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認為現代大學校園社區(qū)空間結構應該是一種復合結構——多中心的分子型結構,它同時還應該具備有開放的、網絡式的特點。這種結構是同現階段校園生活的多樣性相適應的,也是當代學科發(fā)展的要求,更是學校走向社會的需要,同時還是校園彈性發(fā)展的要求。
關鍵詞:社區(qū)理念;大學校園;空間結構
當代的大學校園社區(qū)規(guī)劃,從本質上來講,應該是在滿足正常教學功能的前提下,對校園中師生的復雜生活、學習、交往行為的有機梳理,對校園服務于社會的通盤思考,它不應像現代主義功能分區(qū)理論那樣,簡單的從某一兩種活動的效果或者效率出發(fā),而是要依據大學社區(qū)主體的生活活動結構和教學科研活動的內在規(guī)律來加以組織和實現。
1.校園動態(tài)規(guī)劃目標的確立
由于絕大多數的校園建設都是經過了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的發(fā)展而逐漸完善的,即使是在當前高校大規(guī)模建設的高潮期,學校也往往由于資金、周期、征地和自身的長遠發(fā)展考慮,也基本上按照分期實施的原則建設。但現在的校園規(guī)劃將更多地關注校園空間形態(tài)設計,是一個理想化的“終極方案”,即使是“一次規(guī)劃,分期實施”的思想,也是局限在既定發(fā)展目標和固定空間模式下的靜態(tài)目標。
隨著人類進入信息社會,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促使學校在組織結構、學科設置、空間設施的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從而使大學始終都處于變化和發(fā)展過程中,理想的一成不變的規(guī)劃方案是不存在的,校園應成為動態(tài)規(guī)劃的目標。
要真正做到規(guī)劃的動態(tài)目標,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規(guī)劃目標確立、診治、調整和評估制度和體系,并充分發(fā)揮公眾的積極性,參與到校園規(guī)劃建設的全過程。在設計過程中,應在學校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指導下,盡可能地塑造復合型、多樣化、彈性化的校園社區(qū)空間。
2.分子單元的功能構成
所謂“分子單元”,也就是構成校園多中心分子型結構主體的基本組成部分。分子單元從實質上來說就是一種“生活—學習”的鄰里,是一個空間功能高度復合的區(qū)域,是一個縮小化了的校園社區(qū)。從功能構成上,一個完整的分子單元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建筑(群),也就是一個或幾個學院的辦公、教學及其專業(yè)圖書館、實驗室所在地。這是分子單元幾大功能當中很重要的一個,是師生交流、合作的主要區(qū)域。
(2)學生公寓區(qū)。這是學生在大學中的家。有調查研究表明,學生公寓也是學生在校園中停留時間最久的空間。分子單元中的學生公寓應當突破以往簡單的為休息而設計的目的,要為學生公寓注入新的活力就必須考慮大學生的行為心理為其創(chuàng)造融居住、交往、學習、娛樂于一體的功能高度復合的空間,創(chuàng)造大學生居住生活的新理念,這一點我會在后面的論文中予以簡單探討。
(3)教師居住公寓區(qū)。雖然隨著后勤社會化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學校采取教師家屬區(qū)與學校分離,完全由市場供應的做法。不過,通過筆者的調查表明,這種做法存在很大的缺陷。單單從師生交往的層面上講,這種做法,直接割裂了師生交往的可能性,F在,一般情況下,各高校的教師,非行政人員,是不需要在辦公室坐班的,他們只是上課期間才會在課堂出現,一下課,馬上消失于校園當中,這就直接導致了很多學生想與教師在非上課的其他時間的交流變得異常困難—他們之間由于居住區(qū)域的差異,很多老師根本就不住在學校,并且有的老師居住區(qū)域離學校還很遠,甚至不在同一個城市,他們根本就很少乃至不可能碰到面,要交流還要專門約時間,并且這還要受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如教師的時間安排,教師的正常生活節(jié)奏等,總之太麻煩,許多的師生課下的交往就這樣胎死腹中—缺少隨即交往的機會,直接造成了校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交往—師生交往內容的缺失,疏遠了師生間的關系,這也是很多教師雖然帶的學生很多,認識熟悉的卻沒有幾個的重要原因。
3.空間結構設計
分子單元作為校園社區(qū)的最小單位,是校園社區(qū)整體開放布局中的一個相對封閉的、內聚性很強的單元,從本質上來講,它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活—學習”的鄰里。對于分子單元規(guī)模和功能構成的研究,使得我們意識到要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實現對單元內部師生的復雜生活、學習、交往行為的有機梳理和組織,松散的分子型空間結構顯然不合適,又由于分子單元內行為的多樣性導致空間功能的高度復合,呆板的模數化的網格式結構也不在考慮的行列,因此結合前文對于空間的結構類型的分析,我認為分子單元的空間結構可以根據基地條件及其他外部影響因素的不同,而采用靈活多變的結構類型,具體而言,可以采用如下3種結構類型:
(1)線性空間結構
