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論文發(fā)表期刊推薦《中學課程資源》雜志是由中國新聞出版署批準,由中國教育部主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大連理工大學主辦的面向廣大教育、科技工作者的教育類國家級學術刊物。旨在推廣新理論、新經驗,為廣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學術交流,推動科教事業(yè)發(fā)展。
[摘要]隨著社會進步,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世界已邁向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文化的格局。在這樣的背景下,掌握好英語這個交流工具,對于促進學生的就業(yè),促進社會和諧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語言教學本身,還應包括諸多的西方多元文化等。文章從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的國情三個方面闡述了多元文化背景,同時從樹立多元文化意識、轉變教師角色、注重教師自身專業(yè)發(fā)展、分級教學需滿足學生需求、改革與創(chuàng)新教材、激發(fā)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改革與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等方面闡述了大學英語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多元文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世界已邁向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文化的格局。在這樣的背景下,掌握好英語這個交流工具,對于促進學生的就業(yè)、促進社會和諧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語言教學本身,還應包括諸多的西方文化等知識。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增加西方多元文化內容,結合當前學生就業(yè)形勢及特點,因地制宜,有利于提高教學成效,增強學生競爭力,為此,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亟待改革。在當今文化日趨多元化的背景下,結合我國國情,以就業(yè)為導向,探索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意義重大。
一、多元文化背景
(一)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是人類社會在發(fā)展進程中,隨著社會結構的不斷復雜化,人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化,信息流通范圍的擴大化過程中的必然產物,這是由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所處的不同地理位置、地理環(huán)境所造成的,是由世界各民族的不同文化的長期積淀、發(fā)展形成的,也是事物發(fā)展多樣性的必然結果。簡言之,多元文化,即文化的多樣性、多種性、多重性和相融性,表現為不同國家、民族、區(qū)域有其特有的不同文化。早在古代埃及和羅馬,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就和睦地相處于一個社會;近代,如美、加等移民國家,其為了促進民族和諧與繁榮,在文化方面,實行了“多元文化”政策,即主張承認亞文化的存在,在接受美、加的某些文化層次上的“一體化”前提下,允許保留了原有傳統(tǒng)文化某些特點的各個“亞文化群體”的存在。
。ǘ┒嘣幕逃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education),是指在多民族的多種文化共存的社會中,允許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發(fā)展,以豐富整個國家的文化教育。它的目標在于“使屬于不同文化、人種、宗教、社會階層的集團,學會保持和平與協(xié)調相互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共生”。多元文化教育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民權運動”(TheCivilRightsMovement),這一運動的一個主要目標在于消除公眾在公共場所、住房、就業(yè)和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偏見。多元文化教育倡導尊重“文化多樣性”,教育實施對象具有跨民族、地域、國家等的特點,趨向教育泛化。自20世紀60~70年代,美、加等歐美國家實行多元文化教育以來,多元文化教育已成為國家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教育人士意識到只進行社會問題和學校政策的淺層研究和改革,而不引入多元文化內容的教育,難以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文化視角審視傳統(tǒng)文化及其他族群文化的能力,自然也難以適應當今多元文化充斥的社會。
(三)“多元文化”的國情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擁有56個民族,是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古老部族演變發(fā)展而成,且經歷了在我國境內經過長期發(fā)展、演變、融合與分化、分化與融合等復雜過程,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特點,形成“多元一體”的社會格局,即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中華民族文化,同時具有各個少數民族的多元文化。這與美國和加拿大移民國家不同。我國的民族擁有自己的“世居地域”,是所居住地域的主人,屬“世居民族”。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內地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和沿海的先進文化交流、碰撞日益頻繁,使多元文化在我國的各個區(qū)域不斷融合、發(fā)展。
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措施
。ㄒ唬淞⒍嘣幕庾R
身處多元文化的世界,面臨激烈的就業(yè)環(huán)境,首先要培養(yǎng)樹立多元文化意識,樂于、勤于接受外來文化。從輸入歐美及西方多元文化及少數民族多元文化入手,培養(yǎng)愛好英語的熱情。加強和學生的溝通與交流,盡可能地強化多元文化與國家發(fā)展、民族和諧發(fā)展的理念,尤其是對民族地區(qū)的學生,因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讓他們認識到,本族文化以外的西方文化及其他各民族文化也是當今文化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尊重其價值,取其精華,批判借鑒。
(二)轉變教師角色
在教學過程中,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但教師作用仍然關鍵。有相當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或多或少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方法束縛,角色還沒轉變。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教師主要扮演教學組織者、課程設計者、知識傳授者、資源提供者、宏觀管理者的角色。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被動,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學習積極性未能充分激發(fā),因而教學效果較差。對此,改變教師角色,讓教師在扮演教學組織者、課程設計者的同時,成為知識建構者、教學評估者、目標確定者、資源提供者、困難幫助者、知識傳授者、督促者、促進者、研究者、引導者等為一體的綜合角色。通過教師角色轉變的改革,可以使學生增強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從而為就業(yè)中的外語能力測試增加砝碼。
。ㄈ┳⒅亟處熥陨韺I(yè)發(fā)展
