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堂教學行為是一個綜合體,因此從不同角度、不同標準審視課堂教學行為可作出不同的類型劃分。根據民主與霸氣兩個維度將課堂教學行為分為民主的教學行為和霸權的教學行為。通過研究發(fā)現民主的教學行為包括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等;霸權的教學行為包括輕視學生的人格、剝奪學生的話語權、漠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等。
關鍵詞 國家級論文發(fā)表,民主,霸權,教學行為
教學行為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經驗和教學內部關系,對實施中的可操作因素的選擇、組合、運用與控制的工作行為。課堂教學行為是一個綜合體,因此從不同角度、不同標準審視課堂教學行為可作出不同的類型劃分。根據行為作用價值的不同,可將課堂教學行為分為主要課堂教學行為和輔助課堂教學行為;根據行為指向對象的不同,可將課堂教學行為分為以學生為對象的行為、以教師為對象的行為和以資源和環(huán)境為對象的行為;根據行為表現形式的不同,可將課堂教學行為分為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等等。本文通過民主與霸氣兩個維度將課堂教學行為分為民主的教學行為和霸權的教學行為。
所謂民主的教學行為即是在平等師生關系的前提下,通過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行為;霸權的教學行為即是教師強制性地剝奪學生學習的某些權利的行為。民主與霸權的教學行為的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民主的教學行為
課堂中教學行為的民主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應該建立在一種無條件平等的基礎上。因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每個個體都具有獨立人格,都有交流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在課堂教學中具體表現在交流雙方處于平等地位、擁有平等機會和權力的“互惠式”交流。教師在教學中,以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研究者和顧問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探討、研究和爭論的問題中,用商量、研討的語氣與學生進行平等地對話。
1.2尊重學生的話語權
學生的話語權是學士的基本權利之一,是學生生存權和發(fā)展權的一部分。
言語活動作為學生話語權的動態(tài)表現形式,應該受到教師的保護。通過言語活動,可以體現人的思想發(fā)展和情感態(tài)度,它也是激活和強化人的知識經驗、思維品質和精神品格的過程。因而民主的教學應是尊重學生的話語權。表現在教學行為上具體有教師在課堂上盡量與班里的大多數學生進行對話,而不是僅局限于一小部分群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少說多聽,給學生機會去說,教師要愿意聽,哪怕有些學生的觀點與教師和教科書有所不同或荒謬透頂;教師要善聽,通過“聽”把握學生思維脈絡, 捕捉信息并作出價值判斷, 然后不斷地重建信息并以恰當語言點撥, 讓新的問題成為新的課堂生長點。
1.3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主體性是人作為對象性活動的主體所具有的本質特征,是作為認識主體的人在處理外部世界關系時表現出來的一種功能特性,主體在作用于客體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動性。相對于依賴性、被動性、模仿性、簡單適應性,主體性作為人的一種特性,它集中體現為人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是民主教學的關鍵,教師要信任學生有自我調控和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充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由學生自己決定,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扮演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受教育權還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活潑、自由的發(fā)展。
1.4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別差異
所謂面向全體學生,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促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師能夠激發(fā)每個學生的學習欲望,使每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都能夠學有所得。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前提下,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方式、興趣愛好都有所不同,所以學生間差異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到學生的這種差異性,并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制定出有效的教學方案,使每個學生都有效發(fā)展。具體做法就是平等地關注每個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在課堂提問、自學、講述等環(huán)節(jié)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1.5合理地分配教育資源
課堂教學資源的分配對于教育公平的實現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合理地分配教育資源,是教育民主性的重要體現。課堂上教師對教育資源分配的合理性體現在教師與班級學生的互動頻率大致相同;對于課堂上任何學生的提問,教師都能做出回答;在課堂教學中能面向全體學生,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
2霸權的教學行為
在課堂教學行為中,具有霸權特征的教學行為主要集中在教師的話語霸權方面。所謂教師話語霸權是指教師憑借其知識權威地位,占據了課堂對話的大多數,并且控制了對話的內容和形式,將自己的思想觀點不容置疑地灌輸給學生,剝奪了學生發(fā)表自己看法、見解和疑問的權利,對學生語言和思想進行潛意識的控制。教師課堂霸權式的話語表現在教師對輕視學生的人格、剝奪學生的話語權、漠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面向少數學生、忽略學生的個別差異和霸權的分配教育資源幾方面。
2.1輕視學生的人格
霸權的教學行為首先表現在教師對學生人格的輕視。教師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認為自己在課堂上至高無上,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統領者。表現在在課堂對于學生進行訓斥和謾罵,更有甚者對學生進行體罰;課堂上教師實行一堂控,學生只能被動地聽;無視學生問題等等。
2.2剝奪學生的話語權。
課堂是師生共同生活的學校教育教學的舞臺,是師生思想碰撞與交流的場所,然而由于多數教師占有豐富的知識經驗,而且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剝奪了學生的話語權。具體表現在教師在課堂是一味的灌輸,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在課堂上只和少數人交流互動;教師不理會學生的問題,甚至有的教師還認為學生的質疑和發(fā)問是影響課堂秩序的等等。
2.3漠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而霸權的教學行為的表現之一就是在課堂上,教師漠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一手設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甚至連教學評價也由教師一人給予,學生只有充當順從的小羊,完全跟著教師走,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安排。
2.4面向少數學生,忽略學生的個別差異
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到每個學生的發(fā)展,但是教師在課堂上的一些行為卻只是針對班里的部分學生,忽略學生的個別差異。表現在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兼顧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沒有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只著眼于培養(yǎng)教師親睞的學生。
2.5霸權的分配教育資源
教師在課堂中對于課堂提問資源的分發(fā)缺乏民主性,對于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或是教師親賴的學生,教師會給其更多的話語權,給其更多與教師交流的機會和更多的表現機會,對于教師不喜歡的學生給予較少的教育資源,這樣就導致部分學生整堂課上都是默默的聽眾,教師對于這些學生采取置之不理的態(tài)度,使這些學生生活在教師視線的邊緣地帶,久而久之,課堂上再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
參考文獻
[1] 傅道春.教學行為的原理與技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 呂林.如何維護學生的話語權與讀悟權[J].語文教學之友,2007(7).
[3] 李情豪.論新課程教學民主性的呈現方式[J].當代教育論壇,2003(4).
[4] 徐尉羚,石長林.教師課堂話語霸權的成因、表現及消解策略[J].高教前言,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