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教育不僅發(fā)生在學校和教室,學校美術教育引入當?shù)匚幕囆g資源,在博物館開展移地教學,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通過在博物館的學習,學生能獲得對美術品直接的觀察、觸碰和體驗,從而豐富他們對美和藝術的感知,提高他們對美的領悟力和鑒賞力。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yōu)秀藝術教育論文。
摘要:藝術類博物館收藏的大量美術品見證了當?shù)貧v史文化的發(fā)展,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者。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美術教育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培養(yǎng)審美能力與傳承中華文化。四川漢代畫像文物資源融入小學美術教育,有助于開拓學生視野,豐富他們對美和藝術的感知,提高他們對美的領悟力和鑒賞力。
關鍵詞:漢代畫像;小學;美術教育
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對于如何拓展校外美術教學資源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教師應廣泛利用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藝術家工作室、藝術作坊、動植物園、公園、游樂場、商店、社區(qū)、村莊等校外的課程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
一、我國博物館青少年美術教育現(xiàn)狀
在我國博物館工作中,教育是長期被忽視的內容,重展不重教的現(xiàn)象比較突出,博物館和青少年教育長期處于脫節(jié)狀態(tài)。美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弱勢地位也是顯而易見的,由于對美術教育缺乏正確和深層的認識,美術課被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副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藝術、美術等課程在很多學校連基本的課時都無法得到保障,師資力量、教學研究活動等比較薄弱,許多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廣大的一線教師沒有博物館教育的概念和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學的教育理念,很難讓自己與學生享受博物館中的文化盛宴,并主動拓展校外美術教學資源去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而博物館方面開展的青少年美術教育活動,無論是從數(shù)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無法滿足廣大青少年的藝術學習需要。歷史藝術類博物館可開發(fā)和利用的美術資源是很豐富的,比如古代的書畫作品、青銅器物、陶瓷器、以及大量的佛教造像等,但是將這些館藏文物與青少年的美術教育很好結合的案例卻是鳳毛麟角。目前國內博物館開展的青少年兒童美術教育活動,大多還只是停留在作品臨摹和展廳導覽方面,這種單純的以繪畫技藝代替審美教育的學習活動并不適合全年齡段的青少年。我國博物館青少年美術教育活動還處于一種粗放式的發(fā)展階段,缺乏一個科學的教育體系和理論做指導,也沒有系統(tǒng)和完善的項目管理與運作手段,更缺乏博物館與學校合作開發(fā)的經(jīng)典美術教育項目。家長和教師自身對博物館的認知與利用水平,直接影響孩子與博物館親近的程度。四川博物院于2014年6月至7月開展了一項針對青少年、家長和教師的需求調查與分析。由于暑假期間難以將在校教師集中起來進行調查,也無法知道來館參觀的觀眾中哪些觀眾從事教育行業(yè),因此,對教師的調查便采用電話或郵件訪談的方法進行,這樣調查對象既可涵蓋成都市內的教師,也可包括市外的教師,從而保證數(shù)據(jù)分布的合理性。但是訪談發(fā)現(xiàn)教師自身經(jīng)常去博物館參觀的頻率相當?shù),在受訪的55名教師中,僅有5名,占總調查人數(shù)9%的教師一年去博物館參觀2次以上,還有超過70%的教師甚至一次也沒去過(《四川博物院青少年觀眾需求報告》,2014年)我們的家長和教師對博物館存在著知與行的嚴重偏差,家長如果很少走進博物館去觀看展覽或進行學習,就不可能影響或帶動孩子們主動體驗博物館,成為博物館的忠實粉絲。而我們的教師不積極主動親近博物館,更談不上掌握和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學工作了。
二、四川博物院漢代藝術典藏融入小學美術教育研究
(一)四川博物院漢代藝術典藏基本情況
