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av毛片不卡无码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教育技術論文

教育論文期刊推薦及論文范文賞析

發(fā)布時間: 1

  盡管終身教育在中國發(fā)展的時間不長,但實際上半個世紀前人們即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概念。1965年,保羅・郎格朗在巴黎成人教育會議上第一次以“終身教育”為題發(fā)表演講,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概念和內涵。同年,在泰國曼谷召開的國際成人教育促進會議上,他進一步解釋了終身教育的涵義。教育論文期刊推薦《課程教育研究》雜志系內蒙古社科聯主管,中國外語學習學研究會主辦,國家級教育期刊, 面向國內公開發(fā)行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國際標準刊號:ISSN2095-3089、國內統(tǒng)一刊號CN15-1362/G4、旬刊。本刊突出反映廣大教育工作 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和新經驗,探索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的新思路、新特點。以“科學、新穎、實用、交流”為辦刊目標,系國際性、學 術性、綜合性的教育研究類刊物。

  摘要:隨著高齡化社會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知識更新的加速,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終身教育都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高等教育在終身教育中所發(fā)揮的功能亦逐步得到人們的認可。以北京大學和東京大學為例,探討中日兩國高等教育在終身教育中所發(fā)揮的功能的異同點,并從教育水平、社會文化發(fā)展程度等角度探討其原因。

  關鍵詞:終身教育,高等教育,功利主義

  一、終身教育理念在中日兩國的傳播

  “我們所使用的終身教育,意指一系列非常具體的思想、實驗和成就,換句話說,終身教育即教育這個詞所包含的所有意義包括了教育的各個方面、各種范圍,包括從生命運動的一開始到最后結束這段時間的不斷發(fā)展,也包括了在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各個點與連接各個階段的緊密有機的內在聯系。”①

  受國內外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以及80年代初,我國學者才初步接觸并介紹國際現代終身教育的思想和理論。1993年黨中央和國務院發(fā)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首次突出了終身教育的概念。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了終身教育在教育法律中的地位,即“國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fā)展,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把“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定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自此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成為我國社會和教育發(fā)展的一項重要戰(zhàn)略。

  在接受和實施終身教育理念方面,日本起步遠遠早于中國。早在1965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第三屆成人教育委員會召開以推廣終身教育為主題的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期間,日本政府即派原東京御茶水女子大學校長波多野完治教授參加了會議。此后,波多野完治一直致力于終身教育思想在日本的傳播工作。1966年,日本國立教育中心以終身教育為題舉辦了專題報告會,由此掀起了日本國內終身教育的高潮。1987年,臨教審在教育改革的第三次報告中,進一步提出了逐步向終身教育體系過渡的建議。1988年文部省設立了終身學習局,以便自上而下、有組織有計劃地推進終身教育的發(fā)展。

  二、高等教育與終身教育的關系

  當今社會,終身教育的理念已深得專家學者及普通民眾的廣泛認可,而高等教育在終身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早在1968年,美國教育家赫欽斯便曾有如下論述:

  “高等教育機構既是社會經濟的軸心又是文化發(fā)展的軸心,也應成為周圍社會的源泉,因此應該完全向社會開放。”②

  迄今為止中國學者曾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高等教育在終身教育中的地位。如王秀麗從高等教育在終身教育體系中所處的特殊階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職能、教育內容、多元化格局以及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水平、程度、狀態(tài)等五個方面論述了高等教育在終身教育中的核心地位。③

  不僅如此,關于高等教育與終身教育的關系,中國也從法律層面對此進行了規(guī)定!吨腥A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十五條規(guī)定“高等教育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高等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國家支持采用廣播、電視、函授及其他遠程教育方式實施高等教育”。④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高等學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應當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辦學條件,承擔繼續(xù)教育的工作”。⑤

