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橋何許人也?筆者孤陋寡聞,了解不多,查資料才算知曉,董橋乃香港散文家,原籍福建晉江,生于一九四二年,曾任《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現(xiàn)任《蘋果日報》社長。同時了解到,海外的柳蘇先生強烈要求讀者“你一定要看董橋”,大陸的陳子善先生也辛辛苦苦為董橋忙活,出了一本《你一定要看董橋》的評論集,統(tǒng)一各路評論者的步伐,眾人齊感嘆華人堆出了一位“蓋世奇才”,溢美之詞無以復(fù)加。
摘要:董橋通過“挪用文化遺產(chǎn),穿插洋文,給生活加點鹽”等方式,使作品具有“品位、紳士、小資”的時尚元素,故而風行一時。
關(guān)鍵詞:董橋,散文,時尚元素
據(jù)評論稱,董橋是一位風靡港臺而為大陸所熟悉的散文家。筆者真是庸才,對這樣的名人居然不知。幸虧筆者有“見高人不能交臂失之”的癖好,為“親密接觸”名人董橋,筆者誠惶誠恐、戰(zhàn)戰(zhàn)兢兢、手不釋卷、認真讀了兩本董先生的大作,歷時半月有余。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古人黃庭堅有“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近人梁啟超也認為,會“抄”亦可謂創(chuàng)作,F(xiàn)在想來,董橋先生是實踐這一名言的典范,不愧為散文大家,應(yīng)用“抄”的技術(shù)直追金大俠的蓋世絕功。依筆者拙識,董先生高超的寫作方法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筆者斗膽,愿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
一、挪用文化遺產(chǎn)——品位
董橋自小讀國文,學(xué)詩詞,浸潤書香,深受中華文化之哺育,其也自喻是“文化遺民”,對文化遺產(chǎn)情有獨鐘。在他的散文中,各種掌故和典籍隨處可見。從先秦諸子散文到漢魏六朝散文,從漢代紀傳體散文唐宋八大家散文,董橋早已爛熟于胸。閱讀董橋散文,仿佛能欣賞這樣一幅圖畫:董先生穩(wěn)坐在藤椅上,面前一張桌,桌上一把羽扇,扇旁一杯香茗。董先生隨手在文化堆里抓一些東西出來,于是讀者眼前就一亮,驚呼尖叫,仿佛嗅到了詩經(jīng)的雅韻,古文的靜空與含蓄。董先生就是用這種方式反復(fù)熟練地操作,給不怎么高明的董氏散文平添了一件旗袍,于是大放光彩。
隨便舉個例子。董先生在《晴雯挽著頭發(fā)闖進來》一文中,用五百多字的篇幅回述紅樓夢中的情節(jié),且語言極其接近模仿,洋洋灑灑。全文總共三段,字數(shù)也不愈千。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董先生在行文方面是多么經(jīng)濟,可謂又好又省。
其實,董先生的聰明是有源頭的。資料顯示,董橋小時候從師學(xué)《博物要覽》,書中描寫各種珠玉犀象,可珍可玩的雅品,每則僅三言兩語,言簡意賅。董橋反復(fù)誦讀,默記于心,并效仿用簡潔的筆墨描摹眼前的景物,以至作文從不啰唆累贅。及至今日,董橋應(yīng)用中外典故,信手拈來,調(diào)和即可成文,既得學(xué)者之趣,又有詩人之風,并能引得讀者的贊嘆。再加上董橋先生一向癡迷于斷裂扇面、古畫竹雕、藏書票等五花八門的文玩,在寫作當中隨便帶上幾樣,給文章增輝不少。
董橋的聰明還表現(xiàn)在他清醒地看到了國人忙碌的身影,無暇顧及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吸收或者不愿靠遺產(chǎn)過日子,于是自己略施小計,在厚重的遺產(chǎn)里尋章摘句,頃刻就把讀者給征服了。董橋作為不在大陸生長和生活的作家,有的是暇日運用自己所學(xué)之國文,脫穎而出。相反,若是大陸某位作家膽敢如董橋一樣為文,不被罵才怪。如此說來,董橋“抄”不被抓實乃幸運之至。
二、穿插一些洋文——“紳士”
如今作家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而作家要在作家群里嶄露頭角,不加點新鮮的事物是不行的。董橋認識到了這一點也有資本把這一方面做好。
董橋有較長一段時間旅居英倫,精讀西方文化典籍,還深入研究了馬克思主義,可謂學(xué)識豐贍,博聞強識。董橋為了發(fā)揮這一長處,在其文字里順帶抄上一把洋文,挺有紳士風度。這種新體散文給人的味道總是怪怪的,吃不膩。吃不膩就會有人一直吃,于是就有評論者眼疾手快,說這是“兼收并蓄,合璧交融”,又拔高說這“既體現(xiàn)了中國文人的雅趣與智慧,又不乏英國紳士般的風趣和幽默”,一時董橋成了架接在東西文化之間的橋梁,成了文化使者。
