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av毛片不卡无码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外文學論文

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差別及翻譯策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21 10:23:53更新時間:2020-12-21 10:23:53 1

  客觀主義語義學認為,語言符號與客觀世界中的事體存在直接的對應關系,語言的意義是建立在指稱和真值條件基礎之上。基于此的傳統翻譯觀認為,翻譯是不同符號之間的解碼,再編碼的機械操作過程,與人的心理和認知沒有任何聯系。然而,以體驗哲學為本的現代認知語言學已經揭示,語言是心智的表征,語言結構反映的是人類的經驗結構,因此,翻譯過程中解碼和再編碼,不僅涉及語言知識,更需要激活儲存在頭腦中的各種經驗資源,強調百科知識下的意義識解觀。

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差別及翻譯策略研究

  中國人的哲學思維方式本質上是悟性主義的,重直覺、領悟;西方人的哲學思維方式本質上是理性主義的,重分析、推理。不同的思維方式在語言結構上體現為,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意合重意義的組合而輕形式結構,讓讀者和聽者領悟其中的意義和關系;而形合重形式結構協調,讓讀者和聽者分析其中的意義和關系。換句話說,漢語的邏輯關系常隱于語言符號之下,成為默認值,但由于中國人固有的思維模式,因此,不用外在語言符號的導引,依舊可以感知邏輯關系的存在。而英語使用者,常常需要借助外在的語言結構形式來分析、推理,力求使邏輯關系明朗化,并具確定性,也就是說,英語中,需要語言符號來表現框架中的邏輯關系默認值。因此,漢譯英時,應將邏輯關系默認值作顯化處理。

  例1.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朱自清《背影》)

  We crossed the Y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 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 luggage.

  例2.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老漢靠沙子,當然要吃沙!

  If you live on a mountain, you live off the mountain; if you live by the water, you live off the water. I live on the sand, and I’ll live off the sand.

  例1中,漢語隨意、松散、自然流動,語法意義和邏輯關聯隱含在字里行間,未顯于外,而英譯中,用 and 表明了動作有先有后,用 where 來體現空間關系, 用while來表示動作同時進行,漢語中默認的邏輯關系被清晰的導引了出來,整個場景對英語讀者來說,連貫而生動。例2用if將假設關系展露無遺,減輕了英語讀者的理解負擔。

  漢譯英時,要將漢語無主句的主語默認值作顯化處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認知框架的特點,一個認知框架中具有的穩(wěn)定角色都可以激活整個認知框架,認知視角不同,選用的角色不同,語言表達也不相同。究竟,選擇哪個框架角色作為主語,讓其起到導引整個框架的作用,這需要結合 具體的語境做具體的分析。

  例3. 熱烈歡迎世界各地客商來此進一步加強合作,建立和發(fā)展貿易關系。

  譯文1. Custome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e warmly welcome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business contacts.

  譯文2. We warmly welcome custome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business contacts.

  譯文1和譯文2都可以視為把漢語表達中隱含的語義角色顯化,但是顯化的形式,即語言符號的 選擇是不同的。雖然這兩個譯文都可以激活同一認知框架,在這里我們稱為“歡迎”框架,但是兩者選擇激活框架的成分或 就框架角色是不同的,譯文1選擇了“customers”,譯文2則選擇了”we“,認知視角的差異,導致了語言表達的差異。雖然譯文2直接對應于原文的省略,但是漢語中的省略不僅反映了漢語重主題而非主語,同時,隱去自己,更能突顯“客人”,又反映出對客人的重視和歡迎。因此,選擇用“customers”這一框架角色來激活框架更符合原文真正要傳達的意義。

  心理學把情感定義為,“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的體驗。”因此,人類的情感有相同之處,但又因人而異。不同的地 理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導致中西人民產生了不同的情感體驗,也形成了相異的情感表達方式,中國人內斂、含蓄,西方人直接、熱烈。這也就決定了,漢語中情感的表達常常顯現在語言符號所導引的框架之中,成為默認值,而不是直接由語言符號傳遞。因此,漢譯英翻譯中,要將情感默認值作顯化處理。

  例4. 這些書,都是在全國解放以后,來到我家的…… 最初,囊中羞澀,也曾交臂相失。

  During the first few years, as I was financially embarrassed. Sometimes, I had to turn from the books that I would have liked to give everything in exchange for.

  譯者在譯文中添加了一個定語從句,將隱于符號之下框架中的情感默認值,即那種與真愛之書無緣的痛惜之情傳神地表達了出來。

  例5.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了呢?

  譯文1. 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譯文2. But please tell me, the genius, why they have my day’s gone and never returned.

  “you the wise”似是在與讀者對話,有苦苦追問、真誠渴求之感,情感自然流動,將漢語符號所導引的認知框架中的情感默認值顯化出來,而 “the genius”少了情感韻味。

  我們常說不同的語言文字有其特有的文化內涵,這實際上是指,不同的語言符號背后隱藏的框架帶有文化默認值。文化通常為一地、一民族的人民所共有,所共知,因此通常將其當作默認值隱于符號之下。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文化的差異,往往使得框架中的文化默認值在譯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語言表達形式,因此需將其做顯化處理。

  例6.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如果將這句話直譯為,“Three cobblers equal Zhuge Liang.”英語讀者肯定會不知所云。“諸葛亮”對中國人來說往往帶有“神機妙算”、“智慧超群”這樣的隱含意義,即其所導引的框架中帶有文化默認值,且不為英語讀者所共用,因此為了使英語讀者真正理解原語所想要表達的內容,必須將文化默認值做顯化處理,即加入譯文中劃橫線部分的內容。

  總之,對于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來說,一山一水一故事,這些都是深深吸引國外游客來到這個“神秘國度”的原因。翻譯工作者應責無旁貸地以熱情的態(tài)度,認真的學術精神,把我國的風土人情、文化特色盡可能準確無誤地介紹給世界,讓中國文化跨越空間的障礙,向世界傳達。

  參考資料:

  1鄧靜. 翻譯研究的框架語義學視角評析[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7,01:66-71+81.

  2賀顯斌. 英漢翻譯過程中的明晰化現象[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04:63-66.

  《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差別及翻譯策略研究》來源:《教學與研究》,作者:劉穆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waiwenxuelw/71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