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強勢學生群體芻議
廖果1譚文峰2何俐3
1.2.(湖南交通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衡陽•421008)
3(衡陽財經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衡陽•421002)
摘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國際競爭的不斷增強,教育改革的迅猛深入,加上高校連年擴招,大學生的層次日益多樣化、多元化,高校學生群體也日趨擴大,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高校強勢學生群體”的出現已經是客觀事實,它的出現將從各個不同的層面對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yè)產生或者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高校強勢學生群體的存在逐漸成為了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過程中不容忽視的研究課題。因此,開展對高校強勢群體的研究很有必要,通過細致的研究,合理引導規(guī)范高校強勢學生群體的行為,發(fā)揮其積極的一面,克服其消極的一面,對促進高校校園的“兩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強勢學生群體
1.引言
與社會學、政治學、社會政策研究等領域中的核心概念——弱勢群體相同,強勢群體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群體,而是一個分析現代社會的經濟利益分配和社會權力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社會結構不協調、不合理的概念。單就弱勢群體這個概念來說,雖然,中外思想史有許多關于社會弱勢群體的思想,但它成為社會科學的核心概念卻是20世紀的事。我國學術界對弱勢群體這個概念的關注時間則更為短暫,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社會學界陸續(xù)發(fā)表了一些涉及“弱勢群體”的文章,這些文章大多也只停留在“弱勢群體”概念的定義層面。到2002年朱總理政府報告中提到弱勢群體之后,社會各界對“弱勢群體”的關注急劇升溫,學術界尤其是社會學學界對弱勢群體的研究也逐漸走向縱深,社會學關于社會問題的研究、社會學的分支學科、社會工作和社會福利的發(fā)展和普及,推動了社會弱勢群體這一概念進入社會科學的主流。
然而,對于相對于弱勢群體的“強勢群體”卻沒有得到學術界的關注,不難想象,學術界專門針對“強勢群體”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然而,研究成果的稀少并不意味著這個課題本身沒有價值,正如劉志鎖等人在其論文《強勢群體:一個值得研究的社會課題》中提到的那樣:隨著時展,社會前進,用新的社會群體劃分來研究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是與時俱進,我國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轉型期,弱勢群體和強勢群體已經出現。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強勢群體”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在任何一個社會集團中,并且從各個不同的層面對社會產生或者積極、或者消極的各種影響,高等學校自然也無法置身圈外。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國際競爭的不斷增強,教育改革的迅猛深入,加上高校連年擴招,大學生的層次日益多樣化、多元化,高校學生群體也日趨擴大,高校強勢學生群體的存在逐漸成為了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過程中不容忽視的研究課題。而要研究一個具體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是“是什么”,具體到“高校強勢學生群體”這一研究課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是高校強勢學生群體的內在涵義是什么,它具有哪些具體的特征。
2.理論界現有的觀點
對于“高校強勢學生群體”,我們實際上沒有多少可供參考的研究成果,我們以“高校”和“強勢學生群體”為關鍵詞在中國學術期刊網上搜索,搜索的結果只有兩篇:其一、汪才明撰寫的《高校強勢學生群體研究初探》和江濤等人撰寫的《關注高校強勢學生群體的全面發(fā)展》,對于“高校強勢學生群體”,汪才明在其論文《高校強勢學生群體研究初探》中是這樣描述的:“大學生強勢群體與大學生弱勢群體概念,都是由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概念引申出來的。我們認為,大學生強勢群體是指那些在經濟、政治背景等方面較優(yōu)越,從而在教育資源以及社會競爭力等方面都占有優(yōu)勢地位的學生群體。”江濤等人撰寫的《關注高校強勢學生群體的全面發(fā)展》,對于“高校強勢學生群體”是這樣描述的:“大學生強勢群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與大學生弱勢群體相比較而言的。大學生強勢群體是指那些來自經濟條件非常好或較好家庭的學生,他們在教育資源以及社會競爭方面都占有絕對優(yōu)勢!
