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試從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石化現(xiàn)象著手,解決二語習得過程中的語言石化現(xiàn)象。學習習慣是在學習活動中通過練習和不斷重復固定下來的學習方面的行為方式,也是一種定型化、自動化了的行為方式。習慣養(yǎng)成后,就會使人不必耗費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學習任務,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緒體驗。我們認為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就是要通過有效的培養(yǎng)和訓練,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克服不良的習慣,這是養(yǎng)成教育的基本內涵和主要任務。
關鍵詞:習慣相關理論;實證調查;解決的途徑
美國語言學家Selinker于1972年在其**語理論中提出了“語言石化”這一術語。按照Selinker的定義“石化就是母語的詞條、規(guī)則和次系統(tǒng)傾向保留在與目的語相關的**語中,不管學習者的年齡有多大,也不管學習者接受的解釋和指導有多少,這種傾向都不會改變!盨elinker認為,石化現(xiàn)象是任何一個二語習得者必須面臨的普遍現(xiàn)象,他認為有95%的二語習得者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石化現(xiàn)象,無論他的母語是什么,年齡如何,也無論他采取什么方式習得目標語。根據調查顯示,在中、小學階段,學習者的外語知識不斷積累,外語能力持續(xù)、穩(wěn)步提高,進入大學以后,由于種種原因,外語能力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盡管這種狀態(tài)是暫時的,但妨礙了外語學習的正常發(fā)展。對此現(xiàn)象不同的理論對其形成起因和過程從內、外因等各個方面都做過探討和論述,但都有解釋不了的問題。這說明外語學習是個復雜的過程。因此,探討石化的起因以及如何避免石化現(xiàn)象的產生成為二語習得應重點解決的問題。
對于語言石化現(xiàn)象的研究已經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重視,但他們的論述只局限于對語言環(huán)境、教學方法、教材設置的外部因素及學習者生理、心理以及認知方式和認知情感的內部因素的研究,本文試從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石化現(xiàn)象著手,解決二語習得過程中的語言石化現(xiàn)象。
一、 相關學習習慣的理論
盡管語言石化現(xiàn)象的形成有多種因素,但是學生從小學甚至從認知開始的學習習慣對語言石化現(xiàn)象的產生具有了決定性的影響?茖W研究表明,養(yǎng)成行為習慣的敏感期比智力發(fā)展的敏感期還要早。孩子智力迅速發(fā)展是在幼兒期,而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從嬰兒期就開始了。孩子出生后,就逐漸形成了飲食、起居的各種習慣,它會在孩子頭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暗含著品德行為的萌芽,并對孩子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認知理論的代表人物皮亞杰認為:“人有天生的學習愿望,因為他們要使自己碰到和體驗的東西有意義,他們需要達到認知的平衡化,這種愿望推動人去學習。從這一意義上說,學習本身提供了獎勵。”因此,學生一旦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某一知識,達到了學習的成功,個體的求知欲、求成欲獲得了滿足,就產生滿意、愉快、歡樂等情緒,就會體會到自身的價值,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活動是滿足自身的需要、獲得滿意情緒、爭得他人尊重的有效途徑,這樣他參加學習活動的力量和傾向就增強了,即對學習活動起到了內部強化作用。斯金納認為,人類學習過程就是塑造行為的過程,而行為的成功塑造,即教學與訓練的成功依賴于嚴密設計的塑造技術。根據刺激---反應理論,“學習被認為是無目的的習慣的形成。習慣是通過條件反射形成的,它或者屬于對特定刺激所期望的反應,或者增加所期望的反應的可能性!彼麄冋J為,有的學生之所以難以達到學習的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對學習情境的控制不當,如果對學習情境有良好的控制,再復雜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也會是輕而易舉的。赫本在1943年曾經指出:“習慣是強化次數、強化量以及強化延遲的函數,”而斯金納在他關于按壓杠桿的實驗中,證明了強化作用是操作行為中所必需的,是塑造行為和保持行為強度所不可缺少的。
二、 實證調查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主要采用了兩種研究方法,一種為根據劉潤清教授的定性研究方法的開放式訪談(openinterview),另一種為問卷(questionnaire)調查。問卷調查是在Gardner和Lambert設計的態(tài)度、動機量化表的基礎上設計完成。為保證問卷的準確性,采用不記名形式。
1、 開放式訪談
通過對上百位家長(他們的孩子已經上了初中、高中或大學)的走訪調查發(fā)現(xiàn),有84%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習慣與孩子的成績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叭绻谏嫌變簣@、上學前班、上小學的時候就及時糾正孩子的學習習慣,在以后的學習中就不需要管了!睂χ小⑿W老師進行的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一致認為學生的學習習慣確實對學習成績及今后的繼續(xù)學習有重要的影響。有一位重點中學的老師,他同時擔任高一班指標生和擇校生的授課任務,在成績上指標生的入學成績略高,而擇校生的成績相對低一些。他說:“同樣是一個老師上課,但兩個班的上課效果有天壤之別,上課的聽課習慣、聽課反應、聽課的效果沒有想到有這樣的差別!蔽覀儠簠s把指標生稱為A班,擇校生為B班。具他介紹,A班的上課井然有序,而B班課上學生的表現(xiàn)令他十分頭痛,上課隨便說話、玩手機、東張西望、不按時完成作業(yè)。同時他強調,學生的學習習慣決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可以說從認知時就開始了。
2、 問卷調查
從大學生的問卷調查中也證實了以上的結論。建工學院從2003年新生開始進行了入學水平測試,根據成績進行了A、B、C班分班授課。在授課過程中對我授課的A班和B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A班學生42人,B班為81人,全部為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調查問卷在課堂上進行,并統(tǒng)一收回。A班學生實際收回問卷40份,2人病假。B班收回75份,3人病假,一人事假,2人曠課。問卷的數據輸入計算機的統(tǒng)計軟件(SPSS)對數據進行了分析。
3.實證分析結論
