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是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技藝,承載著民族文化,作為一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強身健體是其作用之一,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武術,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早在民國時期,武術已經(jīng)是學校體育的運動項目,并一直延續(xù)至今,貫穿在我國的整個教育體系中。高校的武術教學經(jīng)歷了幾十年,過多灌輸學習武術動作,忽略了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問題,武術課堂乏味無趣,導致學生不愿意練習武術。提高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是大學武術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運動教育模式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學生以分組和扮演角色為組織形式,教師指導和合作學習為教學方法,同時整個教學過程以比賽為主線,提供給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真實的、豐富的運動體驗。運動教育模式應用于大學武術選項課中,改變傳統(tǒng)的武術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主動練習武術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團結互助的合作能力。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以廣州工商學院2018級武術選項課的學生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筆者通過圖書館查閱運動教育模式、武術教學等方面的書籍,整理中國知網(wǎng)、互聯(lián)網(wǎng)等網(wǎng)絡上與本研究有關的資料和文章,并進行歸納和總結,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1.2.2問卷調查法筆者制定、發(fā)放和回收學生基本情況問卷、學生的內部動機問卷、心理健康問卷和教學評價問卷。1.2.3實驗法本文采用經(jīng)典實驗設計,在廣州工商學院2018級武術選項課中隨機抽取2個班級,一個班作為實驗班(45人),采用運動教育模式進行教學;另一個班為對照班(45人),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兩個班由同一教師執(zhí)教,上課的場地、教學內容和器材都一樣,通過將運動教育模式應用于武術選項課的教學中,驗證這一教學模式對武術教學的有效性。
2結果與分析
2.1實驗后學生內部動機
大學武術選項課作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的一門課程,具有規(guī)范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每所高校根據(jù)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學生選擇武術課程,內部動機各不相同,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內部動機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如表1顯示,實驗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內部動機進行檢驗,學生對學習武術獲得的成就感和學習武術的壓力情況呈顯著性差異(P<0.01);學習興趣和努力程度呈顯著差異(P<0.05)。根據(jù)均值可知,實驗后實驗班的學習興趣、努力程度、成就感的均值明顯高于對照班;對照班壓力的均值是23.83,實驗班壓力的均值是21.41,實驗班的壓力明顯下降。經(jīng)過一學期(16周)的實驗教學,運動教育模式應用于武術教學中,可以有效改善學生的內部動機。實驗班采用運動教育模式,改變了單一的武術教學,豐富了教學方法,將整個教學分為幾個單元,通過比賽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相互幫助學習,提升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根據(jù)表2所示,本研究對實驗班實驗前和實驗后內部動機進行檢驗,四個方面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實驗后學生學習興趣、努力程度和成就感三方面的均值都明顯高于實驗前,實驗后學生的學習壓力也明顯低于實驗前。這說明運動教育模式應用在武術教學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內部動機。表3是對照班實驗前后的內部動機情況,數(shù)據(jù)表明,實驗后的3個指標均值都大于實驗前,壓力的均值低于實驗前,但4個指標無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傳統(tǒng)的武術教學對學生的內部動機無影響。根據(jù)數(shù)據(jù)結果的分析,運動教育模式在武術教學中可以有效改善學生的內部動機。學生選擇武術課程的內部動機從學習興趣、努力程度、成就感以及壓力四個方面出發(fā),實驗前兩個班級學生的內部動機無顯著性差異,采用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實踐教學兩個班級學生的內部動機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實驗班經(jīng)過一學期的教學,對武術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上也積極主動地練習,學習武術動作壓力減小,變得更加自信和有成就感;實驗班的教學設計豐富多樣,通過小組比賽和獎勵機制等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2.2實驗后對照班與實驗班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對比
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是檢驗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指標,教師應掌握多種教學方法,并靈活應用,通過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來檢驗教學效果。經(jīng)過一學期的教學實驗后,教師檢驗兩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在武術技術考試前對兩個班進行教學效果評價,以問卷結果來反饋教學效果。教師將問卷內容分為7個指標,通過7個指標的得分來反映教學效果。表4是兩個班教學效果的對比結果。如表4所示,實驗班的各項指標均值都大于對照班,實驗班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班,相比傳統(tǒng)武術教學,學生更加愿意接受運動教育模式。教學組織/方法、師生互動/課堂氛圍和教學內容難易度,兩個班呈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兩個班在學習/價值感、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和考評/課外練習上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在知識寬度方面兩個班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實驗班學生在運動教育模式下,對教師的教學組織和方法是比較認同的,以階段性教學、小組合作和比賽考核等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氛圍活躍,師生之間互動積極,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更加和睦,學生課堂回答問題、技術練習和課外練習變得主動,學習中有成就感,這些方面都優(yōu)于對照班。學生對教師的知識寬度方面的評價,實驗班和對照班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可能在武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以武術知識為主,其他方面的知識很少介紹,但實驗班的指標均值高于對照班。因此,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效果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要更顯著。2.3實驗后對照班與實驗班學生武術技術成績對比實驗結束后,學校按照《廣州工商學院武術選項課程的評分標準》進行技術考試,由其他兩位武術教師對兩個班學生的二十四式太極拳打分,兩位教師所打分數(shù)的平均值為最終成績。關于考試形式,每兩人一組,背對站立進行二十四式太極考試。圖1和表5兩個班的24式太極拳考試成績,在圖1中可看出,實驗班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實驗班80分以上有35人,占77.8%;70~79分之間有9人,而70分以下的僅有1人。對照班80分以上有24人,占53.3%;70~79分之間有17人,占37.8%;而70人以下的有4人。實驗班學生多集中在80分以上,高分段明顯多于對照班。在70~79分之間對照班明顯多于實驗班。實驗班的成績相對集中和穩(wěn)定,而對照班的成績分布廣泛,技術水平差別較大。在表5中可看出,實驗班和對照班二十四式太極拳的平均成績分別是85.12分和80.47分,平均成績相差4.65分,兩個班差異非常顯著(P<0.01)。武術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之一,在大、中、小學都開設有武術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是武術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傳統(tǒng)的武術教學模式,注重技術動作的學習,但是對照班學生的平均成績低于實驗班,經(jīng)過仔細分析,對照班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分數(shù)相差較大,課堂練習中,各自練習,同學之間交流很少,出現(xiàn)“優(yōu)生越優(yōu)、差生越差”的情況。對照班在平時教學中,很少進行比賽和展示,技術考試緊張,導致發(fā)揮失常。實驗班采用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劃分小組進行練習,在相應階段進行集體技術考核和表演,讓學生之間相互幫助,提升技術水平和集體意識,最后在個人技術考試中,動作相對熟練,消除考試緊張心理,發(fā)揮或超常發(fā)揮。運動教育模式應用于武術教學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武術技術成績和促進整體技術水平平衡發(fā)展。這說明將運動教育模式應用于高校武術教學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武術技術成績和促進班級內部整體技術水平均衡發(fā)展。
3結論
運動教育模式應用于大學武術選項課教學中,可以有效改善學生的內部動機,激發(fā)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以及課堂中積極主動的練習;通過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明顯比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顯著,學生很好的掌握動作,獲得成就感,增加同學之間交流和集體榮譽感;有助于武術技術成績的提高和整體技術水平的均衡發(fā)展。
《運動教育模式在大學體育武術的應用》來源:《運動精品》,作者:陳王明
上一篇:競賽機制在足球教學的實踐
下一篇:拓展訓練與初中體育課堂融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