博物館或者美術館資源與學校教育的對接融合,不僅需要研究者了解館藏資源,挑選符合學生受眾的藏品并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語言進行闡釋,而且博物館提供的教學資源還應與國家課程標準相吻合,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筆者嘗試從四川博物院逾32萬件館藏品中,以漢代文物為切入點,研究鑒賞與表現(xiàn)相結合的博物館美術教育活動。四川博物院館藏的漢代文物包括畫像磚、石刻和陶俑等,它們是四川古代美術鼎盛時期的產(chǎn)物,同時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川博館藏的畫像磚有70多種不同的畫面,基本涵蓋了東漢畫像磚的所有類型,珍貴文物級畫像磚196件,其中大多數(shù)是一級文物。從資源富含的藝術文化價值來說,這些畫像磚一磚一畫,構圖獨立而完整,以突出平面的畫或線條表現(xiàn)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信仰。漢代陶俑器形較大且形態(tài)逼真,形象地反映了東漢時期社會生活的生動場面。這些陶俑具有單純、質樸的美,陶俑人物面部永遠留存微笑,令人過目不忘。畫像磚集中發(fā)現(xiàn)于四川、河南、陜西三省,四川畫像磚因側重現(xiàn)實生活題材,具有細膩的線條刻畫和清新明快的藝術風格等而獨具特色。畫像磚與石刻、陶俑等東漢畫像用圖像化的語言和形象生動的藝術形式,如百科全書般客觀、具體地反映了東漢時期四川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有利于學生傳承與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與學校教育結合來說,漢代畫像磚崇尚自然素樸的美學風格,體現(xiàn)了中國美學大巧若拙的重要思想,通過將漢代藝術融入學校基礎美術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動手實踐能力。
(二)設計原則
學生有組織的校外活動都必須與其課程或考試科目相關聯(lián),因此,博物館在設計教育活動的時候,必須考慮其項目與學生所學課程的相關性。筆者通過研究與提煉四川博物院漢代典藏的藝術、文化與歷史價值,結合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設計出面向第二學段即3-4年級學生②的美術教育課例。設計課時為4課時,其中學校1課時,博物館3課時,博物館的教學活動由學校美術教師和博物館教育員共同完成。該方案的設計堅持從該年齡段學生的知識及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提供給學生溝通及討論的機會;提供他們關于感官及心靈體驗的經(jīng)驗,包括觀看、描述、觸摸、繪畫和游戲等,讓學生表達他們的個人體驗;提供他們自我發(fā)掘的機會及時間。在開展教學前安排教師進行預先參觀;提供給他們相關的文字和圖像資料,并在參觀后做跟蹤了解,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估。
(三)教學課例及步驟
主題:漢畫像藝術之美(適用年齡:小學3-4年級。4課時。學習領域:美術)教學活動流程:第一課(上課地點:學校教室)課程概況:學生了解漢代的基本情況;并觀看畫像磚、陶俑的復制品,學習如何觀看展品,了解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構圖等基本概念;學習博物館禮儀。教輔材料:視頻播放器、博物館借出的文物復制品、畫紙和筆、水彩筆、畫像磚白描圖。教師課前準備:課前與博物館老師溝通,領回相關的教輔教具并溝通教學內容與深度。教學步驟:
第一,播放一段由博物館提供的時長約5分鐘的增強現(xiàn)實③動畫視頻,視頻以輕松幽默的風格撰寫腳本、制作動畫、進行配音,深入淺出地介紹漢代歷史及漢代人的生活,引起學生興趣。
第二,展示車馬過橋畫像磚和說唱俑復制品,讓全班學生可以自由觀賞、觸摸數(shù)分鐘;讓學生發(fā)表自己對文物的感受與理解,或是對動畫中描述的哪些情景覺得特別有趣。老師將學生們發(fā)表的意見或問題進行歸類,并介紹下一步將要展開討論所涉及到的詞匯和藝術元素。比如“小川提到畫像磚是灰色的。色彩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美術元素之一。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讓你來為這塊畫像磚繪制顏色的話,你會用到哪些顏色。”或者“小博提到說唱俑的表情很滑稽,身體扭動很厲害。我們待會兒就來討論一下明暗與形態(tài)的關系。”老師可以花5至10分鐘進行歸納討論。
第三,展示講解線條、形狀、色彩、明暗、肌理和空間等造型元素基本知識的PPT,分發(fā)畫紙和筆。
第四,利用畫像磚和說唱俑向學生講解基本造型元素。提煉出畫像磚、說唱俑的線條、形狀和明暗、肌理、空間等元素,并將其畫出來。老師可以畫在黑板上,讓學生畫在畫紙上。比如,找出畫像磚中的水平線、圓形、長方體等并畫出來。老師可以跟學生一起討論畫像磚中用了哪些不同的形狀或線條來表現(xiàn)圖像;中國畫散點構圖是畫家用游動的視線觀察事物并表現(xiàn)空間;藝術家怎樣運用明暗、凹凸來表現(xiàn)說唱俑的身體形態(tài);讓學生描繪一下觸摸了說唱俑之后的感受,讓他們明白什么叫做肌理。
第五,向學生提問,他們認為畫像磚表達的內容是什么,說唱俑在進行什么樣的表演,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列出與其相關的圖像元素。比如,有同學回答畫像磚上有馬車,老師則在黑板上列出馬車;有同學回答畫像磚上有木樁,老師則列出木樁。通過不同的回答和討論,老師向學生講解畫像磚和說唱俑的圖像內涵,以及畫像磚的功用。
第六,結合增強現(xiàn)實動畫,老師向學生解說漢代的生活形態(tài);教師可自行講解或是請學生由古觀今,想象漢代的生活對應到現(xiàn)代有什么樣的改變或未變之處。
