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av毛片不卡无码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首頁外文學論文

外文學論文范文從美學的視角解讀《小婦人》

發(fā)布時間:2014-09-30 13:44:42更新時間:2014-09-30 13:45:05 1

  1868年,露易莎・梅・奧爾科特(1832―1888)出版了小說《小婦人》,一時轟動文壇,贏得無數(shù)的擁躉。先后被譯成十幾種文字,暢銷各國,同時還先后被改編成戲劇、拍成電影,在世界各國引起很大的反響。

  摘 要:《小婦人》是19世紀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傳世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不論從藝術(shù)上還是從思想上去探索,都有很多優(yōu)秀方面值得我們?nèi)ネ诰。本文將擬從美學的視角對小說的寫作藝術(shù)和文學價值進行細致、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關(guān)鍵詞:外文學論文范文,美學,視角,《小婦人》

  《小婦人》也因此而成為大眾文學中的經(jīng)典作品,成為文學愛好者必讀的經(jīng)典作品。全書貫穿了善良仁愛、追求道德完美的精神,歌頌了家庭的倫理觀念和鄰里間的助人為樂美好品質(zhì),但筆者感觸最深的是小說的美學價值。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對美具有超乎尋常的感悟力,并習慣將這些美融入到作品中。在《小婦人》中,我們會有許多美的體驗,本文將從十九世紀真正女性的美、詩情憂郁美、道德純真美等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 、十九世紀真正女性的美

  美國女評論家芭芭拉・韋爾特(Barbara Welter)曾把十九世紀美國社會所提倡的“真正女性”模式歸納為四種基本品質(zhì):虔誠、貞節(jié)、順從、持家。而虔誠、貞節(jié)、順從、持家對應(yīng)的四個主體是:對國家虔誠,對丈夫貞節(jié),對社會順從,可以持家。當然這幾點要求并不是很進步的,甚至有些像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三從四德”,但符合對十九世紀女性的評判標準。馬奇家的女人們個個是對家庭忠貞眷顧的榜樣,但不都是“真正女性”。僅從順從這一點來說,喬就絕非是一個理想的“真正女性”了,喬的性格中最大的問題是暴躁的脾氣和不諳社會的人際關(guān)系,使得她失去了許多機會。那么誰才是小說中的“真正女性”呢?

  筆者認為是艾美。以上四點她都達到了。從小受到母親的教育使姐妹們都發(fā)自內(nèi)心地熱愛自己的國家,雖然從小艾美對如果可以去羅馬表現(xiàn)出來無限的向往,國外的旅行生活也讓艾美的身上帶上了法國人的氣質(zhì)。但是,在艾美的心中她是一個美國人,始終保持著美國人的驕傲,熱衷于各項美國人的聚會,對自己的國家無比的虔誠;隨著艾美長成了一個風姿綽約的少女,當艾美完全可以隨心所欲地輾轉(zhuǎn)于各種社交場合,懂得用風情和技巧充分展示自己的長處時,她的眼底還是自然地流露出她少女純真與率直的神情,艾美的貞節(jié)從未在她的身上消失過。艾美的成功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她溫順的性格,馬奇嬸嬸和卡洛爾姑姑稱贊她為“小綿羊”,顯示了她良好的教養(yǎng)。沒有人擔心艾美不會成為一個好的持家者,這個姑娘從小流露出的機智聰明和心靈手巧,讓她在以后的生活中大為受益。在切斯特夫人的交易會上,艾美就充分表現(xiàn)了她的才能,她擅長用身邊的小東西來為自己增添光彩。所以和勞里結(jié)婚后,我們完全可以相信艾美會充分發(fā)揮她的能力,并有條理地打理好他們的家。綜上看來,艾美完全具備了十九世紀美國“真正女性”的品質(zhì),再加上她的堅強品質(zhì)和自尊自愛,艾美堪稱十九世紀美國完美女性的典范。而路易莎對“真正女性”艾美的形象來塑造十九世紀真正女性的美。

  二、詩情憂郁美

  英國偉大詩人雪萊曾說過,“最美妙的曲調(diào)總不免帶有一些憂郁”,“我們往往選擇悲愁、恐懼、痛苦、失望,來表達我們之接近于至善”[1],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悲劇是把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所以,當一部小說、一出戲劇或一首詩歌有悲情成分出現(xiàn)時,我們總能更好地領(lǐng)略到其整個作品的價值及美感。

