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信息對公眾價值觀和政治思想走向產生著重要影響。人類在社會中通過自身以及個體之間相互傳、受信息,不斷實現(xiàn)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活動,是“教育者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遞、接受與反饋,以達到彼此共享、互動和共識的社會行為、活動和過程”。從教育信息的發(fā)出到教育信息的接受,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要素和過程都可能影響到教育效果的產生和形成。如何清晰有效描述和解釋傳播結構和傳播過程,需要借助模式這一傳播研究輔助工具,為我們理解傳播活動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傳播者、傳播信息、傳播媒介、受傳者四要素,探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這一信息傳達、信息接收、信息反饋的動態(tài)過程,闡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模式中的整體性、互動性、動態(tài)性、場域性特點,旨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的有效性。
。坳P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模式
模式是以概括和直觀化的形式反映客觀事物,是對事物或過程內在結構的反映。模式的分析方法廣泛應用于傳播學,在傳播學中通過構建“文字模式”和“圖解模式”將復雜多變的信息傳播過程和傳播結構直觀簡化?·多伊奇在《政府的神經》中闡述了模式的主要功能:(1)構造功能。從整體上揭示信息傳播過程中系統(tǒng)各個相關部分(要素)之間的復雜聯(lián)系及互動圖景。(2)解釋功能。用一種簡潔方式清晰地描述信息傳播中出現(xiàn)的種種現(xiàn)象。(3)引導功能。幫助人密切關注傳播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從而積極主動地干預和調控。(4)簡化功能。簡化步驟,簡潔直觀描述深奧復雜的理論內容。信息傳播模式是對信息傳播過程的穩(wěn)定的內在結構的反映。為此,需要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模式,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具體過程、傳播特點和規(guī)律,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是一種動態(tài)過程,由各種傳播關系構成,需要了解信息傳播過程、傳播過程所涉及的要素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構成這一過程的要素有哪些?這些要素之間有什么關系?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探討,便構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模式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要素分析
從傳播學角度看,信息是事物運動狀態(tài)和存在方式的表現(xiàn)形式,在于減少或消除人們對事物認識上的不確定性。信息只有依賴于信源(傳者)、信道(媒介)、信宿(受眾)才存在。信息作為一種意義和符號,當它活動于信源、信道、信宿,使信息傳播呈現(xiàn)出“人類社會的信息擁有者與信息承受者憑借某種媒介溝通或交流信息的過程”,“通過符號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發(fā)生相應變化的活動”。信息傳播實際上就是信息溝通和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以一定的內容和手段(符號和媒介)對受教育者實施某種教育影響,通過思想道德知識、理論、觀念和情感等多方面?zhèn)鞑サ慕膛c授以期轉變人們的認知與行為,實現(xiàn)其價值歸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滲透在高等學校各個教育過程和各個管理環(huán)節(jié)之中,同時它又自成體系,有著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研究領域,有其獨特的活動規(guī)律,這就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要素與一般信息傳播有著明顯不同的特性。
美國政治學家哈德羅·斯韋爾提出五W模式,即把傳播過程簡明地分解為回答下列五個問題——誰(Who)→說什么(Sayswhat)→通過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對誰(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引申出一個基本的信息傳播過程必須具備四個最基本要素,即傳者、媒介、信息、受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基本要素一一對應如下:
1.傳播者(教育者)。高校擁有一支人數(shù)眾多的專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等)和兼職(黨政干部、專業(yè)教師等)德育隊伍,從而保證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機制的有序性。校內各傳播主體代表國家的傳播意志,形成多級傳播中心。其中高校教職工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黨政干部、教師、輔導員、校內大眾傳播媒介等形成校級傳播中心。在此之下,高校學生組織、學生骨干、學生媒體等形成校內次級傳播中心。通過這些傳播節(jié)點形成傳播網絡,從而有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