調查統(tǒng)計的結果表明,學生的學習水平是和學習習慣密切相關的,學生的學習習慣越是科學,越是合乎實際,其學習成績一般也越好。由統(tǒng)計得出的這個結論是必然的,這種必然性可以從理論上得到合理的解釋。
首先,學習的目的性、計劃性、自覺性、積極性和系統(tǒng)性等方面的習慣,直接地決定著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學習的性質。譬如說,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情緒體驗、大腦的狀態(tài)、潛能的發(fā)揮;明確的學習目的有助于學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評價自己的學習,并對自己的學習做出調整,而學習的系統(tǒng)性則決定著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水平。其次,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心理習慣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率。習慣的差別,本身就包含著方法的差別,而效率和方法是密切相關的。其三,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的。學習的習慣作為學習的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和行為傾向,必然影響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而能力一旦形成,就成為影響學習的直接而穩(wěn)定的因素。從心理機制上看,習慣是一種內在的需要。學生習慣的形成與智力的發(fā)展是他們心理發(fā)展的“質變”。
王極盛,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3-8-18)“我連續(xù)3年訪談高考狀元,1999年訪談了61名,2000年訪談了74名,2001年訪談了65名,到現(xiàn)在為止共200名,我還訪談了他們的父母。通過訪談,我也獲得許多啟發(fā)。我發(fā)現(xiàn),其實這些狀元們都沒有什么特殊的秘訣,就是愛學習,可以說每個狀元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習慣已經成為他們素質的一部分,如果不讓他們學,他們都會覺得難受。因此,我在總結高考狀元的父母培養(yǎng)孩子的六個秘訣時,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強化到一定程度就變成了人格。”
三、 解決的途徑
每一個人都有習慣,習慣是人的重要的心理素質。積極的、良好的習慣是人的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良的行為習慣則構成了人的不良的心理素質。所以,習慣存在于每個人身上,任何社會的任何人都有習慣。它作為心理素質的一部分,貫徹于人的一生。因此,習慣問題非常重要,它實際上是人的行為傾向的一種需要。習慣是培養(yǎng)出來的,而不是生來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它可以養(yǎng)成,也可以改變。當然,培養(yǎng)起來容易,改變起來困難。學習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自覺的、主動的、持久的、自動化了的學習行為方式,是一種動力定型。
國內外教學研究統(tǒng)計資料表明,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非智力因素相關。而在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習慣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學術上有所建樹者,無一不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進化論的創(chuàng)始人達爾文說:“我的生活過得像鐘表的機器那樣有規(guī)則,當我的生命告終時,我就會停在一處不動了!边_爾文所說的“規(guī)則”,便是指良好的習慣,當然也包括學習習慣。
四、課題假設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學會學習”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促使學生養(yǎng)成學習習慣,就意味著學會了學習,就會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并且是一種可促使學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素質。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單方面講,就是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睂W習習慣是在學習活動中通過練習和不斷重復固定下來的學習方面的行為方式,也是一種定型化、自動化了的行為方式。習慣養(yǎng)成后,就會使人不必耗費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學習任務,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緒體驗。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使學生順利地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我們認為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就是要通過有效的培養(yǎng)和訓練,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克服不良的習慣,這是養(yǎng)成教育的基本內涵和主要任務。因此,我們設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采取合理的措施、方法和手段來抑制、矯正、消除學生壞的習慣,訓練、強化、鞏固好的習慣。將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衛(wèi)生習慣,也將會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學習水平,同時還會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從而必將會提高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學習心理學的理論與原理[J].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版第5頁
[2](美)莫里斯L比格著,學習的基本理論與教學實踐[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112頁
[3]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OnEnglishLanguageTeaching)[M].1999年6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淺談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