  《小婦人》并不是一部悲劇,但作者把一組組悲愁交織的故事穿插其中,構(gòu)成了一股憂郁的詩情:父親病重,姐妹們又悲又愁;貝思患病,命懸一線,大家既恐懼又痛苦;勞里出走,喬心里千絲萬縷;貝思獨自承受生命正在慢慢消逝的事實,喬發(fā)覺后和妹妹相擁而泣,姐妹倆被巨大的痛苦浪潮所吞沒;勞里和艾美訂婚,喬在為他們高興之余仍禁不住失落沮喪,感慨落淚……個體的孤獨感、價值的空沒感以及對于生命消逝而無法挽回的無奈感,種種悲情因素不自覺地喚起了讀者內(nèi)心的憐憫之情,亞里士多德曾在《詩學》中說過,“悲劇是……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凈化”,“恐懼”在讀者的心里還不曾有明顯的表現(xiàn),但憐憫確實產(chǎn)生了。[2]《小婦人》已經(jīng)在情感上得到了讀者對有悲劇色彩的主人公的認同,也使讀者們體驗到了主人公的不幸,正是由于這部小說的憂郁的悲情成分,才使讀者通過主人公表面上的苦痛領(lǐng)略到一股最高意義上的快樂,從而進入到自由的美的境界。

  三、道德純真美

  《小婦人》把愛心看做一個特殊的目標,使全書蒙上了一層道德色彩。如:喬因同情勞里孤獨寂寞而主動接觸他,母親帶她們把食物送給窮人,勞倫斯老人樂善好施,貝思先人后己,勞里和艾美結(jié)婚后把錢財慷慨地施與有需要的人,以及喬把馬奇嬸嬸留給她的梅園辦成一所非盈利性質(zhì)的學校,和丈夫巴爾教授一起全身心投入教育,并免費收養(yǎng)無家可歸的窮孩子等等。而所謂道德,亦即是整個純真人性,是人類心靈深處至真至善的東西。長久以來,人性的善惡一直是哲學界和倫理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錢鐘書在《管錐編》中曾對人性做過深入獨到的研究:人類從樹上下來就存在廝殺。自由階級社會,有壓迫和剝削,有利害沖突,有人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人性表現(xiàn)為惡時居多。這正符合達爾文的理論: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而德國偉大的文學家歌德則持性善論,他認為,“它(道德)不是人類思維的產(chǎn)品,而是天生的內(nèi)在的美好性格。它多多少少是一般人類生來就有的,但是少數(shù)具有卓越才能的心靈里得到高度顯現(xiàn)。這些人用偉大事業(yè)和偉大學說顯現(xiàn)出他們的神圣性,然后通過所顯現(xiàn)的美好世界,博得人們的愛好,有力地推動人們進步”[3]。這正是《小婦人》的美學深意所在。真善生美,美生藝術(shù),《小婦人》由此成為美國文學的經(jīng)典著作,傳承了人類的精神文明,在道德及思想上影響了幾代人。

  美學之父鮑姆嘉通認為美是感性認識到的完善。席勒認為:“視藝術(shù)高于實際興趣,乃是文明的標志。”[4]他把人的發(fā)展分為“物質(zhì)狀態(tài)”“審美狀態(tài)”“道德狀態(tài)”三個階段,如果要把物質(zhì)狀態(tài)下感性的人變成道德狀態(tài)下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徑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一部好的小說,不僅要有較強的故事性,而且還要有對美的體驗!缎D人》中對十九世紀真正女性的美、詩情憂郁美、道德純真美等方面生動而又細膩的敘述,不僅表現(xiàn)出作者高超的藝術(shù)水平,更反映出作者對美的深刻體驗。有人說,讀《小婦人》是一件愜意的事情,可以在喧嘩中找到寧靜,可以在孤獨時擺脫寂寞,可以在彷徨里抓住目標,可以在疑惑處覓得答案。誰能一生不孤獨?有誰又能永遠堅強?《小婦人》教給我們的正是這種在平靜如水中耐得住寂寞、在利義交錯時扛得住誘惑的意志力。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但是正如路易莎的第一位傳記作家埃德拉・切尼所說的那樣:“二十幾年過去了,又一代人已經(jīng)成長起來……母親們讀著這些姐妹們的童年,延續(xù)著自己當年的快樂。”不管婦女的境遇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都會從中找到親切,找到溫馨。[5]

  注釋:

  [1]蓋瑞特:《瑪麗・雪萊》,外教社引進出版,2009年版,第108頁。

  [2]亞里士多德:《詩學》,商務(wù)印書館,1996年版,第32頁。

  [3]劉春英:《露易莎・梅・奧爾科特和<小婦人>》,暨南學報,2001年,第23卷第1期。

  [4]張世英:《哲學導(dǎo)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頁。

  [5]張沖:《新編美國文學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頁。

  參考文獻

  [1]張沖.新編美國文學史[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劉春英.露易莎・梅・奧爾科特和《小婦人》[J].暨南學報,2001,(1).

  [3]王國維.新訂《人間詞話》(佛雛校輯)[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4]楊辛,甘霖.美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waiwenxuelw/44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