2.傳播信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信息,在這里就是指符合我國高校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表現(xiàn)為符合不同時期的我國社會發(fā)展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雖然屬于社會信息傳播,但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信息傳播,即專指一定的以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等內容為核心的信息傳播。
3.傳播媒介(語言、課堂、校內報刊、校園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媒介與其他傳播不同,其傳播對象限于特定范圍,通過一定有序的管理和引導,既能便于充分發(fā)揮高校校園里各傳播媒介自身的特性和優(yōu)勢,又能在整合中共同產生聚集效應,在交叉互補、立體傳播中,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傳播合力。
4.受傳者(在校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雖屬于教育傳播,但其受眾的特定性不同于其他傳播。因為教育本身就有明確的對象,它總是被確定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在校接受系統(tǒng)教育),針對確定的教育對象開展活動,其他傳播一般具有受眾的多樣性、流動性、隱匿性特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眾則是在校的大學生,大學生一進校就置身于校園教育傳播場域中,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者的地位是固定不變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最終歸宿,在受眾上不同于一般傳播受眾的雜、散、匿,而表現(xiàn)為純、合、顯的特點。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過程還存在著隱含要素,主要有下列四種:(1)每個傳播活動的介入者所追求的目標各是什么(價值)?(2)傳播活動在哪里完成(環(huán)境)?(3)有沒有一系列傳播和接受的社會公認的規(guī)則(規(guī)范)?(4)傳受兩者之間有沒有大體一致的經驗(編碼譯碼、生活經驗、文化背景)系統(tǒng)(經驗)?這些因素都需要加以關注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還會伴隨著各種干擾因素。任何阻礙有用信息通過的障礙和不屬于傳播者原意的附加物,都屬于信息傳播中的干擾因素,主要有傳播系統(tǒng)內部干擾和傳播系統(tǒng)外部干擾。在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發(fā)出信息,到受傳者接獲信息的編碼、媒介、譯碼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都可能受到干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過程及模式解析
從信息的流通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也具有一般信息流通的普遍結構和基本環(huán)節(jié)。這里我們借鑒信息論中關于信號傳遞的申農——韋弗傳播模式,來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信息的傳播模式。(見圖1)
信息論的創(chuàng)始人申農及同事韋弗提出信息傳送技術性模式,傳播學借用此模式,解釋人類的一般傳播過程,成為其他許多傳播模式的基礎。這一模式加入了反饋系統(tǒng),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信息的雙向性,分析了傳播中不可避免的障礙因素——噪音的問題,同時提到了傳播的三個方面:一是技術層次,即傳播的準確性問題;二是受傳者對信息的理解,這是符號的語言層次;三是外在對傳播的影響和傳播效果的問題,即受傳者的反應層次。因此,可以把傳播過程概括為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即信息傳達、信息接收和信息反饋。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中具體體現(xiàn)為:
1.信息傳達。在確定了內容之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按照不同的傳播媒介(語言、課堂、校內報刊、校園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特點,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轉換成可供傳輸?shù)男盘,即編碼。傳播內容包括了所傳播的信息(意義)和負載意義的符號(形式)兩部分。傳播者要將這種信息傳給對方,就必須把抽象的思想內容變成變成文字、圖像或變成語言的符號形式,依附在某種形態(tài)載體上。傳者與受者之間通過可感形式的信息和符號進行才能交流。符號就是人類傳播信息的載體,需要傳播者把要傳播的思想信息轉化為傳受雙方在共通的意義空間中共同理解的既包括符號,又包含意義的“代碼”,并通過調配媒介使之“代碼”符號化為信息,通過多種渠道傳給受傳者。
2.信息接收。編碼與傳者有關,譯碼同受眾有關。受傳者(在校大學生)接收信息后根據(jù)其閱讀視聽方式將“代碼”解釋成載有意義的符號,就如同傳播者將意義變成代碼一樣,過程相反,本質相同。受傳者并不是傳播內容的被動接收者,只有受傳者對傳播活動產生參與欲望或接受意識,傳播者所傳遞的內容才能夠引起受者的注意,并引發(fā)其認知需求,選擇有解釋價值的信息進行解釋并內化為個體認識,這樣傳播過程才得以傳通。
