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當代最著名的猶太裔小說家之一,貝婁的作品為世人所廣泛關(guān)注。貝婁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人物形象,如赫索格、塞姆勒、洪堡、科爾德等。他們渴望高尚的精神生活,但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帶給他們難以承受之重,“受虐”便成為了他們內(nèi)心生活的生動寫照。
關(guān)鍵詞:廣西社會科學,貝婁,赫索格,塞姆勒,洪堡,科爾德,受虐
引言
縱觀貝婁所有小說的人物形象,我們可以大致歸納出幾個具有類似特征的人物系列。最先出現(xiàn)的是處于社會底層的猶太小人物系列,如約瑟夫、利文薩爾、奧吉・瑪吉、維爾京等,這些人物大都出現(xiàn)在貝婁的早期作品中,體現(xiàn)了貝婁試圖尋找自己的聲音,逐步形成自身獨特寫作風格和手法的模仿痕跡。作為貝婁后期“受虐者”形象創(chuàng)作的前期準備,這些人物的塑造過程使得貝婁的思想日趨成熟,對生活的思考也越漸深入。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早期的人物形象身上已體現(xiàn)了較多的相對不成熟的“受虐者”特征。
女性人物形象是貝婁作品中受到較多詬病的人物系列,如《赫索格》中的瑪?shù)铝、《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馬蒂爾達、《洪堡的禮物》中的丹尼斯等,這些女性人物的創(chuàng)作原型大都是貝婁自己的妻子,其負面形象也承載了作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切身感受到的壓力來源。很多批評家,尤其是女性,認為貝婁在其作品中所描述的女性往往帶有貶低、歧視的傾向。貝婁筆下的女人們,妻子總是喜歡掌控男人,■嗦嗦,沒事找事,情人則是熱情性感而又善解人意。這種對女人的兩級化描述模式體現(xiàn)了貝婁的男性主義思維,女性的話語權(quán)被剝奪,她們的心聲被忽略,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貝婁在女性人物的塑造上是失敗的,或者說至少是不太成功的。
最后一類便是本文中所要探討的“受虐者”人物系列。在貝婁的中后期作品中,以中年猶太知識分子為代表的人物形象赫索格、塞姆勒、洪堡、科爾德等展現(xiàn)給我們一個似乎為時代所拋棄、心靈“受虐”的藝術(shù)世界。作為知識分子,一方面他們是人類文化的主要承載者,內(nèi)心高傲;另一方面卻又在強大的外界壓力下顯示出敏感而脆弱的本性,難以找到內(nèi)心的平和。在本文中,筆者試圖通過對貝婁筆下的這類男性知識分子的心理剖析,揭示貝婁所處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苦難問題,對這一特殊群體的美學特征做一定的探討。
一、赫索格
《赫索格》是貝婁在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期的代表性作品。在此小說之前,貝婁的人物形象塑造屬于醞釀階段,可以視為以后作品的鋪墊。這個時期由于貝婁本人還沒完全熟悉高校生活,因此他所塑造的男主角們盡管都帶有鮮明的知識分子痕跡,但整體而言,他對這個群體的認知還在探索之中!逗账鞲瘛返膯柺罉酥局悐涞“受虐者”人物形象創(chuàng)作正式進入成熟階段。
