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文學作品的研究,一向離不開對于作者本人的剖析。文學的流派林林總總,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更是紛繁多變,然后在筆者看來,作家無外乎兩類。
摘要: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是19世紀美國著名作家,一生作品無數(shù),然而自始至終對于他的作品包括他本人一直是毀譽參半。不可否認的是,他的作品具有其他作家至今無法超越的神奇視角,無論是哥特式風格追求的唯美主義,還是由他本人提出的效果論,都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經(jīng)典理論。本文對愛倫坡的作品風格進行了分析,研究了他對后世文學作品的影響,并從該視角來論證愛倫坡在英美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應有的地位。
關鍵詞:論文發(fā)表代理,埃德加・愛倫・坡,哥特,效果論,英美文學史,地位
一類是天驕寵兒類型的,這類作家才華橫溢,仿佛開始就是為了成為作家而生,寫作純粹是為了抒發(fā)個人情感跟價值觀,作品問世后好評如潮,這類作家不會寫很多,但都是經(jīng)典;一類是時乖運蹇型的,經(jīng)濟拮據(jù),為生活擠兌,寫作只是謀生手段,作品高產(chǎn),但良莠不齊,人格被人詬病,經(jīng)常窮困潦倒。前者很多,評價也相對簡單,比如歌德、維克多.雨果、莎士比亞。后者則相對較少,比如大仲馬、塞萬提斯。似乎人們一直有一種判斷,文學就純粹是文學,文學是與物質(zhì)世界相對立的,為文學而文學的人是高尚的,作品也必然有深刻的內(nèi)涵,而為物質(zhì)而文學則會導致庸俗。愛倫坡明顯是屬于后者的,他的一生伴隨著凄風苦雨,死后也長時間不為人們認可。即便在今天,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他的偉大,卻還是低估了他的價值,以及他在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
一、愛倫坡悲慘的一生與艱辛的創(chuàng)作
愛倫坡是美國文學史上第一個為錢而寫作的人。他的一生悲劇而不華彩,這也對他的文學作品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根據(jù)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文學作品本質(zhì)上是作家根據(jù)自身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能動的反映?v觀一生,愛倫坡的全部作品,都是圍繞著他失敗的人生而創(chuàng)作。自1809年愛倫坡出生伊始,幼年便極其不幸。其父大衛(wèi)・坡在小愛倫幼年便棄家出走,從此渺無音訊,一年后愛倫坡的母親死于肺病。失去雙親,幸而被人收養(yǎng), 幼年時曾遠赴英倫,學習拉丁語和文學。17歲時得以進入弗尼吉亞大學攻讀文學,似乎一切正要走上正途,不幸的是,這時的愛倫開始染上酗酒、賭博等惡習,養(yǎng)父對此深惡痛絕,愛倫坡跟養(yǎng)父的關系每況愈下,終于與1827年離家出走,也正是從此開始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之所以不斷的寫作,完全是為了生存下去。生活從來沒有給愛倫坡喘息的機會,1847年愛倫坡的妻子于弗尼吉亞病亡,此時的他正值壯年,這給坡以致命的打擊,使他對人生充滿了絕望。40歲那年,在旅途中突然死亡,飽受風霜,告別了悲苦的世界。終其一生,可謂嘗盡了人世間的艱辛磨難。而當時,資本主義正迅猛發(fā)展,對舊有的價值觀念發(fā)起挑戰(zhàn),鑒于之前受到的教育,愛倫坡對此相當反感,但新事物的蓬勃生機使他充滿了無力感。當時的美國文學界,浪漫主義占有主流,與其他作家相比,坡更敏銳地感受到新舊世界秩序更替所帶來的心靈震撼。所以他的作品更多的渲染了頹廢陰暗的氛圍,這與當時時展是格格不入的。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正是由于生活的磨難和敏感的心靈使他超越了個人悲哀,得以在更高層面上理解了人生中的悲哀。飽經(jīng)人生坎坷的愛倫坡以他睿智的目光窺視到世界的另一面,走進人的靈魂深處,挖掘深藏在人內(nèi)心深處難以名狀的痛苦、恐懼的感受。而這種風格體現(xiàn)了壯麗的敬畏之美。最終形成了他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無論是詩還是短篇小說,大多以死亡、兇殺、復仇、活葬這些大部分人避之不及的素材為主題,悲涼與恐怖在他的筆下得到了極致的發(fā)揮。對于他來說,死亡或許才意味著真正的解脫,現(xiàn)實世界的殘酷更能襯托出死亡的美。纖弱的他在文字中運用自己獨特的文學理論隨心所欲,而他竭力追求的效果就是心靈的顫栗,這絕對是他對現(xiàn)實世界血淋淋的控訴。但無論如何,對于當時的民眾來說,一個他們認為充滿希望的時代不會是愛倫坡筆下的世界,這也正是他不被人接受的原因。
