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論文發(fā)表優(yōu)秀期刊推薦《國外文學》系中文核心期刊,是由北京大學主辦的一份向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的評介外國文學的學術性刊物,主要面向國內外國文學研究、教學工作者及廣大外國文學愛好者。從1993年第一期起進行了改版,由原來的大32開改為16開,在欄目設計方面也作了一些必要的調整。
摘 要: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塑造的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型青年,具備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心目中一切理想的品質。但是,哈姆雷特也有軟弱、逞強及宿命等性格弱點,因此無法在現(xiàn)實世界中擔負使命,從而導致其人生悲劇的產(chǎn)生。
關鍵詞: 巨人型青年,軟弱戰(zhàn)士,逞強戰(zhàn)士,宿命戰(zhàn)士
一、軟弱戰(zhàn)士
哈姆雷特是一位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王子,面對父親被毒殺,母親被占有,王位被竊取,國家被覬覦的家仇國恨,哈姆雷特有強烈的復仇愿望。哈姆雷特就是用這種堅毅堅決的方式表達自己復仇的堅定信念。哈姆雷特對殺死仇人這一看似簡單而且有足夠的能力完成的舉動卻表現(xiàn)出了常人無法理解的憂郁、疑慮情緒。他本來有絕好的機會動手了結克勞狄斯,但由于這種情緒使得復仇計劃功虧一簣。當他遇到克勞狄斯在為自己的罪孽祈禱時,這是個復仇的絕佳機會,然而他復仇的想法只是一閃而過,接著他就轉入了關于時機的思考。于是,哈姆雷特的復仇變成了一場思想斗爭,一方面是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及父親亡魂的聲聲追討,另一方面是對生命價值的嚴肅思考,使得哈姆雷特在這二者之間苦苦徘徊。哈姆雷特的復仇計劃就演繹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圍,在這個突圍的過程中,哈姆雷特不斷地看到社會的黑暗,力圖融入黑暗的社會中,用敵人同樣的手段對付敵人。但是,道德與正義做著本能的抵抗,在這種針鋒相對的思想沖突中,哈姆雷特進行著艱難的蛻變與抉擇。對于哈姆雷特的猶豫,并不難理解,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負重任又躊躇不前,是因為他本身軟弱的關系,他可以憂郁,延宕,但完全是在事情未清楚之前,真相昭告天下之后,他還是無所作為,只是選擇用語言復仇。哈姆雷特被復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卻遲遲不行動。他陷在自己的思考中無法自拔,想復仇,要復仇,卻一再猶豫,這不得不歸于他的軟弱,無法實施行動,所以受著思想的苦苦煎熬。
二、逞強戰(zhàn)士
哈姆雷特是青年王子,他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他也愛朋友,愛下級。他對一般人民都十分親切,和臣民的談話并不高高在上。在他接受了父親亡魂交給他的復仇任務后,哈姆雷特明白自己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封建勢力很強大的時代,他的敵人又是一個無比奸詐、善于籠絡臣下的國王,就算消滅了克勞狄斯,也是不算報了仇的,人民還是會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只有聯(lián)合人民群眾,奮起反抗,才能戰(zhàn)勝敵人。但是,把人民發(fā)動起來反抗,會犧牲許多無辜的生命。哈姆雷特天生熱愛和諧、幸福、美麗,一般人民也是如此,這次不能和平建設,和平生活,必須進行流血斗爭,在善良的人民看來是不得已的,哈姆雷特在兩方面的急劇轉換里,一時脫口而出,說了一聲“真糟”或“倒霉”,他一下子感覺到天翻地覆了,自己碰上了扭轉乾坤的責任,他也意識到責任重大。他不希望臣民流血犧牲,所以在得知事情的真相后,他覺得自己作為王子,有責任也有義務保護臣民,更有能力把他們拯救出來。他雖然為人民所愛戴,而且從人民所受的那些苦難的體會里感染了一種斗爭力量,卻始終沒有像萊阿替斯一樣要人民跟他一致行動,可以說,他沒有找到達到理想的道路。
三、宿命戰(zhàn)士
哈姆雷特因其一再躊躇和延宕為父報仇而備受爭議。作為人文主義者,他面臨著理想破滅的嚴酷事實不是要“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而是裹足不前,錯失良機,反而被克勞狄斯抓住他誤殺波洛涅斯的機會,把他遣往英格蘭。在對現(xiàn)實的彷徨無計中,哈姆雷特的思想中漸漸產(chǎn)生宿命成分。在種種場合之中,“命運”的作用似乎越來越重要。從哈姆雷特的話中,觀眾與讀者可以感覺到哈姆雷特的變化:從當初雄心勃勃要奮力抗擊人世間的丑惡,到靜等命運的安排。因為他認為無論人類怎樣辛苦圖謀,其結果是早已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這樣的消極態(tài)度一直延續(xù)到最后,以致最后他與以克勞狄斯為首的敵對勢力同歸于盡。
四、結語
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復雜的。他的性格中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首先,哈姆雷特只是一個小說人物,所以他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一個時代的縮影。哈姆雷特作為一個王公子弟,雖然接受了一些新的思想,但封建落后的思想仍如影隨形,哈姆雷特性格中的弱點,其實是這兩種思想的碰撞。其次,作為一朵皇族的花朵,哈姆雷特的確足夠優(yōu)秀,然而他還是上演了一出“青年人的悲劇”,年輕氣盛,封建勢力太過強大,單靠他一個人孤軍奮戰(zhàn),是戰(zhàn)勝不了的。再次,他性格上還存在一個極大的弱點:他潛在的宿命觀在最關鍵的時候暴露出來,他完全把生死托付給了上帝,導致最后悲劇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卞之琳譯.哈姆雷特[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2]卞之琳.莎士比亞悲劇論痕[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3]朱維之.崔寶衡.外國文學史(歐美卷)[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4]張志慶.英國文學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