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中國古典詩詞的語言、形象、審美情趣等藝術(shù)的魅力“魔幻”人們的思想、情感,漢語古詩的語言文字蘊涵了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古詩詞的語言藝術(shù)魅力:1、一字“值千金”,2、一兩個詞就能創(chuàng)造情趣境界,3、一首詩,其實就是一個世界,4、還有在所描寫的語言文字的色彩上。
關(guān)鍵詞:古典詩詞 語言文字 藝術(shù)魅力
Abstract: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language, image, aesthetic taste and other artistic charm "fascinate" people's thoughts, emotions. The Ancient Chinese Poems language implies the endless artistic charm. Artistic charms of the ancient poetry languages are: a, one word values much, b, one or two words can create fun realm, c, a poem, in fact, is one of the world, d, as well as in the description of colorful language.
Key Words: classical poetry, language arts, charm
在意大利,人們探親訪友時一般都要送一本詩集,去看病友時也是送一本詩集。詩歌不僅能夠愉悅心情,也能“治病”。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尤其是中國古典詩詞的語言、形象、審美情趣等藝術(shù)的魅力“魔幻”人們的思想、情感,也在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里產(chǎn)生了巨大的力量。我僅從古詩語言文字的角度簡要論述中國古詩詞所蘊涵的藝術(shù)魅力。
1、古典詩詞的語言藝術(shù)魅力:一字“值千金”
中國古詩詞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shù)魅力。凝練的是一種緊湊、簡練、精要的語言。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一個“綠”字,使詩歌頓生力量;“綠”字是形容詞,在這里是動詞——使動的用法,有“使……綠”的意思,這句意思就是“春風吹來又使江南的大地一片綠色,春意盎然、生機蓬勃。”由此可見一字在古詩詞中的作用,從而顯示出一股語言的力量。在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還如賈島的“僧推月下門”的“推”字,他寫完不滿意,韓愈聽見后說用“敲”字,并分析說這樣敲門之聲在月光下響起來別有一番韻味。由此兩人結(jié)下深厚的友誼,而“推敲” 一個新詞語也就誕生了——成為成語保留了下來(參考朱光潛《咬文嚼字》闡述,高中語文第二冊77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真為“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賈島)?梢娺@些精準的語言,都是經(jīng)過詩人反復錘煉了的。為了達到字字珠璣的境界,我國古代的詩人可以說是嘔心瀝血。比如有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又有盧延讓“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等都是古人煉字的明證。所以我國古典詩詞的語言極為精練,內(nèi)蘊豐富,言簡意賅。因此我們要細心揣摩和體會,才能感悟出古詩詞語言文字的藝術(shù)魅力。當然在這里面還包含有“千金”難買的友誼,以及中國古詩詞保留下來的文化底蘊。
2、古典詩詞的語言藝術(shù)魅力:一兩個詞就能創(chuàng)造情趣境界
我國古典詩詞,在對物象的描寫上,往往通過一兩個詞,就能達到了巧奪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從而創(chuàng)造出不同尋常的詩歌意象的載體(物象)。如辛棄疾的“明月別枝驚鵲”, 詩詞中一個“別”和一個“驚”兩個詞,把兩種毫不相干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而且注入了無窮的情趣。月亮升高,喜鵲在夜間偶爾飛動,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但作者卻認為,明月似不忍離開枝頭,樹枝也依依不舍;正當此時,一不小心卻驚動了棲息于枝頭的喜鵲。詩人以擬人之筆描寫出“柔情似水”,難舍難分之情。在作者的筆下本來極平常的自然現(xiàn)象,卻表現(xiàn)出了非自然的情趣。朱光潛說,“詩是培養(yǎng)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得人生是干枯的”(《談?wù)勗娕c趣味的培養(yǎng)》,高中語文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清代王國維《人間詞話》也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區(qū)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于理想故也。”所以中國古詩詞的語言所孕育的雅趣之境具有無限的魅力。
3、古典詩詞的語言藝術(shù)魅力:一首詩,其實就是一個世界
我很喜歡漢語言文學,尤其中國古典詩詞,特別是絕句,短短的二十個字,或二十八字,就能把一個歷史時期的世界(包括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展現(xiàn)出來。例如唐代詩人杜牧《過華清宮》(第一首):“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詩揭露了唐玄宗、楊貴妃的窮奢極欲的生活。本詩的要點還在最后一句,本來塵土飛揚,“一騎”急馳到華清宮,從山下到山頂就一重一重為他敞開了“千門”,誰都會料到那是飛送關(guān)于國家大事的緊急情報,怎能會想到那是為楊貴妃送荔枝呢!其中“無人知”三字畫龍點睛,蘊含深廣,把絕句的思想境界提升到絕對的高度。 可見,一詩就把一段歷史概括出來了,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世界。
我給每屆學生上中國古典詩詞課時,都要多次講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因為詩人以簡短的二十字,就描繪出了一個幽靜的環(huán)境。在“千山”“萬徑”的寥廓空曠之中畫一個“蓑笠翁”,在“絕”“滅”的死寂冰冷之中,著一個動詞“釣”字,使全詩境中有人,靜中有動。全詩通過描繪老漁翁寒江冬釣圖(所以有人說,詩是無形的畫,畫是無字的詩),也展示了世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這一個“孤”、一個“獨”字,白描出了漁翁生活的凄冷孤寂,也隱顯出老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獨自傲”。當然,其實這也正是詩人精神世界的寫照。
中國古典詩詞的語言藝術(shù)魅力還有在所描寫的語言文字的色彩上。如駱賓王的詩歌《鵝》中“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 白、綠,紅、清”的色彩文字;又如李清照的“綠肥紅瘦”的“綠、紅”等,在色彩的選擇、搭配、對比上都創(chuàng)造出古典詩詞的語言藝術(shù)魅力。
其實,中國的古詞的語言藝術(shù)所蘊蘊涵的魅力也是如此。如辛棄疾(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所以,我們要捍衛(wèi)祖國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包括中國古典詩詞,也要捍衛(wèi)我們祖國漢語語言文字的純潔性,那么我們燦爛的文化才不會斷裂,漢語言文字的藝術(shù)魅力才會有更加燦爛的明天!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jiaoyujishulw/17634.html
上一篇:淺談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德育
下一篇:《材料力學》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