就大學生強勢群體的研究來說,這兩篇論文無疑是開創(chuàng)性的,也正因為如此,上述的兩個概念描述較為籠統(tǒng)和模糊,其并不能較為清晰的呈現“大學生強勢群體”的具體所指及其基本特征。但是,其基本研究為我們研究“高校強勢學生群體”提供了很好的啟發(fā),如:“江文認為大學生強勢群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與大學生弱勢群體相比較而言的。”為了更好的明確“大學生強勢群體”的內涵與外延,我們需要把目光投向更大范圍的概念——“強勢群體”及其相對概念“弱勢群體”上去。
“強勢群體”,與“高校強勢學生群體”一樣,研究成果寥寥,較有影響力的研究論文為,劉志鎖,王鳳珍所撰寫的《強勢群體:一個值得研究的社會課題》,該文對“強勢群體”是這樣解釋的:“何謂‘強勢群體’?就淺見所及還沒有人給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漢語大詞典》也沒有強勢群體的詞條。從網上對強勢群體概念的使用看,其含義大致分二種:一種是相對比較產生的強和弱;另一種是專指比一般人強,有權有錢從而有勢的群體。我們認為,強和弱本來就是相比較而言,只是第二種含義的強勢群體概念需要有一個界定,明確外延的范圍。根據詞典對強和勢的解釋及現實中對強勢群體概念的使用,強勢群體可定義為:擁有較多的社會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從而在社會中具有優(yōu)勢地位的群體。”
“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和“高校強勢學生群體”不同,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2002年朱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弱勢群體”之后,近二十年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正是在這種不斷的推動和研究的過程當中,學術界產生了關于“什么是弱勢群體”的多種說法,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中國人民大學的鄭杭生在其著作《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轉型》對“弱勢群體”是這樣描述的:“社會脆弱群體是指憑借自身力量難以維持一般社會生活標準的生活有困難者群體!;上海社會科學院的鄧偉志先生認為:“弱勢群體是指創(chuàng)造財富、聚斂財富能力較弱,就業(yè)競爭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較差的人群。”;陳成文先生在其專著《社會弱者論》中,提出社會弱者群體“是一個在社會資源分配上具有經濟利益的貧困性、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會群體!;還有的學者在報紙發(fā)表文章指出:所謂弱勢群體,是指那些不但實際的經濟收入偏低,而且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其未來發(fā)展也有相當困難的人群。他們往往面臨著心理的和經濟的雙重困境。按照國際社會學界達成的基本共識,所謂社會弱勢群體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礙及缺乏經濟、政治和社會機會而在社會上處在不利地位的人群。
有學者根據國內外社會學界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定義,將“社會弱勢群體”歸納為如下三點:“弱勢群體”之“弱”,一是弱勢的經濟基礎(沒錢);二是弱勢的社會政治地位及各種公民權利(沒權);三是弱勢的競爭力(包括獲得財富的能力和身體本身的力量)。
3.關于對高校強勢群體的探討
“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相對,針對上述理論界對“弱勢群體”的界定,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定義推演:所謂“社會強勢群體”指的就是在社會中所處的較好的社會地位和獲取社會資源較好的社會機會和境遇的群體。而“強勢群體”之“強”,同樣也可以在經濟基礎、社會政治地位及各種公民權利和包括獲得財富的能力和身體本身的力量的競爭力等三個方面得以體現。
那么,我們是否有可以參照“強勢群體”對“高校強勢學生群體”做出同樣的、或者類似的定義呢?
我們是否可以理所當然的認為,所謂“高校強勢學生群體”就是由他們在高等學校中所處的較好的地位和獲取學校資源較為容易的學校發(fā)展機會和境遇呢?或者說“高校強勢學生群體”之“強”,可以體現在其一、強勢的經濟基礎(有錢);其二、強勢的社會政治地位及各種公民權利(有權);其三、強勢的競爭力(包括獲得財富的能力和身體本身的力量)等三個方面呢?