董橋的紳士風度在散文怎樣表現(xiàn)的呢?很簡單,“抄”,文言一點說“引用”。
且看他在《兩般彩筆,一樣風情》中的一段話:“張大千練成一手工筆畫的細活才脫胎潑墨。這正是畢加索說的‘Thereisnoabstractart.Youmustalwaysstartwithsomething.Afterwardsyoucanremovealltracesofreality’。”再看散文《英倫日志半葉》:“正午苦熱,在CoconutGrove用膳后,即往另一家畫廊取昨日購下之小畫二幅,皆StephenWhittle之《英國鄉(xiāng)居小品》上彩蝕刻組畫,清淡細致,予人寧靜之美感。二時回旅次午寢半小時,精神轉(zhuǎn)佳,漫步至ShaftesburyAvenue戲院看E.M.Forster小說ARoomwithaView改編之影片……”
短短的千字文里赫然出現(xiàn)如此之多的洋符號,沒一點外語水平怎么理解得了?閱讀董橋散文,你總能發(fā)現(xiàn)很多類似上面所列舉的句子章法,比《圍城》里某某人的詩歌中涌現(xiàn)的外文還要多。董橋這樣抄幾把,從整體上給人一種洋味,讓讀者讀著舒服,品著新鮮。看這樣的作品,讀者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如沐春風,以為自己很洋氣。如今的社會是人人都愛趕時尚的社會,閱讀董橋能有這種奇效,誰不愿意效仿?
三、給生活加點鹽——小資
小資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時髦,如今服飾要趕潮流,化裝要追時尚,寫作要求小資。在社會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今天,那種長篇大論的傳統(tǒng)文字愈來愈沒有市場。相反,一種感悟性的小品文卻蔚然成風,董先生就是一位很好的實踐者。為了追趕這種時尚,他小心翼翼地做文章,并不失時機地在文字里加一些佐料,于是一篇文字就像泡面一樣色、香、味俱全了。
閱讀董橋的散文《李嘉誠先生不罵娘》、《最要緊的是有種》、《中年是下午茶》等篇章,你總能感覺作者說什么都說到了你心里。且看董橋是如何加佐料把握你的思維的?
首先用特別的題目和出奇的比喻吸引讀者的眼球,這樣就會勾起讀者的獵奇心,促使他們沿著你的思路一路走下去。其次要發(fā)揮個人的文字功底優(yōu)勢,在文中盡可能多地“抄”一些能足夠吸引讀者思古念今的事物,比如茶、咖啡、三兩個人們都熟悉但叫不出的文化名人,等等,這樣就讓讀者參與到了自己的行文中。最后,“抄”一句很簡單很精煉最好是發(fā)人深省而大家都能理解的話收尾,使人回味無窮。這樣一篇言不過千的文字,既不會累得讀者頭皮發(fā)麻還沒找著主題,又能像聊天一樣和讀者很好地探討,更照顧了讀者的閱讀水平,給足了讀者面子。這樣的作品誰不愿意讀呢?
筆者把《中年是下午茶》中的一段話抄錄給大家,共同分享董文的技巧:“中年最是尷尬。天沒亮就睡不著的年齡,只會感慨不會感動的年齡,只有哀愁沒有憤怒的年齡。中年是吻女人額頭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齡。中年是雜念越想越長,文章越寫越短的年齡。中年是一次毫無期待心情的約會……總之,中年這頓下午茶是攪一杯往事,切一塊鄉(xiāng)愁、榨幾滴希望的下午……中年是看不厭臺靜農(nóng)的字看不上畢加索的畫的年齡:山郭春聲聽夜潮,片帆天際白云遙;東風未綠秦淮柳,殘雪江山是六朝。”
筆者不是著名評論家,說話沒什么分量,但作為一個讀者,心里有什么話還是要說的。每一個作家剛開始的時候都很有個性,只是后來經(jīng)歷多了就被磨為鵝卵石了。董橋也未能免流俗,但董橋自己還是很得意于他的文字,并寫過兩篇散文談寫作體會,一篇叫《鍛句煉字是禮貌》,另一篇叫《文字是肉做的》——這名字聽起來讓人感覺麻麻的。董橋自己交代:“我扎扎實實用功了幾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幾十年,我計計較較衡量了每一個字,我沒有辜負簽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
也許他認為自己說得很對吧,他有這個權(quán)利這樣說。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waiwenxuelw/30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