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文本由于重于表達,重在讀者找尋意義過程的滋味,因此文學文本有如謎語般需要讀者耐心拆解,閱讀文本的味道也由此而來。臺灣作家葉維廉所作的兒童詩《先是一頭蠻牛亂撞》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滋味十足的意象組合和符合詩性的韻律,形成了童心世界和成人思維激烈碰撞而又相互融合的閱讀效果。本文主要從語言特性入手解讀文本,揭示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在意義,并以這種解讀文本的方式作為提供給中小學語文教師解讀兒童詩的一種參考方法。
關鍵詞:兒童詩;文學文本;兒童文學
有國內的兒童文學研究人員把兒童詩的概念界定為: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以優(yōu)美的韻律和凝練的語言抒寫兒童情趣和心聲,并與兒童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和心理特點相適應的詩。他們還指出:兒童詩必須保證有雋永風貌的詩的情韻情致,有滋味十足的詩的意象,在韻律表現(xiàn)上強調詩性詩味。臺灣作家葉維廉的詩歌《先是一條蠻牛亂撞》完全符合上述兒童詩的標準。其原文是:
先是一條蠻牛亂撞/然后是蠻牛撞入了教堂/不料教堂建在一條船上/而那船啊/搖搖蕩蕩在發(fā)浪上/我們不去想/我們不去想/因為那頭發(fā)啊/是屬于一個閉目凝神的小姑娘
人們認為兒童詩是淺語的藝術!断仁且粭l蠻牛亂撞》文本確實運用了淺顯的文字行文,閱讀難度不大,符合兒童的審美情趣。然而,從內容上看,文本仿佛在述說著一件在生活中不太可能發(fā)生的事情:文本描述蠻牛亂撞的情景我們可以理解,至于蠻牛撞入了教堂的情節(jié)我們覺得尚算合理,但建在船上的教堂在日常生活中頗為少見,至于船在女孩的頭發(fā)上搖蕩更是不可思議。這樣的內容難免讓我們成年讀者感到十分茫然,只能憑著主觀感覺把詩歌的總體特征概括為“具有豐富的聯(lián)想性,有助于提高兒童的聯(lián)想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閱讀教學上,可以采用讓兒童按照詩意畫圖的方法進行解讀”云云。
但是,培養(yǎng)兒童發(fā)散性思維,提高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作者寫詩的時候為何偏偏安排如此趣怪的情節(jié),讓讀者讀得“不知所云”呢?難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最終目的,只是純粹地以提高兒童的聯(lián)想能力為目的嗎?對于這樣的論調,筆者不敢茍同。在我看來,如果能從語言特性入手對文本進行解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文本所蘊含的意義遠不在此。它所呈現(xiàn)的是一個童心世界與成人思維激烈碰撞與融合的精彩場面。
下面,筆者將在意象層面上對兒童詩《先是一條蠻牛亂撞》進行的分析解讀,力求證明筆者所提觀點之合理。
一、意象分解
在文學層面上關于意象的定義,有學者引用文學批評家路易斯(C.Day Lewis)的一句話進行解釋:“意象是文學繪的圖畫!比绱丝磥,《先是一條蠻牛亂撞》文本中所提及的意象依次分別有:“!、“教堂”、“船”、“發(fā)浪”、“頭發(fā)”、“小姑娘”。找出文本的意象,是分析文本的前提條件。下面,筆者將站在讀者的角度審視文本。
從意象的屬性看來,“!、“教堂”、“船”、“發(fā)浪”、“頭發(fā)”、“小姑娘”都是人們在視覺上所能接受到的事物。其中“!睂儆趧游镆庀;“教堂”、“船”、“發(fā)浪”、“頭發(fā)”是靜物意象;“小姑娘”是人物意象。
我們根據文本內容可以推斷,在廣闊無垠的田野上有一頭牛不知何故四處亂撞。從日常生活邏輯上理解,蠻牛亂撞所能到達的地點(意象)有:“教堂”和“船”,但絕不可能撞倒小姑娘的頭發(fā)上。所以我們姑且認為文本呈現(xiàn)的“!薄ⅰ敖烫谩、“船”三個景物(意象)屬于實景,而“發(fā)浪”、“頭發(fā)”、“小姑娘”屬于虛景。
這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文本中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實景與虛景的比例是3:3,在實景和虛景的之間有兩行重復出現(xiàn)的文字:“我們不去想/我們不去想”,從而把實景和虛景分隔開來,形成一個上下對稱的結構。這樣的結構意味作者想要表達些什么呢?問題先暫且擱置,留待下文解答。
二、意象選用
1、分析主體意象“!
