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體意識是指對“我”的獨立存在的認知,用自我的眼光看世界,發(fā)現(xiàn)個體的價值,形成社會化的人生觀、世界觀。對《月跡》中孩子的解讀常常拘囿于童心童趣的欣賞,或者由孩子們最初的“不覺滿足”到最終的“覺得滿足”的淺層次梳理,這無疑未能深入挖掘到該文的內(nèi)在蘊藏——揭示人由兒童期中走出,“人”的主體意識初步覺醒,跨出邁向成熟的第一步。
摘要:“人”的主體意識是指對“我”的獨立存在的認知,用自我的眼光看世界,發(fā)現(xiàn)個體的價值,形成社會化的人生觀、世界觀。《月跡》中孩子們尋月悟月的過程即人由兒童期走出,“人”的主體意識初步覺醒,跨出邁向成熟的第一步的過程。
關(guān)鍵詞:《月跡》,主體意識,初步覺醒,心靈成長
圍繞兒童心靈的成長,我對該文進行一次深層閱讀嘗試。
一、獨立的思考者:從單純被牽引到主動感悟
對于奶奶,孩子們一開始由于主體心靈的缺失而處于被動順從的地位,“果然有了月亮”、“果然就在院子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們身后的這一棵了”、“果真里邊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的滿圓”、“它真沒有走去”,這一群孩子仿佛只是奶奶話語的印證者,全然沒有自我主見。奶奶的話,“我們”時常一時難以領(lǐng)會,“我們都面面相覷了”、“我們越發(fā)覺得奇了”。
作者刻意將奶奶塑造成啟蒙者的形象,隨著她的漸漸隱退,孩子們逐步成為自己人生舞臺的主角。即便是同樣的“我想”也有不同的境界,“我想:月亮里,地該是銀鋪的,墻該是玉砌的,那么個好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這個“想”更多的是兒童天真的想象。而后文“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會有的。噢,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奶奶適時的隱去反而凸顯了孩子感悟式“想”的思考價值。
行文至末,“我”竟然成了沙灘議月的發(fā)起者和主持人,“我同意他們的話。正像奶奶說的:它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這時奶奶的話語儼然成了“我們”領(lǐng)悟的注腳,甚至“我突然覺得”讓我們看到了人由孩童期的依偎向成人的獨立的跨越式發(fā)展。
尋月悟月的實踐活動是一次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實踐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其價值指歸是人的全面發(fā)展,使人逐漸從必然王國走進自由王國,即使人成為自由的生命存在”。[1]在這一次活動中,孩子們開始成長為思想自由的獨立存在的“我”,開啟了主宰自己命運的大門。“我們可以說主體意識就是人的主人意識或自主活動的意識,亦就是要做外物的主人,同時也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意識”。[2]
二、社會人的角色意識:從想獨自占有到愿共同擁有
面對美妙的月亮,孩子們都想將它據(jù)為己有,為了捍衛(wèi)一己私利而“爭執(zhí)了起來”。這時的他們胸懷狹隘,可謂任性自私,只追求絕對的自我與自由。
“所謂任性自由是指人的主觀隨意性,即通常所說的為所欲為、率性而行。有任性自由意識的人,只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fā)去思考、行動,而不顧客觀條件,甚至根本不知道還有客觀的東西,更不懂客觀的東西是他獲得真正自由的現(xiàn)實基礎(chǔ)。這種意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意識,即幼兒和孩童的自由意識,因為它使人僅僅受內(nèi)在必然性的支配,所以,有任性自由意識的兒童常常貌似主人,實際上則是奴隸”。[3]正是這一次尋月悟月的實踐活動讓孩子們走上了社會化的道路,從而擺脫了“內(nèi)在必然性的支配”。人的實踐活動是“人們有目的地進行的能動的改造和探索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zhì)活動”。[4]社會性是人的本質(zhì)屬性之一,人的成長過程也是人與社會相融合的過程。
“人的社會化,是指個體通過學(xué)習(xí),掌握社會生活知識、技能和規(guī)范,適應(yīng)社會環(huán)境,取得社會成員資格,發(fā)展自己的社會性的過程。當(dāng)一個人初生于世,還只是一個自然人,要成為一個社會人,就必須接受社會教化,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社會本質(zhì)?梢姡说纳鐣窍鄬體的自然性而言,是個人進入社會,成為社會成員的必要前提和必經(jīng)途徑”。[5]人的社會化要求摒棄“唯我”,接受他人、接納社會,只有如此才能被他人、社會所接納,融入社會成為其中的一員。在奶奶的引導(dǎo)下,孩子們從“月亮是屬于我的了”提升為“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由“我”到“你”的外在人稱的變化背后隱藏的是孩子們心境的變化,由幽暗不明變?yōu)榛砣欢催_,最終明白“它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單數(shù)“我”變?yōu)閺?fù)數(shù)“我們”是多么可喜的蛻變。孩子們開始悅納他人,這為他們今后融入更廣闊的社會奠定了處理好人際關(guān)系的根基。
三、人生觀與世界觀的雛形:從懵懵懂懂到心智初開
對有形之物的占有欲是人性的趨利本能,也是“我們”爭執(zhí)的起源。但是通過對月亮深層意蘊的思索,孩子們形成了追求美好的、更崇高的人生觀念,既然“月亮是個好”,而且月亮又是“我”所要的,那么“我”所要的就是個“好”。語句質(zhì)樸,但是心地純真,他們摒棄了物質(zhì)爭奪,追求精神充實。“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了”。這依然是對月亮的物質(zhì)占有,而“噢,月亮竟是這么的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我們就又仰起頭來看那天上的月亮”,在對月的擁有上“我們”已然超脫了無謂的收入私囊的獨霸,安然于高懸眾人頭頂?shù)睦世室惠,讓這份美好充實心田,遍灑人間,這何嘗不是一種人生觀的初步領(lǐng)悟?
“對于自然界而言,人具有自主意識就意味著人認識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主導(dǎo)者和主宰者,從而自覺地把自然存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通過主體積極主動的活動,改變自然對象的自在狀態(tài),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6]“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稚氣未脫的話語流露出了孩子們認識外在世界的期待、對成為自然乃至世界主人的渴望,由孩提的懵懂之中破繭而出。這次實踐活動以“大家都覺得滿足了”、“相依相偎地甜甜睡了一會兒”告終,但是他們在心靈成長之路上的摸索定然不會止步。
這是一群孩子,但也不再是孩子,他們走過這樣的成長之路——對物質(zhì)占有欲的不滿足到掌控心靈、主宰世界精神的滿足,喚醒了混沌中的“人”。
參考文獻:
[1]代峰,楊楹.人性與人的本質(zhì)——兼論馬克思主義的人的本質(zhì)觀[J].哈爾濱學(xué)院學(xué)報,2002(5):26-29.
[2][3]楊金海.論人的主體意識[J].求是學(xué)刊,1996(2):21-25.
[4]肖前.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原理(下冊)[M].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94:516-517.
[5]趙克榮.論人的社會化與人的現(xiàn)代化[J].社會科學(xué)研究,2001(1):97-99.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zhexuelw/30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