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教育期刊發(fā)表論文推薦《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由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全國中文期刊。它主要發(fā)表教育領域高水平的學術論文,為綜合性教育理論季刊;它囊括了反映國內 外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理論、重要政策和實踐問題的學術論文,調查實驗報告,政策報告,對特定時期國內外教育理論研究進行回顧、總結和前瞻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以 及有學術品位的教育經典和新教育圖書評論等;它注重學術性、理論性和政策性,服務于國內外教育理論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教學實際工作者及關注教育 理論和教育政策問題的各界人士。
摘 要: 議論文寫作是學生必修的課程,但眾多學生在寫議論文的時候忽略對議論文語言的咀嚼,導致寫出的文字平淡乏味,使用修辭手法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 議論文,修辭手法,寫作方法
從教多年,我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寫議論文時存在這樣的誤區(qū):認為議論文是說理性文章,只要觀點準確、事例豐富、層次結構合理,就是一篇好文章,而語言的修飾無關緊要。殊不知,議論文的語言不經修飾就如同板著冷臉說教,沒有吸引力,即使好的觀點也會遭埋沒。因此,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指導學生利用修辭手段對議論文的語言進行修飾是有必要的。
一、標題巧用修辭
最常見的議論文擬題方式有“論題型”,如《人生的抉擇》、《說“勤”》、《談骨氣》和“論點型”,如《拒決貪婪》、《適者生存》、《知足常樂》。不可否認,這類標題態(tài)度鮮明、簡練干脆。但它們缺乏新意,吸引力不夠。再如下列標題:《機遇是一尾魚》、《給生命一個笑臉》、《坐著讀書,站著做人》、《誘惑,是天使還是魔鬼》……較之前者,后者是不是更生動,更易激起讀者的閱讀欲望呢?
其實,這些標題因為利用了比喻、對偶、對比、雙關等修辭才顯得更生動。再如《鏟平心中那座山》、《別抱怨手上的牌》、《平易若春,謙和似水》……同樣是借用了修辭的好題目。修辭手段的使用讓議論文的標題更別致新穎,在觀點的呈現(xiàn)上顯得更鮮明生動。
二、開頭妙用修辭
議論文的開頭要求做到快、短、雅,也就是在快速入題、語言凝練的同時注意語言的文采美。修辭的使用是實現(xiàn)“雅”的絕妙手段,看看以下優(yōu)秀開頭段:
例1:2010年北京卷《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
仰望星空,無邊的夜幕引發(fā)無限遐想,夢想在自由馳騁;腳踏實地,未知的路途等待著開拓者,實干是前行的動力。
例2:2011全國卷《至誠,至成》
松柏不會因為幾次雨雪的侵襲而背棄對大地常青的諾言。江河不會因為幾次干旱的肆虐而違背對大海永恒的約定。山川不會因為一點龜裂的傷痕而收回對草木堅守的承諾。它們尚且如此那么作為“天、地、人”三才之首的人又該如何呢?是的,誠信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品格,它給了世界一個穩(wěn)定的依賴,給了人心一方安穩(wěn)的凈土。
以上幾個開頭段或用對偶增強節(jié)奏感,使內容更凝練集中;或用排比表達強烈的語勢,讓人讀來津津有味,一落筆就有效地將作文開頭提升到“雅”的層面。
三、論證過程活用修辭
論證方式多種多樣,但學生最經常使用的是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和因果論證。殊不知,若能靈活地將與修辭緊密相關的其他論證方式,如對比論證、類比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等結合在議論文字中,則不僅能避免論證方式的單一,增強邏輯思維的深度,還能擺脫蒼白說理的局面。請看2005北京卷《說“安》中的論述段:
那么是誰“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放棄了綠柳夾河而列,長風攜云朵翩躚而來窈窕而去的長安,甘愿遠赴黃沙大漠,經受亙古不變的獵風與沙石吹打,換取和平免受戰(zhàn)火?是王嬙,那個名喚昭君的絕美女子,她為大漢朝撐起半片安定、安康、安寧的天空。
那么是誰“回眸一笑百媚生”放棄了名聲和深愛的人,遠赴吳國,為自己國家的勝利奉獻了一切?那個“沉魚”的浣紗女使得百姓能安居樂業(yè),使得國家能安定團結。
那么又是誰“無字碑頭字皆滿”,功過留于后人評?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興科舉、用賢能,治國嚴謹,舉修水利,廣開言路,打造了一派盛世安平的景象。
由明妃到武皇,女子亦能獨撐起一片天空,女子亦是平安幸福的象征。
如果我們把以上文段改寫成:
王昭君放棄風景如畫的長安,甘愿遠赴黃沙大漠,經受亙古不變的獵風與沙石吹打,換取和平免受戰(zhàn)火,為大漢朝撐起半片安定、安康、安寧的天空。
西施放棄名聲和深愛的人,遠赴吳國,為使百姓能安居樂業(yè),國家安定團結奉獻了一切。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興科舉、用賢能,治國嚴謹,舉修水利,廣開言路,打造了一派盛世安平的景象。
改寫以后,我們很明確地感覺到,沒有了引用、對偶、設問這些修辭手法的支撐,原來文字里飛揚流動的語勢、擲地有聲的氣魄、引人深思的力量消失得無影無蹤。可見,在論證過程中借用修辭不但能使議論的文字接受“易容”,變冷面孔的生硬說理為神采飛揚的雄辯,還能有效展現(xiàn)筆者思想的深度,增強可讀性和說服力。
四、總結收尾奇用修辭
明朝的謝榛說“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就是說文章的結尾既要響亮有力、震人心魄,又要意味深長,讓人回味無窮?纯聪旅娴慕Y尾段是如何達到這樣的要求的。
例如:2008北京卷《人生無極限》
漫漫人生路,我們知道,害怕退卻,沒有出路;我們也知道,中途拋錨,又要耽誤時間;我們更知道,任其飄搖,就有觸礁沉沒的危險。所以,“超越”是我們的必經之路,唯有越過“極限”的高山,我們才能看到曠世奇景!
以上結尾段有意識地借助修辭手法,說理形象,語句鏗鏘,詞彩優(yōu)美,讓人印象深刻,很好地顯示出筆者深厚的語言功底。
綜上看來,冷面孔說理并不是議論文的專利,議論文也可以文質兼美、生動活潑,而修辭就是實現(xiàn)這一轉變的最好途徑。需要注意的是,在議論文中使用修辭要注意“度”的把握,牢記使用修辭的目的是為主旨服務。切不可為了彰顯文筆,不顧中心,漫無邊際,寫成抒情散文。倘若如此,背離初衷,得不償失。此外,要靈活駕馭修辭,展示語言風采,要求寫作者平時有意識的積累和練筆,這樣才能在考場上運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