如果沒有“!钡膩y撞就沒有后面情節(jié)的發(fā)展,所以“!边@個意象貫穿文本始終,它是全詩的主體意象,也是我們分析的重點。
先來了解“!钡谋举|特性。牛,是指一種反芻、偶蹄類哺乳動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1999)。又因為牛能耕地、拉車或馱運東西,所以人們給牛賦予辛勤的屬性。譬如文學作品里有“俯首甘為孺子!钡慕浀湮膶W名句。另外,“!币灿袃蓚引申義,一是比喻性格倔強、固執(zhí)(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1999)的人。如香港藝人陳奕迅在2006年唱過一首題為《阿!返牧餍懈,歌詞里有這樣的一段:“一頭蠻牛/闖情場竟成為一頭蠻牛/慘淡是在我知不能回頭/欺騙我能約定未來回頭/我是牛/我是!,這里便是用“蠻!北扔饕粋性情固執(zhí)呆板的男人。二是形容人“驕傲狂妄的樣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1999),國內的日常用語當中有“你這個人真!钡恼f法。明代神魔小說《西游記》里的“牛魔王”角色則把人和牛之間總總野蠻、固執(zhí)、呆板、倔強、執(zhí)拗、易發(fā)脾氣的相似性完美組合并發(fā)揮極致。
基于以上理解,我們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中“牛”的意象多是用來比喻人的行為。因此我們可以斷言,一般情況下文學作品寫“!焙艽蟪潭壬霞词菍懭恕D敲,《先是一條蠻牛亂撞》作為兒童文學作品,寫“牛”會不會就是寫兒童本身或與兒童有關的人呢?討論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注意作者所寫的牛是一頭“蠻!,而不是普通的耕牛抑或是瘋牛、笨牛。根據《現(xiàn)代漢語詞典》,“蠻”表示動作或行為的粗野,不通情理,魯莽,強悍。這注定了文本里的“牛”具有粗野的特性和“亂撞”的必然性。也意味著“亂撞”這個動作具有盲目性、危險性和對物質生產的破壞性。
2、“教堂”,“船”,“發(fā)浪”,“頭發(fā)”,“小姑娘”意象分析
第二詩行的意象是“教堂”。《現(xiàn)代漢語詞典》告訴我們,“教堂”是基督教徒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日常生活中提及到的教堂,我們的思維往往會把祈禱、婚禮等儀式與之聯(lián)系一起,認為它具有清靜,井然,神圣,裝修輝煌,不可侵犯的屬性。
第三詩行的意象“船”指的是水上的主要運輸工具。行走在水上的船隨海浪的起伏而上下顛簸。唐代李世民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表明船在水上航行,具有隨時被海浪顛覆的危險性。為保障航行的安全,行船期間必須保證船只沒有載物過重和盡量保持船身的平衡,避免大幅度搖晃。