對于基地比較狹長的校園來說,線性空間結構的分子單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其具體的布局是以線性布置的生活性服務設施和連續(xù)的公共空間作為分子單元的發(fā)展軸線,沿軸兩側布置居住建筑和教學建筑,軸線的延伸方向與學校發(fā)展方向可以保持一致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任意延伸,只要保證軸線至兩側居住和教學建筑的距離在300米左右的距離即可,由此可以形成十字型、分枝型或是梳子型等新的線型結構形式。
(2)中心型空間結構
中心型空間結構是一種內聚性很強的結構,可以說如果沒有基地環(huán)境的限制,這是一種非常合適的分子單元結構類型,在此種結構中,可以公共設施構成分子單元的核心,其外圍各功能區(qū)呈放射狀向外擴展;亦可以較為寬敞的公共空間作為分子單元中心,圍繞這個“綠心”布置各種場地和設施。這兩種做法都是比較有效的做法,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在規(guī)模比較大的分子單元中還可以形成公共設施核心區(qū)或“綠心”(分子單元中心)—各功能組團(次中心)的多中心、多層次的結構。
這兩種類型的分子單元都可以確保分子單元分期建設中的均衡發(fā)展,具有很強的彈性,可以根據各分子單元的實際需要具體調整分子單元內的各類建筑數量。線性分子單元中教學科研區(qū)與公共活動區(qū)長邊相接,聯系緊密,街道空間功能多樣成為塑造分子單元活力的重要保證。中心型分子單元由于所受基地的約束更小,布局更靈活,更是可以根據需要形成類型多樣的、空間功能高度復合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空間。
(3)現代有機發(fā)展的空間結構
如果基地的條件較為復雜,以上兩種結構類型不能滿足需求,那么我們還可以采用追求動態(tài)構圖、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用基地環(huán)境的自由式的分子單元結構。這種結構沒有太多的構圖約束,只需要充分利用好基地環(huán)境即可,也是一種深受歡迎的空間結構。
4.公共空間設計
在大學校園中無論是上課、吃飯、課余活動,乃至睡覺,無不是在公共的或者在某種意義的公共的空間環(huán)境中進行的?梢哉f這種公共性是大學生活最為顯著的特征。校園分子單元空間的公共性就是植根于在大學生活的公共性的特征。
分子單元內的公共空間是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這種活力首先來自其空間活動的多樣性。這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活動場所的多樣性,在分子單元內部,應該涵蓋各種各樣的交往空間,從建筑物周邊的“滯留型”的交往空間,到連接各區(qū)域的路徑—“動態(tài)性”交往空間,再到公共性的復合交往空間,可以說是種類豐富;從場所類型上來說,應該具有廣場、綠地、小型湖泊、林蔭道、花架等;從設施種類上說應該具有乒乓球臺,臺球室,單、雙杠等等一切噪音較小,不干擾正常教學、休息的設施;要充分考慮到使用人群的各種行為心理,使每一種人群的活動都能在分子單元內找到合適的場所。
(2)使用時間上的多樣性,分子內的公共空間應該充分考慮人群在不同時間段的活動,并為其創(chuàng)造場所和設施上的便利。如早上大學生需要晨讀,一個設施齊備、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小湖泊或是綠色蔥蔥的草坪將會是良好的去處。要考慮到晴天學生集會、休閑的要求,也要考慮到雨天學生觀雨、談天的需要,更要為情侶們夜晚的幽會準備幽靜的、穿越性小的安全空間。
(3)每一處場所容納活動內容的多樣性。每個外部公共空間的氣氛應盡可能的寬容,為不同個體的各種需求提供條件。要創(chuàng)造一個在活動場所、活動內容和時間上可以提供良好多樣性的公共空間體系,能夠使不同人群的各種活動都能在合適的時間找到適合的空間完成,各層次的活動在時間上與空間上交織在一起,又不斷衍生出新的可能性,公共空間的魅力也隨之增長。
分子單元內公共空間上的活動的多樣性,可以幫助師生增強同屬于這一空間范圍的認同感,促使他們能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積極參與到該分子單元乃至校園整體的管理與建設。
其次,分子單元內公共空間的活力還來自于其良好的可達性。
從上文的分析可知,我們分子單元的規(guī)模是依據人的步行舒適的距離確定的,也就是說分子單元內的所有的公共空間都在人的步行舒適的范圍之內,大大小小的公共空間分散于教學樓、宿舍樓及其他公共服務設施的周圍,處在我們每天必要性活動的必經之地,這種良好的可達性,大大增加了師生“順便”進入其中的機會,由此增加了不同校園群體間交往的機會,使空間變得更加富有活力,形成了空間活力的良性循環(huán)。
最后,分子單元內公共空間的活力也來自于其服務設施的完備性。
社區(qū)規(guī)劃原則指出,便利和完善的社區(qū)服務功能是一個鄰里單位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分子單元內部,需設置完善的配套服務,服務的半徑控制在學生樂意的步行范圍內,這樣不僅方便了學生的生活,還提升了鄰里的歸屬感。作為高度組織化、綜合化的鄰里空間,內部的一切活動,包括日常生活和課余活動,都成了教育過程中相互滲透、不可缺少的因素。特別是教學與生活,是學生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加強它們的聯系,有利于產生多樣的校園生活。
參考文獻
[1]王彥輝.走向新社區(qū)—城市居住社區(qū)整體營造理論與方法.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2]黃亞平.城市空間理論與空間分析.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