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應該具有深厚的經濟理論功底和相當的政策水平,善于把經濟現象、事物與經濟新聞融合起來,篩選、提煉精當的主題,揭示事物的本質。增強經濟報道的深度性。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yōu)秀經濟發(fā)展論文。
從專業(yè)化角度,將經濟報道寫深。隨著受眾文化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提高,人們在關注經濟報道時已不再滿足于簡單的信息報道,而是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事情的起因、發(fā)展過程及結果。只有增強經濟報道的新聞性,挖掘出經濟問題和現象的特點、背景、規(guī)律、影響及其與其他經濟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才能增加經濟報道的深度,才能使經濟報道吸引受眾。在經濟宣傳中,不局限于經濟工作的進度和數字,而是注重宣傳典型和剖析典型,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典型的宣傳,深化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提高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在解決新聞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計進行深度挖掘,加強報道的權威性?刹捎1+3組合報道的模式。
增強經濟報道的社會性。從民生的角度,體現經濟報道人文關懷?梢哉f,在一定意義上,經濟報道的出路在于從社會角度拓展視野,包括:經濟發(fā)展中的社會苗頭,經濟建設中的社會現象,經濟工作中的社會熱點,經濟生活中的社會心理,經濟演變中的社會內涵等諸多方面。經濟報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即使是重大經濟題材也不例外,關鍵是你如何去尋找切入點。當今的經濟報道只有走大眾、綜合、實用的道路,才會真正地服務于民。應該按照三個貼近的要求,把經濟宣傳的視角從單純的經濟工作宣傳引向廣闊的社會大背景,把經濟問題社會化、社會問題經濟化,從社會的角度全面剖析,從百姓視角、人文視角入手,寫出經濟報道的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增強經濟報道的貼近性。需要記者將目光下移,走進百姓的生活,去了解他們的生存狀況、真實想法、愿望和要求,努力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用體驗的方式去感受百姓的酸甜苦辣,使經濟新聞富有人情味,體現出媒體濃濃的人文關懷?梢杂每陀^的、聯系的眼光,審視經濟生活中的一些細微變化,以新的視角、新的思想觀察經濟現象,分析經濟形勢,為讀者提供更多的服務?梢陨钊氩稍L報道百姓衣食住行、勞動就業(yè)、看病就醫(yī)、子女上學等普遍關心的問題。增強經濟報道的廣度性。在經濟全球化、世界日益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全球的經濟活動也為區(qū)域性報刊讀者所關注。
為強化這種關注,我們應該站在安徽的地方經濟、站在安徽企業(yè)、站在安徽消費者的角度去關注,簡言之,即:要么與安徽有關,要么是安徽關注。比如,站在歐元一路猛漲和歐洲漸近開放,我們可從安徽發(fā)展旅游經濟、安徽旅游者的角度,做個歐元猛漲與安徽旅游的報道,這樣做很容易吸引讀者的眼球。增強經濟報道的可讀性。從受眾的角度,使經濟報道更加通俗化。經濟新聞的所謂高深、看不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不少經濟新聞通篇是“行話”和枯燥的數字,于是就把很多讀者排斥掉了。如何將這些“行話”翻譯成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語言,需要財經記者們對各種經濟政策、經濟現象了如指掌,也就是說只有讓自己成為“行內人”才能寫出通俗的經濟報道。如果在編采過程中對專業(yè)詞匯進行“平民化”處理,用通俗平實的語言講出深刻的道理,甚至于用點“方言”,那和讀者之間的距離就會拉近很多。加強經濟報道的生活氣息和現場真實感體現真正意義上的指導性。從現場寫起,抓住一些寓意深刻的動態(tài)場景、感人場面或精彩的對話,能使新聞所表達的主題思想遠遠超過枯燥的敘述,也易于拔動讀者的心弦。
增強經濟報道的趣味性。選取典型的人和事,挖掘能拔動讀者心弦的情節(jié),注重表現那些讓人動情的場面和事例,用濃墨重彩的文筆,對經濟生活素材進行綜合、加工,能增強經濟報道的趣味性,也能寫出新鮮感!度嗣袢請蟆房堑摹独夏改钇“保險經”》一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新聞以典型的人——母親、典型的事——保險,運用鮮明的對比手法進行報道,使新聞事實彰顯出最尖銳、最突出、最鮮明的問題:念帶有迷信色彩的“平安經”,不如念講究信用的“保險經”。新聞所體現出來的趣味性、新鮮感表現在鮮明的數字和個性對話之中。如沒入保險前,盡管母親念菩薩保佑,因洪災造成經濟損失達1萬多元;入保險后,縣保險公司送來了理賠款8000多元,母親激動地說:“看來還是保險管用,比菩薩靈險!”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字描寫,比起那些滿紙枯燥無味的敘說,不知要好多少倍!增強經濟報道手法的多樣性。努力通過運用消息、圖片、導讀、圖表、相關背景等“十八般武器”,既搶報新聞,又把新聞的深度、廣度、厚度一網打盡,以求最佳報道效果。可巧用數字。如報道年度宏觀經濟運行情況時,針對數據多、讀者難懂的問題,如果對數據進行解讀,形成“解讀經濟的關鍵數據”的系列報道,就容易將宏觀經濟運行情況說清楚、講明白?勺ズ媒嵌。
如今年是黨的十八大召開年,如果從流行語的時代變遷反映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遷,就可以形象地謳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新成就?赏瞥鰧?。圍繞省九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美好安徽的戰(zhàn)略目標,今年以來《江淮》雜志推出“轉型發(fā)展”、“開放發(fā)展”、“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諧發(fā)展”、“綠色發(fā)展”、“雙輪驅動發(fā)展”、“三化同步發(fā)展”、“建設美好安徽”等系列重大主題宣傳策劃,多角度、多層次、寬領域地宣傳安徽堅持科學發(fā)展方面的生動實踐、明顯成效和寶貴經驗。這樣的專題報道,注重調動提煉新聞、名詞解釋、新聞鏈接、背景資料、細節(jié)描寫、巧用角度等一切新聞寫作手段,化嚴肅為平易,化冗長為簡潔,化呆滯為鮮活,化平庸為深入,既引導讀者迅速進入新聞的核心,又擴大刊物的影響力。
閱讀期刊:技術經濟
《技術經濟》(月刊)創(chuàng)刊于1982年,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技術經濟研究會主辦、清華大學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協辦的全國一級學會的學術期刊。 本刊主要刊登技術經濟及管理學科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學術論文,歡迎廣大作者提供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研究、應用研究、方法研究及高水平的文獻綜述、學科發(fā)展述評、學科前沿評介等稿件。本刊還將開辟研究生培養(yǎng)論壇,為博士、碩士研究生和導師們提供一個教學與學術討論的園地。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shichangyingxiaolw/65225.html
上一篇:國內經濟如何發(fā)展
下一篇:Z照明公司市場如何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