二、愛倫坡在文學史上的評價毀譽參半
愛倫坡所處的年代正值美國文學浪漫主義的鼎盛時期。這時的作品多以積極向上的理念為主,人們頌揚冒險精神,極盡所能描述世界的美好。而愛倫坡的作品就像晴空中的烏云,時不時的要出來遮住太陽,自然要受到大眾的排擠。
從以往的文獻來看,人們大致將愛倫坡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這是沒有爭議的。
首先,從1829年左右到19世紀末,19世紀,愛倫坡受到了浪漫主義作家的猛烈抨擊,除了一小部分詩歌幸免于難外,無一不遭到抵制,當時的美國社會雖然浮夸,然而道德意識強烈,這樣怪異的作品自然很難立足。有趣的是,作為一個為錢寫作的作家,不去刻意迎合主流的舉動真的讓人不可理解,也許,天才總伴隨著怪異吧。在愛倫坡死后美國文壇對他的評價依舊十分茍刻。他的作品執(zhí)行人格林斯屋德在他死后不久就發(fā)表了《艾德加・愛倫・坡之死》 ,認為“他似乎沒有任何道德意識”,1880 年,在 《艾德加・愛倫・坡的意義》中惠特曼認為愛倫坡的作品“燦爛而耀眼,但卻沒有熱量” 。反倒是在英國和法國,由于之前的資本主義發(fā)展暴露出諸多弊病,愛倫坡的作品中體現(xiàn)的抵抗現(xiàn)代化的象征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文學界的普遍重視,并且很多創(chuàng)作受到了愛倫坡的詩學理論影響。當然,這其中一直伴隨著對于他關于道德的譴責。
其次,20世紀初期,隨著叔本華,尼采等哲學家的理論興起,其中,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流行,意識流逐漸進入人們的眼簾,愛倫坡的作品開始受到追捧。在《我發(fā)現(xiàn)了》中,馬拉美評論愛倫坡的作品是“對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罕見而現(xiàn)代的全面解釋”!镀碌纳胶妥髌贰,《坡:一種精神分析》與《坡:對天才的研究》等論文的出現(xiàn)開始了對愛倫坡的肯定之路,1902 年哈里森主編了《愛倫・坡全集》,阿特頓則出版了關于坡的詩學研究作品《坡的批評理論淵源》,奎因出版了學術(shù)傳記《E・ A ・坡評傳》,認為愛倫坡的作品既具有可讀性又有重要的學術(shù)參考價值。到了20世紀中期,愛倫坡在美國的聲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一直夾雜著部分否定在內(nèi),很少有只從一位文學家的角度來看待他本人的。愛倫・塔特在他的《我們的表弟:坡先生》一文中認為“坡就像我們的一位不受歡迎的表弟,我們可以孤立他,但我們不能開除他” …… 只是人們對愛倫坡批評的對象由詩歌轉(zhuǎn)移到小說,開始分析他的遣詞造句中的不合時宜。 最后, 20世紀70年代直到今天,這個時期開始,人們開始注重多元化,文化領域內(nèi)也出現(xiàn)了多元共存的局面,文學評論也開始呈現(xiàn)百花齊放的特點。70 年代法國解構(gòu)主義代表德里達針對拉康對愛倫坡的《竊信案》做了一番反駁式和推進式的評論。80 年代,美國出現(xiàn)了新歷史主義,提出了評論界的“歷史―― 文化轉(zhuǎn)型” ,1981年濟夫的論文《被民主分裂的自我:坡與已經(jīng)回答的問題》 ,旨在探求愛倫坡的民主觀。除此之外,也有從女性主義角度對坡的解讀,如 1988 年皮森的《審美的麻煩:婦女與坡、 麥爾維爾和霍桑的男性化詩學》 。這個階段開始對愛倫坡的作品日益重視起來。然而,這種重視就如同人們終于發(fā)現(xiàn)一個以前一直流鼻涕的小男孩原來沒有那么討厭,開始不再排斥而接受一樣,很少有人給予愛倫坡真真正正他所該享有的大師級地位。跟一些文豪比起來,愛倫坡始終難以進入殿堂級文學名人錄。
三、愛倫坡被低估了的對后世創(chuàng)作的影響
愛倫坡的作品類型眾多,包括詩歌,戲劇,隨筆,小說,這其中,以小說最為著名,他的小說涵蓋恐怖,偵探,推理,幽默,冒險,諷刺等等方面,而他的文學理論以著名的提倡“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唯美主義與以打動讀者心靈為目的,精心營造自己的效果美學的“效果論“為主。愛倫坡的美學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柏拉圖的影響,他認為美決不會是普通的,美必定有奇異感。愛倫坡心目中的美,不是感官層級的,“而是一種非現(xiàn)實的、純凈的、永恒不變的美,而這種美的 最佳表現(xiàn)形式就是死亡。真正的美,既不是自然界的美,也不是活著的人的美,而是死去的人的美,死亡是真正的永恒的美麗,從死亡中可以得到安慰與解脫, 而死亡的最顯著特點就是它帶給人們的恐懼感。”人們對于敬畏的事物會產(chǎn)生莫名的美感,無論是山川的壯麗,還是大海的洶涌,而通過對恐怖的描寫,愛倫坡試圖帶給讀者一種對神秘畏懼的審美歡欣。他是“開創(chuàng)真正地道的美國文學的先驅(qū)者 之一”。