“發(fā)浪”,是第四詩行的意象。我們可把它拆分為“頭發(fā)”和“波浪”兩個意義。波浪,具有起伏不定特征,它的聲勢可大可小,駕駛船只在波浪上面行走必須格外小心。在文學作品當中,常見的關于波浪的表述有:波光閃爍,波光粼粼。至于頭發(fā)的特質包括:柔軟,亮麗,整齊,它需要經常打理,特別是女子的頭發(fā)。它和波浪的相似點在于卷曲起伏,在陽光照耀下會有亮光。因此有“發(fā)浪”這一種形象的說法。
末句的意象是“小姑娘”,具有年輕、清純、可愛、活潑、乖巧、心思細密的美好一面。但由于女子體能較之于男子稍有不及,因而需要憐惜、關愛、保護。
經過以上對從文本之中結構出來的意象進行分析,我們初步了解它們在常態(tài)中的特質。下面,我們把這些處于常態(tài)的意象放回文本之中,從“現(xiàn)態(tài)”角度入手解讀意象之間的聯(lián)系。
三、意象關系
相同意象的不同組合和排列,會產生各色各樣不同的文本內容。以常人的思維,利用“牛”、“教堂”、“船”、“發(fā)浪”、“頭發(fā)”、“小姑娘”六個意象進行創(chuàng)作,難免會受到日常生活邏輯的局限。而所作的文本內容無非是:一個“頭發(fā)”卷曲而形成“發(fā)浪”的“小姑娘”坐在“船”上,她遙望著岸上的“教堂”和在田地里吃草的“!钡鹊,諸如此類的情節(jié)。讀之確實有點味道,只是無需咀嚼便可得之。作家葉維廉能對意象進行如此安排,顯示出他創(chuàng)作技巧的獨到。
第一詩行“先是一條蠻牛亂撞”,簡短的幾個字,開門見山交待蠻牛亂撞的事件突然發(fā)生,毫無先兆,以致讓人們始料不及,一時無法控制場面。我們仿佛真的看見有一頭野蠻固執(zhí)的“!辈恢喂,目標不明,不顧一切,執(zhí)迷不悟地舍命狂奔,四處亂撞。所到之處,人們紛紛躲避不及,對象四散。本來井然有序的環(huán)境在頃刻之間變得混亂不堪,甚至一發(fā)不可收拾。
來到文本第二行:“然后是蠻牛撞入了教堂”。當蠻牛尚未撞入教堂之前,它可能是在空曠的室外奔跑。但蠻牛撞入教堂以后,它奔跑的范圍縮小了,速度卻保持不變(蠻牛的固執(zhí)屬性使然),殺傷力便由此加強。教堂內可能擺滿了桌椅等沉重累贅的對象,人們想要躲避亂撞的蠻牛,其狀態(tài)較之在室外更顯狼狽。蠻牛除了會撞壞桌椅以外,還會撞壞教堂內的神像,甚至沖撞教會深嚴的清規(guī)戒律。教堂是清靜、嚴肅、神圣不可侵犯的場所,作者卻把這樣一個清靜之地和蠻牛亂撞的情景聯(lián)系在一起,以動靜對比的手法制造矛盾沖突,使環(huán)境氣氛得以升華。
作者還不死心,他愿意花更多的筆墨,讓蠻牛再次顛覆本來已經混亂不堪的場景。于是在第三行寫道:“不料教堂建在一條船上”。“不料”即意想不到,表明以下所發(fā)生的事情更是讓人始料不及。經上文分析,船只在水上航行容易顛覆,必須避免載重過渡和大范圍的搖晃。作者打破常規(guī),竟讓教堂修建在一條船上,這無疑加重了船只的負荷,隨時有沉沒的危險。在千鈞一發(fā)的形勢下,我們別忘了那建在船上的教堂里,還有一頭蠻牛亂撞,它的動作也可能導致船只大范圍搖晃。文本的矛盾沖突在此進一步加劇。
文本的第四、第五詩行寫道:“而那船啊/遙遙蕩蕩在發(fā)浪上”,這是對險象萬分的情景在作一番描述,并給讀者帶來疑問:為什么船會在發(fā)浪上搖蕩,而不是在波浪上呢?
