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說過多少“流暢的廢話”。一位學生曾在日記里寫道:“班主任在教育我們時滔滔不絕,可是我們多想有插話的機會,我們最需要的是溝通和探討,您一人壟斷話語權不是我們需要的。”當教師在對學生苦口婆心、語重心長地說教時,只是把學生當成一種角色,忽視了學生也有“自我價值”,只是把他作為普遍性,看成一個“學生類群”,而不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因為我們腦海里很少有“學生獨特性”這一個概念。教師們可以想一想,在與學生談話時,我們出現過多少次這樣的談話,當我們在“傾聽自己的聲音”時,有時沒想到自認為洋洋灑灑的“諄諄教導”居然是“廢話連篇”,沒有一句說到學生心坎里。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反思這樣的慣性說教的教育方式。
摘要:多年來,班主任習慣性的說教在學生心目中越來越受到冷落,甚至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如果一味地從學生身上或者從社會影響角度去找原因,這顯然是不客觀的。本文就如何適當轉換角色,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探討和分析,以期達到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的目的。
關鍵詞:班主任,角色,反思,轉換
轉換成什么樣的角色能更有效地開展工作呢?我認為可以嘗試變“我說”為“他說”,由“說教者”的角色向“傾聽者”的角色轉變。心理學上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心理學就是出租您的耳朵”。在班會課的自由交流活動中,學生編了一個順口溜:“現在的老師武藝高,個個都會扔‘飛鏢’,教學更是有法寶,不是作業(yè)就是考,班里紀律真是妙,不能說話不能笑,學生膽敢大聲鬧,馬上要他父母到。”這個順口溜透露出學生對學校規(guī)章制度和老師的不滿。我認真聽完,并且當場就這個話題組織同學進行討論,同學異常興奮,個個踴躍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把學習上的苦惱和老師的缺點說得痛快淋漓。在那堂課上,我認真傾聽了學生的“言論”,我的這一舉動,主要是從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評,為學生做好示范。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我發(fā)揚教育民主,盡量多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用寬容之心、贊賞之情對待學生,盡量多傾聽,打開學生的“話匣子”,使課堂成為師生之間精神交往和心靈融會的場所。在傾聽學生言說的過程中,學生的內心世界得以展示,他們的訴說得到班主任的重視,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滿足感,這對教師來說,同樣是一份獨特的精神收獲:理解了什么都可以原諒,原諒了什么都可以理解。
人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賞和肯定,作為未成年的孩子們來說更是如此。要想對學生進行更加有效的教育,就要重視學生的“自我價值”,傾聽學生的呼聲,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興的事,有什么憂愁的事。他們在學習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的地方,學會傾聽就會對這些問題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就可以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真誠的傾聽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親和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班主任的傾聽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觀察和適當的等待過程,能讓班主任更好地把握教育分寸。在學生犯錯的事實面前,傾聽可以讓批評教育留有余地,班主任在傾聽中把握問題的性質即可,不應過于追究具體細節(jié),不侵害學生的隱私。著名思想家波普說:“錯誤在所難免,寬容就是神圣。”特別是當學生表現出知錯要改之時,班主任的真誠傾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應。但是傾聽不是等于寬容原諒學生的一切錯誤,當他的行為侵犯了他人的利益,違反了社會道德準則,那是不能姑息的,應嚴加管教。
有效轉換角色還要處理好師生情感關系。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師生之間是一種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諧關系,這將有利于教育教學任務的完成。”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環(huán)境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的互相關系,體現為師生雙方在交往和互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彼此的態(tài)度、行為方式等。透過良好的師生情感關系,學生既可以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關心,又可以對社會生活及個體或群體行為進行洞察和反思,從而形成和提升人之為人的各種人格品質、精神境界。在當今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趨勢下,教師有必要更新傳統教育觀念,要努力創(chuàng)建平等、和諧的師生情感關系。良好的師生情感關系是師生心靈溝通的結果,是教師與學生的性情和靈魂融合的平臺,是一種真誠和溫馨的微妙心理感受,是真善美的統一體,能夠讓彼此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情感意義,是班主任角色轉換不可或缺的隱性要素。
針對教育“以人為本”的特點,我認為,班主任要適當有效地轉換角色,嘗試做一個“傾聽者”,給學生說話的空間和表達的權利,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在被人傾聽的環(huán)境里流露真情實感,教師再因勢利導,教育工作自然就水到渠成,達到良好的效果。
下一篇:韓山師范學院學報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