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我們重點分析經濟基礎方面的影響,兼顧政治地位和競爭力方面的因素: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社會經濟生活中的貧富差距問題也滲透到高校里,也間接加劇了學生群體的“貧富差距問題”。強勢學生群體作為學生群體中物質上的強者,他們占有先天的經濟優(yōu)勢,表現在消費活動上,他們較為追求消費品的檔次和款式;一些家庭較為殷實富有的大學生一擲千金、比闊斗富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和氣派,但是,這樣的學生與絕大多數的學生群體相比畢竟是少數,而大學生強勢群體卻是一個大范圍的概念。經濟基礎或許是當前我國大學生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相劃分的一個重要標志,但是,幾個或者幾十個具體的個人似乎無法自然形成一個強勢群體。換句話說,只要是一個沒有達成共性的群體,單靠一個或幾個個體表達整體的利益和觀點,成本很高,具有極強的外部性,個體之間相互依靠、推諉,只好對外部妥協的群體,都是弱勢群體。
4.結論與思考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在高校校園當中,強勢的經濟基礎、強勢的學生權力、競爭力都與大學生強勢群體的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聯系,但是三者中的任何一個都不一定能夠成為大學生強勢群體的必要條件,就更不用說是充分條件了。做出上述判斷主要基于如下幾種考慮:
首先,強勢群體也好、大學生強勢群體也罷,最大不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次,大學生強勢群體是一個大范圍的概念。它涵括的范圍很廣,不能說,幾個或者幾十個具體的個人就能夠自然形成一個強勢群體。換句話說,只要是一個沒有達成共性的群體,單靠一個或幾個個體表達整體的利益和觀點,成本很高,具有極強的外部性,個體之間相互依靠、推諉,只好對外部妥協的群體,都是弱勢群體;再次,所謂的大學生強勢群體或者是弱勢群體只有大小之分、當務之急之分。強弱有一個度的問題,過了臨界點,就可能相互轉化;最后,大學生強勢群體的問題也是一個利益之間的博弈問題?傊,我們在研究大學生強勢群體的時候,首先應該對強勢群體的范圍進行盡可能嚴密的界定。換言之,我們應該對我們所研究的強勢群體做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思考,有盡可能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觀點去看待大學生強勢群體,而不能簡單的加以限定。
對大學生強勢群體的研究,使我們對處于中國社會轉型大背景下大學生的認識和掌握又多了一個新的角度,使我們對當代大學生的認識和掌握更全面、更深入。搞清楚大學生強勢群體的產生、特點、構成、追求、作用、演變、發(fā)展趨勢及其對社會其它群體的影響等,有利于我們制定正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有利于處理好發(fā)生在高等教育內部甚至社會群體之間的矛盾,使社會和諧運轉;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保證社會主義社會健康穩(wěn)定地發(fā)展。
與此同時,一個人追求什么,受價值觀念的支配。價值觀念的形成,教育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大學生強勢群體,他們的所作所為會為其他大學生群體乃至社會群體所效仿追求。他們的行為是體現“三個代表”,將國家和社會的利益放在首位,還是個人至上,追求權勢、金錢、地位;是遵紀守法、依法辦事、奉獻社會,熱心公益事業(yè)、扶貧救困、助殘濟弱,還是享樂至上、比富擺闊、奢侈浪費,仗勢欺人;是遵守規(guī)則、公平競爭,還是只講目的、不擇手段、見利忘義、有錢就是爺如此等等,強勢群體的價值觀念有著很強的示范效應。
如此種種都能充分反映,在當前中國社會轉型大背景下,加強對大學生強勢群體的研究,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建設先進的高等教育文化,對完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制,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強勢群體,是當前值得研究的一個社會課題。
*本文系廖果主持的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和長沙社科規(guī)劃辦重點課題“湖南高校強勢學生群體探究”(編號:湘社科[2008]20號)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劉志鎖,王鳳珍.強勢群體:一個值得研究的社會課題[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4.02:24-27
[3]樊毅斌,周艷.也談弱勢群體[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02:19-20
[4]王思斌.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03:19-22
[5]汪才明.高校強勢學生群體研究初探[J].滁州學院學報.2007.09:91-93
[6]江濤.關注高校強勢學生群體的全面發(fā)展[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91-93
作者簡介:
廖果(1984-),男,湖南常寧人,湖南交通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鐵道運輸系講師,碩士。
通訊地址:湖南省衡陽市江東區(qū)苗圃象山村1號:湖南交通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鐵道運輸系,郵編:4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