫時的,并不是不變的。在1716年出版的小冊子《北方危機》中揭露的是1715年俄國、丹麥、波蘭、普魯士和漢諾威締結的北方聯(lián)盟瓜分瑞典帝國的行為。英國默許了俄國參與瓜分自己的盟國瑞典,其實,這不是英國第一次出賣自己的盟國,早在俄國安娜女皇時期英國就向俄國出賣過自己的盟國。因此,事實充分說明外交關系并不是永恒不變的。第三,馬克思注重揭示外交的社會基礎和階級特征,側重考察社會與經濟結構對外交的影響。馬克思質疑俄國市場之于英國貿易和商業(yè)利益的重要性,并用數據證明俄國市場遠遠沒有英國人所認為的那么重要。“十八世紀的前六十年間,整個英俄貿易只不過構成英國全部貿易的一個很小部分,可以說,還不到四十五分之一。”可見,英國的航運與貿易利益不足以使英國支持俄國而背叛盟國瑞典。再加上,當時英國議會是由證券交易人、工業(yè)巨頭和貴族的代表組成的,英國的資本家可以左右議會政治。因此,英國外交親俄性質的真相是英國的俄羅斯貿易公司與俄國商人利益相一致。英國光榮革命后占有財富和政權的資產階級寡頭政治集團在國內外尋找政治同盟,并且維護著國內與跨國階層的物質利益;谝陨先c,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在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中,導致國家間沖突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交往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資源、市場等經濟利益。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奠基人達·梁贊諾夫說,“《內幕》則是馬克思在研究英國的特別是俄國的政治歷史方面的唯一嘗試。他想在這遙遠的過去中探索出俄國何以變得如此強大,以及整個歐洲何以又在熬受著英俄兩國奴役的謎底。”[8]馬克思揭開了這個謎底,揭示出了英國外交的親俄性質。
三、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之于當代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是否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對此還存在一些爭論,但是在國際關系領域中卻擁有重要的生命力。當前的西方主流的國際關系理論主要是現實主義、自由制度主義和建構主義。這些理論雖對于現今各國的外交活動和形勢都具有一定的解釋意義,但隨著世界格局的演變,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馬克思的《內幕》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中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對于分析當今國際關系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馬克思以一國特殊利益為著眼點的狹隘外交思想的質疑,進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外交觀要求外交實踐應以人類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即便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在對外交往過程中,中國依然堅持以人類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出訪俄羅斯期間,首次提出了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命題,“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要求,各國應該共同推動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各國人民應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歷史唯物主義向來強調主體的能動性與實踐性,所以,外交生活在本質上也是實踐的。這就要求,積極實踐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外交理念,但中國踐行這一外交理念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依據馬克思揭示出的外交的社會與經濟根源,“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和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國家之間的結盟或敵對、國際組織的出現、國際條約和國際法的締結和形成,都有著深刻黨的經濟因素。”[9]中國的經濟水平依然制約著中國的外交行為和世界影響力,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外交思想就要透過外交事件和外交現象,揭示外交發(fā)展的客觀物質性和歷史規(guī)律性。如今隨著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除了應尊重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在對外交往中與其他國家建立平等互助的關系之外,更是要積極解決特殊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以歷史辯證的觀點促進人類和平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正聿.歷史的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J].哲學研究,2007(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08-20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52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5]張民.關于歷史唯物主義體系的初探[C]//歷史唯物主義論叢:第3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3.
《談外交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來源:《學理論》,作者:李琳
上一篇:高管海外經歷對企業(y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