赫索格作為一名大學歷史學教授,自視甚高,以為人類探求美好前途為己任,也確實在學術(shù)上出了一些成果,但事實證明,他所發(fā)表的著作中所表達的不過是一些不切實際的虛幻構(gòu)想而已,真正可以用來改造社會思想觀念的真知灼言,他是半個字也寫不出來。精神失落的痛苦在某種程度上使他忽略了妻子瑪?shù)铝盏拇嬖,兩人在鄉(xiāng)下買的房子不僅讓他花光了積蓄,也讓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整日忙于裝修。喜歡社交和奢侈生活的妻子瑪?shù)铝诊@然受不了被丈夫冷落的孤寂生活,兩人之間因此很快出現(xiàn)了裂痕,整日吵架不休。覬覦瑪?shù)铝彰烂驳暮糜迅袼关惼嬖谶@個時候乘虛而入,成功贏得瑪?shù)铝辗夹牟⑴c其通奸?蓱z的赫索格不僅被趕出家門,被迫離婚的同時也失去了鐘愛的女兒。
生活的種種不如意使得他的精神趨于崩潰,進而變成了一個行為古怪的人,整天沉溺于幻想,給各式各樣的人寫著一封封并不發(fā)出的信。赫索格與瑪?shù)铝针x婚后,又碰到了性感迷人的女花店店主雷蒙娜,對其著迷不已。雷蒙娜渴望和他結(jié)婚,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家庭,而經(jīng)歷了兩次失敗婚姻、精神仍處于混亂狀態(tài)中的赫索格卻退縮了。他既渴望擁有安定的家庭生活的同時又對雷蒙娜心存恐懼,和她保持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他回到芝加哥去看望思念的女兒,想到瑪?shù)铝盏谋撑褧r心頭怒火無法遏制,于是他拿著父親遺留下來的手槍,偷偷潛入前妻的住所,意圖槍殺前妻的情人格斯貝奇以滿足自己報復的欲望。在悲劇發(fā)生前的一刻,秉性善良的他被格斯貝奇給女兒洗澡的溫馨畫面深深打動,從而放棄了殺人的念頭。第二天他帶女兒去動物園玩的路上不幸出了車禍,還因攜帶無證照的實彈手槍而被警方拘捕,最后瑪?shù)铝諄砭纸幼吡伺畠海账鞲裨诟绺缇S利支付保釋金后也被釋放。所有這一切讓赫索格對自己的問題陷入深深的思考,他獨自一個人回到鄉(xiāng)下的家,試圖在寧靜的大自然中恢復心靈的平和,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在故事的最后,赫索格邀請雷蒙娜到自己家里吃飯,他動手打掃房間并做了一頓美餐,迎接雷蒙娜的到來。《赫索格》這部作品通過對男主角赫索格的心靈“受虐”歷程的描繪,表現(xiàn)了中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在當代社會人道主義危機中的迷茫與困惑。
二、塞姆勒
1970年,貝婁為我們帶來了《塞姆勒先生的行星》。這一作品進一步深化了貝婁前一作品《赫索格》中人道主義危機與精神墮落的當代社會主題,我們又看到了一個心靈受到重創(chuàng)的“受虐者”――塞姆勒。塞姆勒
先生是一名受過良好教育的波蘭猶太移民,青年時就對人道精神和理性主義秉承誠摯的信念。作為游擊隊員,他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歷經(jīng)法西斯戰(zhàn)爭的殘忍與屠殺并得以幸存。后來塞姆勒來到美國,有機會親眼目睹這個充滿希望的大陸,卻悲哀地發(fā)現(xiàn),美國社會已完全墮落,精神空虛,道德混亂,物質(zhì)主義大行其道。塞姆勒的老朋友格努納的兒子在父親病危之際不忘偷竊家里的金錢,結(jié)果導致家中水管漏水,住宅汪洋一片;其女兒貪圖享受,為尋求刺激不惜以身體做性交換;黑人小偷在公汽上扒竊肆無忌憚,警察卻視而不見;塞姆勒被扒手盯上,最后還遭受被迫看人生殖器的屈辱。種種見聞與經(jīng)歷讓塞姆勒對這篇曾夢想過的樂土充滿了失望,他的傳統(tǒng)人道主義思想在戰(zhàn)爭中被摧毀,而今又親眼目睹西方文明的腐朽,這一切都讓感到難以忍受,心中充滿了憤與悲憫。 和赫索格一樣,塞姆勒也是一個典型的精神“受虐者”,他受過良好的教育,胸懷天下,悲天憫人,卻遭逢社會道德崩塌,人心不古。作為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對現(xiàn)代文明持樂觀的態(tài)度,堅信人的價值并試圖為人類的未來找到解決方案,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與自己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馳,心中的伊甸園不過是夢中花