  同樣,日本政府也通過立法規(guī)定了大學在終身教育中的職能。日本的《學校教育法》第八十三條規(guī)定大學在作為學術中心履行其教學、科研職責的同時還應該將其成果廣泛地提供給社會,為社會的發(fā)展作出貢獻。而該法律的第八十六條則更為具體地規(guī)定大學可以通過夜校授課、設置通信教育的學部來開展終身教育。

  盡管中日兩國均從理論及法律層面明確了高等教育在終身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決定了兩國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小的差異。在此以北京大學和東京大學這兩所國立大學為例探討中日兩國高等教育在終身教育中所發(fā)揮的功能的異同點。之所以選擇這兩所大學,原因在于這兩所大學在所在國大學中的定位基本相同。首先,在中國校友網推出的《中國大學排行榜》中,北京大學連續(xù)六年蟬聯排行榜第一位,而在日本報刊《周刊東洋經濟》每年推出的《日本大學排行榜》中東京大學亦排名第一。其次,兩所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也很相似,即兩所學校都位于兩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首都。因此,探討這兩所具有代表性的大學有助于揭示中日兩國高等教育在終身教育中所發(fā)揮的功能的異同點。

  此外,盡管高等教育包含了在中等教育的基礎上培養(yǎng)專門知識、技能的所有教育,但為論述方便,本論文暫且將高等教育限定為本科教育。

  三、北京大學與終身教育

  作為國內的一流大學,北京大學在終身教育的參與度方面同樣首屈一指。首先,與眾多的大學一樣,北京大學設有繼續(xù)教育部專門負責全校成人教育、繼續(xù)教育工作。北京大學的成人教育主要分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學歷教育主要為成人專升本,非學歷教育則包括了各類培訓班、高校教師進修班等各類項目。從授課形式而言,主要包括夜大、現代遠程教育等。

  其次,北京大學還通過公開課、公開講座的形式與社會分享其豐富的學術資源。“北京大學公開課”是面向全體學生和社會大眾公開的視頻課程網站,“北大講座網”則是北京大學各院系學術講座信息的統(tǒng)一發(fā)布平臺,大眾可以在此查閱講座信息、點擊講座錄像等。此外,北京大學還積極向民眾開放其圖書館、檔案館、賽克勒考古博物館及地質博物館。

  不僅如此,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名校,北京大學在終身教育方面也別樹一幟。早在1918年,在當時蔡元培校長的大力倡導下,北京大學創(chuàng)辦了“校役夜校”,為當時在北大工作的工友提供進修的機會。此后,北大創(chuàng)建了 “平民學校”和“平民教育講演團”,以“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為宗旨,積極推動北大人服務于平民,充分體現了開放與包容的學術精神。2006 年,北京大學繼承蔡先生“勞工神圣”的精神,重新創(chuàng)辦“北大平民學校”,為北京大學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教育培訓。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平民學校開始探索拿出部分名額,向北京市教育系統(tǒng)非事業(yè)編制職工開放。平民學校的教學內容由主課、計算機、英語興趣小組、課外教學活動組成。創(chuàng)辦以來,北京大學平民學校得到了北大師生的大力支持,同時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這同時也成為北京大學終身教育的亮點之一。   四、東京大學與終身教育

  從組織機構而言,東京大學沒有規(guī)模龐大的終身教育機構,社會人員主要通過編入生(即插班生)的形式參與課程。根據東京大學的相關規(guī)定,畢業(yè)于其他四年制大學的學生可以編入東京大學的相關學部進行學習。而工學部及農學部則允許若干名?茖W校畢業(yè)生在此進行學習。

  其次,東京大學也通過網絡與社會乃至全世界分享其豐富的教育資源。首先是“UTokyo OCW”。該網站無償公開其授課錄像,屬于其“知的開放”項目之一。其次是“TODAI TV”,該網站提供東京大學舉辦的各種公開講座、講演的錄像,可供社會人員視聽?梢哉f這一網站促進了東京大學終身教育的信息化程度。此外,東京大學還開辦了大規(guī)模公開在線講座(MOOC)。該網站與美國Coursera公司合作,借助其強大的網絡教學平臺向世界開放其網絡教學課程。2013年9月該網站開放了兩門英文課程“From the Big Bang to Dark Energy”和“Conditions of War and Peace”,估計全世界有數萬人參與了該課程。

