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周輝
內容提要:
將教學活動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之中,就將教學的目的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使學生不但學會了怎樣去學習,更體驗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感受到了生活和語文之間那種無處不在的聯(lián)系,懂得“生活處處有語文 ”的道理。學生在這情景之中,激情滿懷,盡情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語文與生活就在學生的學習中融為一體了。這樣與生活的“對話”, 讓語文教學有了一片更為廣闊的天空,也讓孩子有了更多屬于自己展翅翱翔的天空,不再局限于小小教室和三尺講臺。這就驗證了這樣一句現(xiàn)代語文教學理念: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來源于語文。
關鍵詞:語文與生活 教育方法 生活教育理念
正文: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與精華的體現(xiàn),而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命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理論與實際相背離的舊的教學方式,具有濃厚的現(xiàn)代教育氣息和時代的創(chuàng)新精神。它主張把教育放到生活這個大的書中,不要禁錮于小小的學校,要在生活中學習,把學習放到生活的大環(huán)境中,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掌握語文的理論知識,再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去,使學習的過程與對生活認識的過程相一致,即“實踐、認識、再實踐”。
語文學科是一個內涵及外延都極其廣泛的學科,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語文,生活中語文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而事實上,我們的語文教學正在變得枯燥、單調、無趣,孩子們被困在狹隘的課堂教學的牢籠里,他們對語文的興趣正逐步喪失。陶行知曾有過一個恰當的比喻,說明生活與教育的關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極其廣闊自由,如一只鳥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將教育和生活關在學校大門里,如同一只鳥關在籠子里。如何創(chuàng)造一片“林子”讓鳥兒自由飛翔?如何讓我們的孩子恢復對語文的興趣,如何使學生真正領悟到語文的博大精深和它無處不在的魅力呢?需要我們每個語文老師從生活出發(fā),從實際出發(fā),變語文的小課堂為生活的大課堂,變頭頂的小天空為生活的藍天。
一、讓生活走進課堂
語文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訴我們:生活就是教育的內容,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對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環(huán)境是生活的,教育是為了生活服務,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就要從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現(xiàn)實,感受精彩,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孩子去留心觀察。我們的課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現(xiàn)象,也有可能是他們全然陌生的人或事,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感悟能力,尋找生活與語文的結合點,讓學生不僅是在學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領悟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的大教材。比如有的老師說,他們在教學時,會收集些和課文類容聯(lián)系很密切的圖片,特寫的啊,整體的啊,局部的啊,然后配上些相關的文字資料,通過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述和朗讀,孩子們仿佛站在了相關的畫面前。古代建設的就能讓孩子們感受到中國古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名族的會讓孩子們?yōu)樽约菏莻中國人而驕傲和自豪等這樣的生動效果。我旁聽過這樣的教學列子,那位老師在講解《三顧茅廬》時,就搜集了關于《三國》里諸葛亮和劉備等桃園三兄弟的照片,放著幻燈片,還有一段三國的音頻資料,然后在這樣的氛圍下繪聲繪色的講解課文,讓我們旁聽的老師都感受到了當年劉備請諸葛亮的那份堅持的決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粗切┥鷦拥恼掌,閉上眼仿佛耳畔回響著三國那段經典的歷史偉人的對話,加上老師的講解和對歷史故事的描述,誰不全身心的融入到課堂的氛圍里呢。從孩子們那癡迷的表情中,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們對這段歷史的溶入,可以感受到他們已沉醉于這堂生動的語文課時之中。
二、讓語文教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
陶行知先生特別重視讓學生親自去參加社會實踐,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并毅然決然地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可見他堅決的態(tài)度和立場。他認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則和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即根據學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學,通過生活實踐來學,從而使學生獲得真正的知識,進而收獲到口眼手腦并用的功效。同樣,在《新課程標準》中我們也常能看到“體驗”這個詞語,這也表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進而學會學習,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
如在教學一年級孩子《春天來了》這篇文章時,我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和動情的范讀,讓學生感受到秋游的快樂,并組織孩子一起到操場上,讓大家尋找春天的足跡,并告訴他們,你們也可以和文中的小伙伴一樣,躺在草地上,或者對著藍天喊上幾嗓子,孩子們高興壞了,一個個興奮得不得了;氐浇淌液,我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的感受,他們有的說:“春天來了,小草冒出小腦袋了。”有的說“我很快樂,我對著白云喊‘你好嗎?’,白云笑瞇瞇地看著我。”有的說“躺在草地上的時候,小草在跟我玩游戲,他們悄悄地撓我癢癢。”……還有很多充滿童趣的語言,我想這都來自于他們親自去生活中體驗那種快樂。接著我讓孩子們朗讀這篇課文,孩子們動心動情,春游的快樂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刻地理解了“情動而辭發(fā)”的真諦。因此,我得出,在生活中教學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多精彩。
另外在口語交際和習作中更是可以非常充分地運用“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語交際教學中,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好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交際,通過親身體驗不同的社會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變化,進而達到體驗生活的目的,然后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進行交際,既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又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習作中,則可以通過先活動,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進行聽說訓練,最后寫一寫,孩子有了切身體驗后再去寫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過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學做合一”方式,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表述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設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
三、再現(xiàn)生活到語文教學中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處處都在使用語文,如你希望用新穎、獨到的廣告語給你的企業(yè)宣傳,你希望用別具一格的自我介紹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需要用得體、恰當的表達方式溝通你和周圍人的關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與生活的“對話”,要注重對生活經驗的提煉和再造,要將學生的視野引入到更廣闊的生活空間,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現(xiàn)到語文中的能力。我記得我四年級的一個學生在作文里寫到“在熱鬧的河邊草地上,白的羊群們總是很著急的,快節(jié)奏的啃著青草,是因為它們怕那些比自己嘴巴大的多的牛,會搶了自己喜歡吃的草嗎?而牛兒們呢,絲毫不在乎,依然悠閑的按自己的步伐去吃草,我想它們肯定在心里想,‘我嘴巴大,一口是你們的幾口多,我才不著急呢’,然后小?偸莵砘夭煌5呐,是在互相挑撥牛羊之間的關系嗎,還是看看大家怎么都吃的那么專心,就自己靜不下心來呢…”這樣生動的作文片斷是細心觀察了生活的結果,是在作文中再現(xiàn)了生活,我當時當范文在班上朗讀了,不為了這篇作文寫的有多好,就是為了這位學生用心觀察了生活。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樣的生活就是什么樣的教育: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是不勞動的生活就是不勞動的教育;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不科學的生活就是不科學的教育;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是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
總之,把生活和語文聯(lián)系到一起的課堂,是主動、互動、生動的課堂,是預設生成相得益彰的課堂,是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筑的課堂,是對話與體驗遙相呼應的課堂,是現(xiàn)實與理想逐漸逼近的課堂。它是師生和諧、心扉敞開的場所;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是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是師生創(chuàng)造奇跡、激活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是向未知方向挺進隨時都可能邂逅意外通道和美麗圖景的旅程……讓和諧的語文課堂,彌漫著民主自由的空氣,培植適宜兒童主體精神生長的“氣候”和“土壤”,散發(fā)出生命成長的氣息!讓學生心靈得到充分放飛,盡情徜徉于我們的語文課堂之中!
參考文獻:
《語文課程標準》
《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7年第4期
《小學語文教學》2007年第9期
《小學語文報》2010年第3期
上一篇:對新時期青少年宮教學中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芻議小學作文講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