愛倫坡的作品對于后世的影響非常巨大,這種影響是被低估了且微妙的被忽略掉。有很多作家都是把愛倫坡的各項創(chuàng)意用自己的方式改頭換面后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作品甚至理論,包括斯蒂文森、王爾德、寫福爾摩斯的柯南道爾,儒勒凡爾納,另外,波德萊爾的惡之花也是愛倫坡詩歌的演繹版,甚至馬克吐溫的諷刺小說也有點他的影子。如果電影也算,就還有希區(qū)柯克,受的影響簡直就太明顯了。
王爾德,英國唯美主義藝術(shù)運動的倡導者,他提出的“art for art’s sake” 明顯受到了愛倫坡的“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影響,只是后世提到唯美主義時往往想到的是王爾德,而不是坡。他的《道連格雷的畫像》文學評價很高,但細心的讀者不難看出這其中對愛倫坡《橢圓型畫像》和《威廉 威爾遜》創(chuàng)意的模仿。在現(xiàn)代小說中,無論是柯南道爾,還是后來的史蒂芬.金都受到了愛倫坡難以逾越的影響。由于坡的作品短篇居多,這更給后人發(fā)掘創(chuàng)意提供了絕佳的素材。在今天看來,種種流行作品中的穿越,懸疑,驚悚題材,拋開哥特小說的影子,很難想象早在19世界,愛倫坡就將這些統(tǒng)統(tǒng)收入囊中是怎么做到的,用驚人的天才來形容坡的文學造詣絕不為過。
坡的小說、詩歌和文學理論對我國文學界也產(chǎn)生過很大的影響,上個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魯迅除了對其《黑貓》曾有過評價外,他著名的《狂人日記》可以說有坡的作品深深的投射。1949年后,文學開始牢牢為政治服務,由于愛倫坡的作品過于頹廢而基本停滯了對他的研究。但在港臺作家中,仍有相當程度的作家受其影響。這其中,對應西方騎士小說的武俠小說作家最為明顯,他們中最著名的兩人都深受其惠。如金庸作品《連城訣》中砌墻埋人的情節(jié),就可以對照《黑貓》中相應的段落。而古龍的作品中情節(jié)的詭異,氛圍的渲染是受愛倫坡影響相當大的。
效果論可以說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最為實用的理論。相較其他理論而言,文學作品的目的是打動讀者,而效果論則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指導思想。英美這幾年風頭正勁的暢銷小說如《追風箏的人》,《時間旅行者的妻子》,無一不是在這種思想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
四、結(jié)語
愛倫坡可以說是一個生不逢時的人,雖然今天人們對于他的文學地位已經(jīng)予以肯定。然而對于文學家來說,人們往往不吝贊美之詞,盡量將各種各樣的頭銜及光環(huán)加到他們頭上,相比較而言,愛倫坡是一個絕對被低估了的天才。他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貢獻,必將對后世產(chǎn)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對于文學學習者而言,對愛倫坡的研究在任何時候都具有深遠而惠及終身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大師的背影 Classic Tales by Edgar Allan Poe 埃德加・愛倫・坡 / 邁克爾・康奈利 新星出版社 2009年9月
[2]愛倫坡驚悚小說全集 簡伊婕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0-8
[3]愛倫・坡小說全解 朱振武 學林出版社 2008-1-1
[4]論埃德加愛倫坡的藝術(shù)成就 余逸文 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3年年會暨海峽兩岸翻譯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 2013-12-21
[5]中國愛倫・坡研究卅載回眸 朱振武; 高莉敏 中國比較文學 2009年02期
[6]愛倫坡神秘小說中的現(xiàn)代主義主題分析 張婧琛 海外英語 2012年05期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shehuixuelw/4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