水中月而已,社會與個人生活的雙重打擊讓他喘不過氣來,內(nèi)心備受煎熬。塞姆勒通過自身的感受引發(fā)深層思考,讓人產(chǎn)生真實的感覺。
三、洪堡
《洪堡的禮物》是貝婁緊接《塞姆勒先生的行星》之后創(chuàng)作的一部作品,小說主要以貝婁的師友為原型,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揭示了兩代作家在物質(zhì)世界的壓迫下所面臨的精神危機。洪堡出生于匈牙利猶太移民家庭,具有詩人般的浪漫情懷,他總是從美好的角度去看待周遭的事物,在他的眼中,神圣與美好無處不在,他認為實用主義的美國社會需要用柏拉圖的美學思維來拯救。洪堡因《滑稽歌謠》而一舉成名,但他的成功卻沒能維持多久。他遭到一些無恥文人的圍攻,無奈之下只能和新婚的妻子躲到鄉(xiāng)下,遠離是非之地。但洪堡在內(nèi)心中卻始終不甘寂寞,在嘗試用藝術(shù)改造生活失敗之后,他又企圖通過政治的方式,寄望開明人士史蒂文森贏得總統(tǒng)大選,期待成立魏瑪政府。而最終艾森豪威爾成功當選美國總統(tǒng),對于洪堡而言,這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他申請一所大學的教授,以圖日后東山再起,結(jié)果卻因缺乏資金而以失敗告終。一次次的失敗終將執(zhí)著的洪堡擊倒,他的精神陷于崩潰,進而影響到他的家庭關(guān)系。心態(tài)的失常使得他無端懷疑妻子不忠,虐待妻子,進而最終導致妻子的離開。結(jié)局的悲劇是可以預期的:洪堡因絕望而自暴自棄,最終精神失常,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洪堡的遭遇是對虛偽的實用主義美國社會的控訴,它揭露了這樣一個可悲的事實:表面上美國社會提倡尊重這些從事藝術(shù)工作的知識分子,而實質(zhì)上,他們不過是這個社會的微小點綴而已,他們要么在商業(yè)炒作的喧囂中墮落,失去精神的追求,變成一個失去靈魂的無用軀殼,要么只能在這個社會掙扎求存,被社會遺忘直至黯然歸去。洪堡是貝婁小說中“受虐者”刻畫最生動的人物之一,貝婁通過這一人物的描繪,深刻地揭示了物質(zhì)至上的美國社會風尚下美國知識分子的悲慘境遇。
四、科爾德
《院長的十二月》是貝婁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于1980年出版的一部作品。這部小說自問世起就受到廣泛的質(zhì)疑,許多批評家認為這是貝婁的一部失敗之作。這部小說的一個典型特征是小說的敘事方式由富有喜劇色彩向頗具悲劇色彩的轉(zhuǎn)變,貝婁也因此被很多觀察者稱之為“不再是原來的貝婁了”。盡管如此,有一點仍然可以確定的是,貝婁的“受虐者”人物構(gòu)造還是一如既往。
小說的主人公院長科爾德是芝加哥一所大學的教授,因岳母病危,他與妻子米娜共同前往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小說不斷在科爾德的布加勒斯特見聞與芝加哥的城市回憶之間切換,因此,這部小說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貝婁的一部雙城記。在科爾德眼中,芝加哥顯然一無是處:種族歧視、暴力犯罪、權(quán)錢交易、吸毒性亂等無處不在,完全就是一個墮落的欲望之都。小說中科爾德描述的兩樁犯罪案件令人印象深刻。