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由國家教育部主管、華東師范大學主辦、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編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局、國際課程研究促進協(xié)會協(xié)辦,為全國教育類核心期刊,該刊歷史悠久,創(chuàng)刊于1972年,原系《外國教育資料》。
摘 要:高三歷史復習課是學生在高一、高二學完六本教科書并已通過會考基礎上的提升,絕不能只是知識點的簡單重復了,講求質量的三輪復習中幫助學生把握好廣度和深度,讓兩者互相影響、層層推進,將會使課堂教學完全契合新課程標準,有效性大大增強。
關鍵詞:廣度,深度,思維,能力
作為高三歷史教師,真切感受到新課程理念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高要求,加之近年高考試題新、靈、活的顯著變化,所以每每進入高三教學階段,總在思考,復習突圍之路究竟在何方?結合多年教學經(jīng)驗,深知課堂教學策略尤為重要,即圍繞課程標準、考試大綱及學生實際基礎上,三輪復習中主要把握好兩方面:廣度和深度,并且兩者往往同時并存,相輔相成,互相影響。下面結合自己實踐談談怎么做好具有一定廣度深度的復習教學。
1、幫助學生把零散內容系統(tǒng)化并形成相對完善知識體系。
1.1、第一輪加強基礎知識復習同時,系統(tǒng)性梳理知識點
第一輪是為第二輪大專題打基礎環(huán)節(jié),講解加提問,幫助學生在腦中潤物細無聲形成各類知識體系。為節(jié)約時間,精巧是其特點,比如,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近代化”等重要歷史概念徹底解讀基礎上,“資本主義產(chǎn)生發(fā)展過程”、“經(jīng)濟全球化興起發(fā)展”、“中國和西方近代化發(fā)展歷程”等相對小的專題就能順暢而快速構建。另外,也會借助簡單圖示,不用書寫冗長板書,即可加強學生對知識清晰掌握。如講到中國古代中央集權體制時,會用到馬鞍形圖示,把零散知識系統(tǒng)化,明確這一歷史概念不同時期發(fā)展階段特征,直觀體現(xiàn)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不同時期地位和作用:宋元前,積極為主;宋元后,消極突出。再如,講到法國近代化政體演變過程,呈現(xiàn)“法國共和制確立進程坐標圖示,生動再現(xiàn)法國走向共和曲折歷程,形象揭示近一個世紀政局跌宕起伏的復雜狀況。
第一輪后期,師生問答已把整個課堂氣氛烘托得“熱氣騰騰”,為之后復習打下良好基礎。
1.2、第二輪大專題復習,進一步幫助學生夯實和完善知識體系
有前一輪重要歷史概念解讀及知識體系梳理,第二輪明顯感覺學生理解能力有所提升。難度在于老師要融合不同分冊內容構思較好大專題,可結合中國史和世界史,并在期間挑選甚至改編一些有典型意義具針對性題目鞏固。比如,結合第四、五、六分冊設計“三次工業(yè)革命與中國現(xiàn)代化之路”,涵蓋范圍非常廣泛,既包含西方三次工業(yè)革命及資本主義自身發(fā)展內容,又把中國放在國際視野下,受西方工業(yè)文明影響看中國的近代化之路。又如,結合第五、七分冊設計“西學東漸與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歷程”,同樣把中國放在世界視野下探究,西方科技文化逐步傳入中國過程中,國人思想變化并推進近代社會方方面面向前。雖然容量大、范圍廣,但因有第一輪扎實鋪墊,學習效果不錯,幫助學生形成了較完備知識體系。
以上所講主要側重突出教學廣度,那么如何在深度上有更好體現(xiàn)?
2、具備較完善知識儲備同時,加深教學難度,提升學生思維力
2.1、課堂復習時結合課標和考綱設立教學立意
高中新課標教材變化及高考命題立意客觀需要,課前不挖掘教學內容蘊含的教學主旨,只是歷史知識解釋,不能真正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感悟歷史精神和力量。所以努力在課前確立課堂教學立意,比如,復習八國聯(lián)軍侵華與《辛丑條約》一課時遵守課標原則,立意定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席卷全球浪潮中,列強對中國侵略步步加深,首當其沖受殘酷壓迫、掠奪和打擊的中國農民和下層貧民組成義和團由道德正義和愛國主義迸發(fā)出恣意掃蕩的“魔鬼”旋風。義和團是抗擊外國侵華勢力狂熱而重重的一擊,但在工業(yè)文明高歌猛進世界浪潮中,卻使中國近代化之路大大受挫。”然后重新編排教材內容及課堂設計,充分整合教材不同模塊教學資源,結合世界史觀及近代化史觀,牢牢把握歷史階段特征,緊緊抓住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席卷全球浪潮這一時代特征。實踐證明教學思路清晰,深難度度提升,教學力度大大增強。
再穿插各類優(yōu)秀試題個體思考或按小組合作討論探究,更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2、第三輪復習運用高考及各類優(yōu)秀試題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索和思考
一輪、二輪復習中,已滲透許多優(yōu)秀試題練習和講解,綜合性訓練放在第三輪,結合近幾年優(yōu)秀高考題考察學生。清楚知道,新高考不可能出現(xiàn)一樣題目,依然練習目的不是為題而題,進一步提升對知識點理解力、訓練歷史思維。當然,不會讓學生做所有高考題,一高三時間有限,二沒有必要,會挑選能從不同方面考察和訓練學生的優(yōu)秀試題。比如,上海卷10年32題,“蘇格拉底案”,目的是讓他們明白緊扣材料、史論結合,千萬不可照搬書本,夸夸其談;11年38題“辛亥革命”和39題“工業(yè)革命小論文式材料分析”,提升他們解讀材料和審題能力,包括多角度思考及史論結合等論述能力。12年37題“北宋科舉制度開國議政”,考察學生“神入歷史”,辨證看待歷史問題能力。另外,很清楚第三輪光高考題訓練不夠,于是也嘗試改編一些選擇題和材料分析題,研究和反思中不斷改進和完善。訓練方式也可多樣,作為回家作業(yè)、當堂測驗、小組探究、或讓兩至三位學生上黑板當場“演繹”,其余同學評價并給分,老師總結。關于小論文式材料分析題,學生能力相對弱,基本先由自己寫范文,讓他們從模擬開始,再進行單獨訓練,效果極佳。
第三輪試題訓練過程 ,挑選有一定難度和深度并且目的明確的題目,既不會讓學生太過疲勞,又對各類能力養(yǎng)成起到積極作用。
總之,高三復習課不但要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突出主干知識,幫助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構建具有思想廣度的大小知識體系,當腦中有了足夠儲備,再針對性的提問探討及試題訓練,這樣學科深度、思想高度自然就能順暢獲得,更重要是歷史認知領域發(fā)展同時,方法領域、情意領域等都能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1]上海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編撰.《知真 求通 立德》
[2]鄭林.《文明史觀與歷史知識的建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3年6月
[3]王勇建.《關于高考試題應該實現(xiàn)怎樣的功能的思考》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3年9月
[4]李明海,雷勇軍.《高考歷史復習的新思路》.歷史教學. 2009年12月
[5]王生.《教學內容應由教材知識是轉向學科知識》.歷史教學.2013年5月
上一篇:教育期刊怎樣理解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