3.信息反饋。傳播系統(tǒng)都需要在信息的傳播與反饋動態(tài)調適中尋找最有效的平衡點。表面上看,受傳者(在校大學生)在傳播活動中是處于被動接受信息的狀態(tài),而實際上是以受傳者的興趣、愛好、利益進行有選擇性的接收和接受,忽視受傳者的主觀選擇性而進行單向的直線性傳播,最終會使信息傳播受阻。傳播者(教育者)除了把信息單向傳給受傳者,同時要關注受傳者接受信息后的感受、評價以及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把受傳者的反應通過種種途徑接收回來,根據(jù)受傳者反饋得出預期的認識,及時優(yōu)化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特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過程并不像一般的信息傳遞過程那樣表現(xiàn)為“輸出—輸入”的簡單關系或單一模式,而是表現(xiàn)為一個教育者、受教育者、媒介、內容和方法、環(huán)境、噪音等多種因素、多種關系相互作用的信息認知與建構的動態(tài)過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規(guī)律,內含于各種因素相互關系之中,無法看見卻可以借助于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模式表現(xiàn)(見圖2)。
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模式,可以從中認識到一些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流通特點:
1.傳播過程的整體性。任何一個有機整體系統(tǒng),不但內部諸要素之間具有內在有機聯(lián)系,而且系統(tǒng)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也進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過程是各種要素協(xié)同配合并共同發(fā)揮效應的過程,其中的每一個要素,每一個過程相互制約,任何因素、步驟和環(huán)節(jié)的改變,都將引起其他要素的聯(lián)動反應,進而影響整個傳播過程。全面地考慮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過程實施中的各要素及其關系,要充分關注傳者、受者的因素,信息的處理,媒介的選擇等問題。傳播模式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過程的整體反映,既描述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也呈現(xiàn)教育者、受教育者與社會的思想信息輸入與輸出的過程,從宏觀上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活動的基本過程和內外聯(lián)系。
2.傳播過程的互動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邊互動的過程在空間上這種互動性表現(xiàn)為傳播者與受傳者兩個主體之間的信息雙向往返關系。從傳播系統(tǒng)結構模式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交流都不是傳播者向受傳者發(fā)送信息的單向過程,而是處在一個動態(tài)溝通、循環(huán)反復的信息傳遞過程。但是,這種雙向往返關系并不意味著信息的簡單重復和等量交換。傳播的最終目的就是進行意義交流。人的生活閱歷不同,知識構成不同,都會影響到他對信息“意義”的理解。意義交流就是反復編碼和譯碼的過程,傳受雙方的經驗范圍彼此重疊得越多,信息流通中的阻礙就越少,信息接收者所理解的“意義”就越接近于傳播者所要傳遞的“意義”。傳播的參與者(傳播者與受傳者)通過信息的交換和分享這種反復的過程,達到相互理解、彼此協(xié)調、逐漸接近,最后實現(xiàn)某種程度的會聚。
3.傳播過程的動態(tài)性。信息交流處于一個不斷運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吐故納新的動態(tài)開放系統(tǒng)。作為傳播活動主體的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結構和關系之中的成員,因此人的一切活動,包括傳播活動在內,無一不受到社會結構與社會關系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作為一個開放系統(tǒng),時刻與環(huán)境動態(tài)進行著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信息源即社會主導信息,是不斷變化的,通過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進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各個要素也是處于不斷的運動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參與傳播活動的時候,都會受到來自自然、社會、心理、觀念形態(tài)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信息溝通交流,推動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個體思想境界的提升,并反饋于社會,實現(xiàn)信息在社會與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中不斷地循環(huán)。
4.傳播過程的場域性。德國學者馬萊茨克認為無論是傳播者還是接受者的行為,都會受社會心理因素的制約,都是在一定的各種相互交織、相互集結的因素和變量所組成的“社會磁場”中進行的,在與社會的互動中顯示其傳播的性質和作用。任何傳播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場合與背景之中發(fā)生的傳播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地點、背景等當時的情況就構成了傳播情境。傳播情境對于整個傳播活動具有極大的制約作用。傳播活動發(fā)生的地點對于傳播行為具有規(guī)范性的指導意義,與時間和地點因素密切相聯(lián)系的傳播參與雙方此時此地的關系狀態(tài)和心理狀況,也是傳播情境中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從特定的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內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的特征及環(huán)境的特性,去構建一個對傳受雙方始終有意義的、開放的、對話溝通的教育傳播情境。
上一篇:教學論文范文
下一篇:雙核心期刊高教探索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