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保證教師教學質量的前提。培養(yǎng)適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素質和精專業(yè)的大學英語教師勢在必行。這一點可借鑒國外的成功案例,如美國教師職前課程中開設有多元文化課程,這對我國高校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教師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此,教育主管部門或機構可通過單獨為教師開設具有“多元文化內容”的課程,幫助教師了解國內外不同群體、種族的文化異同,普及文化常識,在相互認同與尊重基礎上,正確看待并運用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同時有助于教師審視自己對多元文化的態(tài)度和反思自己在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角色。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教師應該成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本土知識的傳授者、多元文化教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和行動研究者。這樣才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斷豐富知識,充實教學內容,搞好大學英語教學,為學生的就業(yè)打下扎實的英語基礎,發(fā)揮好大學英語教師促進和諧的作用。
(四)分級教學需滿足學生需求
伴隨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普通高校擴招,不同高校、不同院系學生,由于個體差異或歷史原因、地域因素等,其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然而傳統(tǒng)的大班教學模式及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不再適合不同水平及階段的學生,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亟待改革。不同學生在英語聽、說、讀、寫等技能的語言基礎各不相同,導致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英語技能提高需求。這就要求,英語教學模式的設計,要最大化地滿足學生英語學習需要。對此,可結合學生實際,進行英語水平測試分級,采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但又與傳統(tǒng)的分級教學有所不同。即根據學生情況,采用以“1~2門分級教學必修課程”和“1門精選的選修課程”為主體,輔以“自主學習任務”。教師定期測試學生的學習效果,實行跨級淘汰交叉更替制度,即測試優(yōu)秀的學生進入英語水平高一級班級學習,反之則相反。分級教學利于同班級學生的英語水平相當,使教學變得容易,也使學生更自信,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ㄎ澹└母锱c創(chuàng)新教材
教材是實施英語教學的重要資源,因而教材的革新在某種程度上關系著整個教學改革的效果。如何確保大學英語教學中“多元文化”的含金量,體現該學科的多元文化特點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據統(tǒng)計,西方及歐美許多發(fā)達國家的學校都為學生開設有多元文化課程,如美國許多學校都開設有:多元文化教育與研討、多元文化的教育哲學、多元社會中的教育等,還有一些學校開設有關非西方文化的課程,向學生介紹亞非拉、南美等國的文化背景、地理環(huán)境及政治經濟等。在教材編撰方面,盡可能考慮把最新的涉及到國內外的、有代表性的多元文化內容或相關事件編寫進去。同時也應考慮教材所適用的民族學生群體,根據其民族特點來編寫其中的文化部分章節(jié),即分類編寫,分類使用,分期更新,以教材的“多樣性”來體現出內容的“多元化”。這樣可使教材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符合實際,更好地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優(yōu)質的知識資源,更好的讓學生的知識學習能與社會的發(fā)展接軌,從而有利于學生的就業(yè)。
。┘ぐl(fā)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LearningMotivation),簡單地說,就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激勵、指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良好的學習動機,能使學生英語學習成效提高成良性循環(huán)趨勢。因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還必須考慮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以往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主要出于通過考試、拿到文憑、找到好工作等外部動機,改革要以引導或趨使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逐漸由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和結果型動機轉換為目的,即讓學生逐漸樂于接受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或方法,并因新的教學模式或方法,對英語學習產生或增加興趣,以使得他們英語學習的內部動機得到相對提高,英語學習進步明顯,激情高漲,促進結果性動機的生成。
。ㄆ撸└母锱c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
由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改革。終結性評價,缺乏對教學過程和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發(fā)展等過程的客觀公正評價,只關注學生在特定時間地點下考核的狀態(tài),不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和技能培養(yǎng)的關鍵信息,不利于教師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進展,從而對于教師的教學計劃安排均有負面影響。相反,形成性評價,不僅對學生語言知識,還對語言技能、學習興趣、學習情感與學習策略進行評價,以達到監(jiān)控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進展及程度的目的。具體可采用:測試性評價,包括學業(yè)成績測試(檢驗學生是否掌握大綱內容);水平測試(測試學生英語水平,學?山Y合實際自定大綱);診斷測試(發(fā)現學生問題,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答疑解惑,調整教學計劃等)。非測試性評價,包括:課堂觀察(語言使用、活動參與等);學習檔案(學生為主體,和教師一起參與對自己學習情況的監(jiān)控和反思,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面談(了解學生學習態(tài)度、情感、學習策略及語言知識等);實作評價(指在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情境里,通過對學生完成實際作業(yè)表現的觀察,依靠教師的專業(yè)判斷,對學生學業(yè)成就進行整體判斷的教學評價方式)。由此可見,改革評價機制,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教師要與時俱進,結合國情,把多元文化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有機結合,以學生就業(yè)為導向,不斷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有效措施,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增強學生競爭力,促進學生的就業(yè)與發(fā)展,最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類免費論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