正當讀者滿腹疑問的時候,詩人卻以重復的手法在第五、第六詩行寫道:“我們不去想/我們不去想”。重復表示強調,強調“不去想”。不去想什么呢?這大概有兩層含義:表面上是呼吁讀者不要再想蠻牛亂撞的混亂場景(因為那混亂不堪的場面已被作者營造得難以控制了),實際上是希望讀者別去追究船為什么會再發(fā)浪上搖蕩這個的問題。這個問題作者會在第七、第八詩行作解答:“因為那頭發(fā)啊/是屬于一個閉目凝神的小姑娘”。
“凝神”即集中精神。小姑娘閉上眼睛,集中精神,意味著她不希望受到外界的打擾。要想保證小姑娘不受打擾,最切實可行的方法是制止蠻牛亂撞,而要制止蠻牛亂撞,需要“我們不去想”。
如此說來,發(fā)生在小姑娘頭發(fā)上的蠻牛亂撞事件,全是源于作者的想象。讀者當初認為的實景全是作者預設的虛景,那“閉目凝神的小姑娘”才是真正的實景。不經意之間,作者筆鋒一轉,讓讀者產生了虛實交錯的閱讀效果。
四、從兒童的接受角度審視文本
以上分析,完全是基于成人的角度進行,我們對蠻牛亂撞的事件感到恐懼,甚至希望制止事件的發(fā)生。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是一首兒童詩,我們不能不為兒童著想,從他們的角度審視文本。
兒童大多活潑好動,喜歡以打破常規(guī)的行為尋求生活的樂趣。文本中蠻牛亂撞的事件,符合了兒童的審美特點。蠻牛破壞了正常生活的秩序,讓兒童讀者從心理上產生無窮樂趣。因此,文本意象“蠻!毕笳髦顫娒葎拥耐氖澜纾敖烫谩、“船”和“閉目凝神的小姑娘”此類代表正常生活秩序的意象,則是成人思維的象征。隨著蠻牛的破壞性的逐漸加強,兒童的惡作劇心態(tài)隨之得到發(fā)揮,而成人的恐懼感也就越發(fā)加強!靶U!迸c“教堂”愈演愈烈的碰撞,象征了童心世界與成人思維的激烈碰撞。
最后,文本以重復的手法提出“我們不去想”的呼吁,實際上是以靜制動,為成人提供不要打擾“閉目凝神的小姑娘”的借口來呼吁兒童不要頑皮,從而達到童心世界與成人思維的相互調和,相互融合。
五、結語
以兒童詩為代表的言語抽象的韻語體兒童文學,讀之潰澀難懂。以超現(xiàn)實的表述為基礎,培養(yǎng)兒童發(fā)散性思維的方法固然是好。但是,當以文本為依據,從韻語體文本特征(如意象選用、結構組合等)入手對文本進行解構閱讀時,我們往往能發(fā)掘出文中更深層的內涵。在語文課堂上,摒棄一貫的“社會歷史”解讀模式,以文本解構的方法指導學生閱讀韻語體文學作品,更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賞識文學作品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白云開.文學文本拆解過程[J].香港:香港教育學院教育碩士課程之文學鑒賞與創(chuàng)作心理課堂資料, 2007.
[2] 方衛(wèi)平,王昆建.兒童文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葉維廉.先是一條蠻牛亂撞.樹媽媽.臺北:三民書局,1997.
[4] 林良.淺語的藝術[J].見林文寶兒童文學論述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yè)公司,1989.
[5] 張漢良.論詩的意象[J].現(xiàn)代詩論衡.臺北:幼獅文化事業(yè)公司,1981.
[6] 唐秀玲:兒童學習兒童詩[J].兒童詩讀些經驗的建構.香港:香港教育學院,2007.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8] 龔鵬程.文學散步.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6.
[9] 白云開.以能力為本的文學教學模式[J],現(xiàn)代詩教與學論文集.香港:香港教育學院,2003.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提高思想品德課德育功能的對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