  除此之外,東京大學還舉辦各種講座,如東京大學公開講座、周五特別講座以及各個學部主辦的講座。東京大學公開講座開始于1953年,每年舉辦兩次。周五特別講座則是以東京大學教養(yǎng)學部的高中生和一般市民為對象的公開講座。不僅如此,東京大學還向廣大市民開放其圖書館、博物館。另外還設有校園開放日,學生參觀研究室的活動。

  五、中日兩國高等教育中終身教育的比較

  綜上所述,無論是中國大學還是日本大學都積極參與終身教育,通過不同的形式吸收社會人員入學,通過網絡、講座等載體向社會提供其豐富的教學資源。但是因為文化社會背景的不同,二者之間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

  1.兩國高校終身教育的差異

  首先教育的載體不同。在中國,無論是北京大學還是其他大學都設有成人教育學院(或繼續(xù)教育學院)專門負責終身教育相關事務。東京大學則沒有專門的學部,社會人員主要通過編入生(即插班生)的方式進入該校學習。當然,有的學校(如早稻田大學)設有終身教育中心,但其規(guī)模均不如中國大學的成人教育學院。

  其次,接受終身教育的主要群體及動機不同。在中國大學的成人教育學院中,學歷教育占主體,其次是為已經就業(yè)的人員開設的各種進修課程。當然,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名牌大學,北京大學集成了蔡元培先生的精神,重新開辦平民學校,為在北大務工的外來人員提供繼續(xù)教育的機會。而在日本大學,比起學歷教育和進修課程,更多的是婦女及老年人為了豐富自身的生活、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而進入大學學習。

  由此可見,與日本相比,中國學員進入大學接受終身教育時更多地注重其實際效益,期待其提升自己的學歷,增強自己在職場中的競爭能力,因此功利主義更為明顯。而在其背后存在的是兩國文化、社會背景的差異。

  2.兩國文化、社會背景的差異

  首先,中日兩國教育水平不同。中國在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預計2020年高等教育的入學率將達到40%,而且這其中的高等教育不僅包括大學本科教育,還包括?平逃。而另一方面,據統(tǒng)計2013年日本本科大學的入學率已經達到49.9%。由此可見,兩國的大學入學率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僅如此,中國大學入學率存在非常明顯的地域差異。盡管通過多年的努力,各地高考錄取率的地域差異明顯縮小,但不可否認其含金量仍然存在很大的差異?v觀2013年中國各省一本錄取排行榜,排在前兩位的天津和北京的一本錄取率分別為24.52%、24.33%。位于排行榜倒數兩位的四川、西藏僅為5.28%和4.78%。而另一方面,日本的大學入學率雖然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如城市的大學入學率高于地方,但是其差距遠不如中國明顯。兩國教育水平的差距直接導致兩國大學在終身教育中功能的差異,即中國大學所開展的終身教育中學歷教育所占的比重遠遠高于日本。

  其次,兩國的社會文化發(fā)展程度不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經濟的確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在世界經濟論壇所發(fā)表的各國GDP總值排行榜中,中國自2010 年起已經連續(xù)3年超過日本位居第2位。但是GDP總值的增加并不等同于國民幸福指數的提升。2013年國聯公布的2012年各國幸福指數排行榜中,日本位居世界第43位,而中國則位居世界第93位。由此不難推測,中國國民依然處于追求物質文明的階段,而日本國民則更多地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這一差距也對兩國高校所開展的終身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即與日本相比,中國的終身教育中功利主義的色彩更加濃厚。

  此外,兩國人口結構、家庭結構的不同也對此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日本1970年人口普查報告顯示,其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數的7.1%,步入高齡化社會,1995年達到14.5%,正式成為高齡化社會。”⑥而日本內閣頒布的《平成25年版 高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jiaoyujishulw/46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