第七,告訴學生,老師將帶他們去博物館實地參觀,看真正的漢代畫像磚和說唱俑。讓學生們說一說什么是博物館,并讓學生討論博物館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如教育、收藏、研究和保護等。如博物館收藏什么東西,你收藏有什么東西,你在哪里保存你的收藏,你怎樣保護他們,為什么你認為博物館是收藏藝術品的地方,你認為博物館會怎樣保護收藏品,為什么你認為博物館可以教會人們了解藝術。第八,幫助學生認識到博物館是為未來收藏和保護藝術品,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在博物館不能觸摸展品,強調觀眾如果用手或鉛筆等觸摸展品將會損害展品,因此我們在博物館參觀時不能距離展品太近,更不能去觸碰展品。讓學生學習在博物館里應有的禮儀,如保持安靜、不大聲喧嘩、不一邊參觀一邊吃零食、不在博物館里奔跑、人多時不要擁擠、不任意使用閃光燈拍照。第九,課堂活動。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為畫像磚填上色彩。老師將博物館提供的畫像磚白描圖分發(fā)給學生,讓學生用水彩筆給畫像磚進行色彩創(chuàng)作。第十,家庭作業(yè)。讓學生通過博物館網(wǎng)站、關注微信、下載博物館客戶端、閱讀圖書或其他途徑對將要參觀的主題尋找相關信息,一來預先了解相關內容,二來讓學習更趨向主動。在一篇短文中(1-2頁),學生簡短地總結畫像磚的功能和類型,漢代的人們怎樣衣、食、住、行、娛。第二堂課的時候,讓學生們帶著自己的報告去博物館,并匯報研究的情況。涉及的國家美術課程標準:①造型•表現(xiàn)學習領域:觀察、認識與理解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敢于創(chuàng)新與表現(xiàn),產(chǎn)生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④②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感受自然美,了解美術作品的題材、主題、形式、風格與流派,知道重要的美術家和美術作品,以及美術與生活、歷史、文化的關系,初步形成審美判斷能力;學會從多角度欣賞與認識美術作品,逐步提高視覺感受,理解與評述能力,初步掌握美術欣賞的基本方法,能夠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提高對自然美、美術作品和美術現(xiàn)象的興趣,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視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美術與文化遺產(chǎn),增強民族自豪感,養(yǎng)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tài)度。⑤第二節(jié)課(3課時。上課地點:四川博物院)課程概況:學生了解畫像磚等墓葬藝術品是如何被發(fā)掘的;學生練習觀看的技能;通過拓片制作、泥塑刻印練習和討論,運用基本造型元素分析藝術品;講述自己在第一堂課色彩創(chuàng)作的畫像磚拓片故事。教輔材料:漢代墓葬發(fā)掘視頻、車馬過橋畫像磚、墨汁、拓包、石膏板、刻刀、畫筆、畫紙、學習單。教學步驟:
第一,學生在博物館教育員的帶領下觀看一段漢代墓葬發(fā)掘視頻,時間10分鐘。了解畫像磚分布在墓室的什么位置,了解展品在展出之前處于什么樣的狀態(tài)。
第二,找到車馬過橋畫像磚的展覽位置,讓學生們觀看展品2分鐘,給學生5-10分鐘的時間表達他們對藝術品原件的觀感和對畫面的理解。老師將學生的觀點進行歸類,并將藝術元素的概念融合到討論中。比如“小川說橋上有一輛馬車,我們在馬車的身上可以看到哪些造型元素?(線條、形狀、空間)”或者“小博發(fā)現(xiàn)坐在馬車上的一個人手里拿著像韁繩一樣的東西,我們從這三個人身上還能看到他們什么?”老師還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在畫面中,會看到怎樣的場景。
第三,找到說唱俑的展覽位置。同第二步一樣,讓學生們觀看展品2分鐘,并用5-10分鐘的時間讓他們描述自己的感受。第四,讓學生選擇畫像磚或說唱俑進行繪畫。學生可以畫藝術品的局部,也可以遵循原有的風格創(chuàng)作自己的作品,繪畫時間15分鐘。老師查看每一位學生的作品,并點評作品中運用到了哪些藝術元素。第五,分發(fā)博物館設計的學習單,讓學生在學習單的指引下觀看重點展品,時間30分鐘。了解畫像磚石體現(xiàn)的刀法和肌理,線條、淺浮雕、散點透視等藝術手法的運用;陶俑和石刻采用的描繪、雕琢、或夸張或寫實的表現(xiàn)手法;了解漢代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第六,課堂活動一。讓學生學習制作拓片,體驗拓印所體現(xiàn)的金石味、墨透紙背的力量感和石頭的拙重感。第七,課堂活動二。讓學生學習在石膏板上制作畫像磚,體驗刻刀對線條的表現(xiàn)力和浮雕創(chuàng)作的感覺。
閱讀期刊: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月刊)創(chuàng)刊于1979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管、中國文化報社主辦的國家級藝術類核心期刊,國家一級藝術教育類大型期刊。是為全國各大、專院校(藝術院系)、藝術類中專師生和熱愛藝術的各界人士提供信息、服務和交流的大型權威學術期刊。
文章TAG標簽:小學美術論文
下一篇:農科大學生有何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