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各種文化之間既有許多相同之處,也有明顯的差異,各有不同于他者的獨特之處。中國自百年前被迫打開國門,三十多年前自主對外開放以來,關(guān)于中外文化異同的討論就一直是熱門話題。
摘要: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強和國際各領(lǐng)域合作的深化,正確對待我國古老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差異顯得尤為重要。國人對待西方文明由于民族歷史問題而產(chǎn)生崇拜或排斥等諸多心態(tài),本文認為對待中外文明應秉持承認、尊重、學習、理解、互補、共榮的基本態(tài)度,才能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經(jīng)濟社會的繁榮發(fā)展。
關(guān)鍵詞:中外文化,異同,交流,理解
既有長期旅居海外人士乃至華裔后代的親身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也有人類文化社會文化學者的潛心研究,深入分析,更有許多“老外”也樂此不疲,這對于我們的思考和中華文化的發(fā)展繁榮都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僅就學習和工作中的體會,對怎樣正確對待中外文化的異同尤其是“異”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承認、尊重
文化主要指某個民族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慣、生活方式、文化藝術(shù)、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等,包括顯形的和隱形的,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以及談不上合不合理的一切,在某一時期作為人們行為的潛在指南而存在?梢哉f有多少個民族,就有多少種獨特的文化。“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各種文化的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原因。我們對中外文化要一視同仁,要承認它的客觀存在,要給予足夠的尊重。不能采取“鴕鳥”態(tài)度閉上眼睛當作不存在,也不能自我否定采取民族文化上的虛無主義態(tài)度認為外來的一切都比本土的好,更不應采取文化沙文主義,視一切外來文化為蠻夷,唯我中華文化獨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既不利人,也束縛自身的發(fā)展。
比如希伯來文化,已有至少三千年的歷史,雖然猶太民族兩千多年來散布世界各地,直到二戰(zhàn)后才有了以色列這個國家,但卻能保持自己的傳統(tǒng),維系著民族的延續(xù)。靠的就是文化的強大力量!伊朗總統(tǒng)內(nèi)賈德先生揚言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怎么可能?猶太民族受到的迫害,遭受的苦難還少嗎?有文化在,這個民族就不會消亡,誰能把深入骨髓血液中的文化輕輕抹去呢?
承認各民族文化,就要尊重它。深諳中西文化的孫中山就說過要和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聯(lián)合相處。你不尊重人家甚至蔑視冒犯,怎么與人家相處?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才會換來人家對你的尊重。
二、學習、理解
承認了尊重了各種文化存在的客觀事實,就有必要去學習它理解它?萍嫉牟粩喟l(fā)展和創(chuàng)新,人類之間日益頻繁的交流,帶來了經(jīng)濟、生產(chǎn)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全球化。隨著交流的增多,多種有著不同底蘊的文化交流碰撞就不可避免。我們要學習、研究、理解外國的文化,尋找中外文化的共同之處,也要尤其注意差異性。
例如,中西文化的思維方式就有很大不同,思維物化后形成的文化差異更是大相徑庭。一般來講,中國人比較重悟性,注重辯證思維,所以中國文字造詞比較注重形象;而西方人更重理性,重邏輯思維,所以英文更多考慮實用價值。同一個東西,中文叫做“明信片”,而英文直譯為“傳遞的卡片”(postcard)。繪畫上,西方的油畫注重寫實,講究色彩,光線變化,透視效果,而國畫講究的是寫意,意在言外,留下更多想象空間。中國人畫一個人騎馬,周圍有紛飛的蜜蜂,表現(xiàn)的是“踏花歸來馬蹄香”。中國人不直言你兒子落榜了,卻說“最后一名是孫山(我),你兒又在孫山外”(名落孫山)。再有,中國的飲食文化講的是“色香味形”,而西方人偏重于營養(yǎng)的保證,一天攝入多少卡路里、維生素、蛋白質(zhì)等。
學習、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更要理解差異性其來有自。例如中國人說某人“像老黃牛一樣干活”“氣壯如牛”,英文中要表達同樣意思卻是用“馬”。那是因為中國人向來用牛來耕田種地,而早期英國人是用馬來耕作的,都是好幫手,詞語中卻不同了。這里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因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造成了差異。可以說中外文化中幾乎所有的差異都有其不同的原因,地域、人種、歷史、宗教、生產(chǎn)生活條件、甚至氣候、人數(shù)都會對文化的形成造成許多不同的影響。
三、互補、共榮
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文化是客觀事實,文化間的差異不可避免。我們既要互相尊重理解,更要學會包容,吸取各自的長處;ハ嗳¢L補短才能達到和諧相處,互利共榮。在各民族相處,各國家交往,各種文化交流中,最要不得的是傲慢與偏見。
例如在政治文化上,西方人就常犯這樣的毛病。有些西方人士一心要讓世界各國都變成和自己一樣,他們采取的是“非我族類”“黨同伐異”的政策,強制推銷自己的制度、文化、民主。比如在中東推行“大中東民主計劃”。而中東各國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民族宗教情況復雜,發(fā)展程度不一。你一概打為“異類”而代之以“民主”,而非當?shù)厝嗣竦淖灾髯栽高x擇,那么“突變”的結(jié)果只能是混亂甚至倒退。中東和中亞鬧過“顏色革命”的一些國家反美反西方情緒高漲與此不無關(guān)系。文化上的傲慢與偏見的后遺癥由此可見一斑。
傲慢與自信是兩碼事。自信是應該的,必要的。因為資本主義二百多年的成功發(fā)展而產(chǎn)生西方文化的自信是有理由的,卻不該由此完全否定其它道路與其它文化。同理,我們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有近百年來實現(xiàn)民族獨立,國家基本統(tǒng)一的歷程,有近幾十年的快速的巨大的發(fā)展,而更加自信是應該的更是必要的。但絕不意味我們可以傲視其它國家,看不上外國文化。自信再前進一步就是傲慢與偏見了。
中國需要中華文化的自信,中國也從不諱言自己文化中的短處。中國提倡的是兼容并蓄,取長補短。文化上的征服是不可能的。歷史上,中華文化就從來沒有被其它文化完全征服,也更沒有征服其它文化的企圖,而是和平共處。絲綢之路,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等帶來的是中外文化交流,是互相學習吸收;鄭和下西洋也并非如哥倫布那樣去征服占領(lǐng)。今后也一定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多樣的文化并不一定意味著沖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互相包容,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繁榮發(fā)展才是必由之路,共贏之路。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
今天正處于前所未有的中外文化全面接觸,大交流大發(fā)展的時代,也可以說是再次呈現(xiàn)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那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我們應該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有更多的自信,有更多的文化交流的自覺,發(fā)揚中華文化歷史中互相取長補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中外文化的交流,共同繁榮發(fā)展做出我們的努力。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teshujiaoyulw/26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