一件是黑人米歇爾攜槍脅迫年輕母親薩特爾斯進行性犯罪,并將其鎖在汽車行李箱中,許多路人聽到了薩特爾斯的呼救聲卻不予理會,薩特爾斯成功逃出汽車后備箱并向人們求救,但無人敢去救她,最終導致薩特爾斯被殘忍殺害。另外一件案件涉及到了科爾德本人,他的一名學生被一名黑人男性和一名黑人妓女從公寓三樓的窗口推下,科爾德決定幫助他的學生,將罪犯繩之以法,而可悲的是,他的外甥因與罪犯關(guān)系密切,得到消息后組織一些激進學生發(fā)起抗議活動,并指責他的叔父科爾德歧視黑人,是種族主義者。之后科爾德的表兄也來為犯罪嫌疑人辯護。事情發(fā)展到最后,法院最終宣判犯罪嫌疑人殺人罪名成立,科爾德在此過程中也飽受煎熬。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布加勒斯特與資本主義的芝加哥在很多地方迥然不同,相同的是,這里也充滿了黑暗。經(jīng)濟停頓、物質(zhì)匱乏、權(quán)黨當政、腐敗橫行,普通人被權(quán)貴玩弄于股掌之上,甚至受到人身迫害。妻子盡管擁有羅馬尼亞國籍,卻拿不到官方簽證,多方折騰才得以入境看望病危的母親,還被官僚階層阻撓探視。
在《院長的十二月》中,人道危機是小說的主題,死亡是反映在小說中的兩種制度的內(nèi)涵。貝婁引導人們思考,在這個遠不美好的當代社會,個人該如何在強權(quán)下謀求存在的價值。貝婁熱愛芝加哥――這座他出生并成長的城市,但他又不得不承認,芝加哥已經(jīng)墮落?茽柕略洪L要伸張正義,卻遭受無端污蔑與指責,他唯有忍受內(nèi)心的痛楚,秉承人道主義信念繼續(xù)前行。與前文提到的貝婁先前幾部小說中的主人公赫索格、塞勒姆和洪堡相比,科爾德在個人生活上的不幸要少得多,但精神上的“受虐”這一點卻是一脈相承。
結(jié)語
從以上的小說人物來看,貝婁所描述的“受虐者”們多為對當代社會的文化與道德體系備感迷惑和失望的猶太知識分子,他們繼承了猶太文化精髓的同時也深受歐洲人文主義的價值觀影響,相信人的價值更多在于精神層面,維護人的尊嚴高于滿足物質(zhì)生活的需要。然而在實用主義盛行的美國,他們的這些“高尚情操”與“崇高理想”卻與現(xiàn)實生活背道而馳,被人認為“腦子有病”是常事,甚至被人懷疑為一種用以謀生的“欺騙手段”。他們的精神支柱在這個“冷漠、荒誕的世界”里無法保持平衡,只能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里不斷漫游,試圖找到一塊安身之所?梢哉f他們的追尋總是徒勞無功的,“受虐”就成為了他們內(nèi)心生活的真實
寫照。但貝婁的這些“受虐者”們到最后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堅信只要堅守人性價值,人們終將獲得自由。貝婁也意圖借此呼吁人們正確認識人性價值,肩負起做人的責任,并付之于實際行動,向人類的美好未來闊步前行。
參考文獻:
[1] 何藝杰.索爾・貝婁作品的猶太性、異化主題及敘述手法[D].四川師范大學,2010.
[2] 蔣書麗.尋求、逃離與同化――索爾・貝婁的知識分子主題三部曲[J].東北大學學報,2009(2).
[3] 邵秀榮.論《洪堡的禮物》中的隱喻與象征[D].重慶大學,2009.
[4] 王靜.論索爾・貝婁《赫索格》主人公身上的薩特存在主義傾向[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2009(1).
[5] 姚艷梅.痛苦的探索,靈魂的超越――解讀索爾・貝婁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J].電影文學,2011(5).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shehuixuelw/4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