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賠償損失是合同法律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的三種主要承擔方式之一。它以法律的形式公平的維護當事人的合同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賠償損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遇見,詳細的理解,深入的研究,能夠讓我們在工作中,生活中有效的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減低損失成本。
關鍵詞:賠償損失;違約;合法權益;合同法律制度
1賠償損失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其在有關法律法規(guī)上的規(guī)定
賠償損失又稱損害賠償。它是指合同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時,給對方造成財產(chǎn)上的損失時,依法賠償對方當事人所受損失的救濟措施。由于賠償損失是以合同當事人即債務人不履行合同義務為前提的,具有法律責任的一般屬性,故也稱賠償責任。賠償損失是世界各國所一致認可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違約救濟方法。它不僅適用于違約責任,也適用于侵權行為及其他一些民事違法行為所造成的損失;不僅適用于有效合同的違約行為,也適用于無效合同所造成的損害賠償。本文所談論的賠償損失,僅指因違約所負的賠償損失。
違約之賠償損失的特征是:
(1)違約之賠償損失是合同違約方違反合同義務所產(chǎn)生的責任形式。違約賠償損失的前提是當事人之間存在有效的合同關系,并且違約方違反了合同中約定的義務。如果當事人一方違反的不是合同約定的義務,或者合同沒有成立、合同無效、合同被撤銷等,其所要承擔的不是違約的賠償損失責任,而是應當承擔締約過失等其他責任。
(2)違約之賠償損失具有普遍適用性。在違約責任中,當事人違反合同時,對于因債務人違約所造成的損害,在不能適用其它違約責任形式達到違約責任的目的時,都可以適用賠償損失這一責任形式。因此,賠償損失是最常見的民事責任形式,具有普遍適用性。
(3)違約之賠償損失具有補償性。違約之賠償損失是強制違約方給非違約方所受損失的一種補償。賠償?shù)姆秶赃`約所造成的損失為限。這與定金責任、違約金責任等違約責任有所區(qū)別。
(4)違約之賠償損失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合同自由是合同法的核心和基本原則,這一原則反映在合同當事人可以事先先對違約之賠償損失的計算方法予以約定,或者直接約定違約方付給非違約方一定數(shù)額的金錢。
(5)違約之賠償損失的確定方式具有雙重性。賠償損失的確定方式就是賠償損失的數(shù)額或范圍的確定方法,按適用上的先后順序為約定的確定方式優(yōu)先于法定的確定方式。這兩種確定方式不能同時并用,當事人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方法確定賠償損失。
2違約之賠償損失應該遵循的規(guī)則
在違約責任中,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害時,依法應當賠償所造成的損失,其損失的賠償應當遵循下列規(guī)則:
2.1完全賠償規(guī)則
所謂完全賠償規(guī)則,是指違約方應當向受害人所遭受的全部損失承當賠償責任。換言之,違約方不僅應賠償對方因其違約而引起的現(xiàn)實財產(chǎn)的減少,而且應賠償對方因合同履行而得到的履行利益。完全賠償是對受害人的利益實行全面的、充分的保護的有效措施。從公平和等價交換原則來看,由于違約當事人的違約而使受害人遭受損害,違約當事人也應以自己的財產(chǎn)賠償全部損害。當然,《合同法》中所稱的完全賠償是指對受害人遭受的全部財產(chǎn)損失予以賠償,其還應受合理預見等規(guī)則的限制。
各國法律對違約之損害賠償往往采用完全賠償規(guī)則。我國民事立法也采用了完全賠償?shù)囊?guī)則。根據(jù)《合同法》第113條規(guī)定,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我國采用了大陸法系國家的做法,損失僅指財產(chǎn)損失。此外,關于損失是否包括間接損失?何為間接損失?可得利益損失屬于直接損失,還是間接損失?更為學者之間所爭議。根據(jù)完全賠償原則,違約方不僅應賠償受害人遭受的全部損失,還應賠償可得利益損失,即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損失。
直接損失為現(xiàn)存的損失,可以說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損失,一般也不會產(chǎn)生爭議。關鍵是如何掌握可得利益?傻美媸呛贤男泻髠鶛嗳丝梢詫崿F(xiàn)或者取得的收益。可得利益具有如下特點:
(1)未來性?傻美娌皇乾F(xiàn)實的利益,而是一種未來的利益,可得利益必須是經(jīng)過合同違約方履行后才能獲得的利益。
(2)期待性。可得利益是當事人訂立合同時可以預見的利益,可得利益的損失也是合同當事人能夠預見的損失。
(3)可得利益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盡管可得利益并非訂立合同時就可實際享有的利益,但這種利益并不是臆想的,如果合同違約方不違約,是非違約方可以得到的利益。
2.2合理預見規(guī)則
合理預見規(guī)則又稱應當預見規(guī)則、可能預見規(guī)則。我國早在《涉外合同法》、《技術合同法》就已確定了合理預見規(guī)則!堵(lián)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第74條規(guī)定:損害賠償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在訂立合同時,依照當時已知道或理應知道的事實和情況,對違反合同預料或理應預料的可能損失。
我國《合同法》第113條規(guī)定:賠償損失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從該條規(guī)定來看,《合同法》采取了合理預見原則,主要包括如下內(nèi)容:(1)預見的主體為違約方。(2)預見的時間為合同訂立之時。(3)預見的內(nèi)容為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財產(chǎn)損失的范圍。(4)判斷違約方能否預見的標準采用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標準,即通常與同類型的社會一般人的預見能力為標準。
2.3采取適當措施避免損失擴大規(guī)則
采取適當措施避免損失擴大規(guī)則,是指在一方違約并造成損害以后,受害人必須采取合理措施以防止損害的擴大,否則,受害人應對擴大部分的損害負責,違約方此時也有權請求從損害賠償金額中扣除本可以避免的損害部分。這一規(guī)則已為各國合同立法和判例承認和采用。但各國使用的概念及法理分析卻大不相同。大陸法對合同之債以過失責任為原則,所以,不直接以受害人違反減輕損害的義務為標準,而是要看受害人對于損害的造成是否有過失。
我國現(xiàn)行的有關法律也將減輕損害作為受害人的一項義務看待,并以此限制違約方的賠償責任。如原《涉外經(jīng)濟合同法》第22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因另一方違反合同而受到損失的,應當及時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及時采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無權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薄睹穹ㄍ▌t》第114條的規(guī)定與原《涉外經(jīng)濟合同法》的上述規(guī)定基本相同,只是將“采取適當措施”中的“適當”予以刪除。我國《合同法》第119條亦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即“當事人一方違約后,對方應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采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由此可見,減輕損害規(guī)則是我國法律所一貫遵循的規(guī)則。
在司法實踐中,應明確減輕損害規(guī)則的構成要件,從而更好地適用該原則。減輕損害規(guī)則的構成要件闡述如下:
(1)債務人一方已經(jīng)違反合同。也即違約方的違約行為是損害發(fā)生必不可少的原因,與受害人無關,因而不構成雙方違約。
(2)受害人未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損害擴大。減輕損害是受害人的一項義務。在損害發(fā)生后,受害人應當采取合理措施減輕損害而未采取,這是其承擔責任的根據(jù)。但應當如何確定受害人未采取合理措施呢?有三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應以一般人的標準來確定。即一般人作為受害人在當時情況下應當采取什么措施避免損害的擴大。第二種觀點認為,應以該措施在經(jīng)濟上是否合理來確定。第三種觀點認為,應以受害人主觀上是否處于善意來確定。我認為,上述三種觀點均有合理之處,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對于個案,不能采用單一標準,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3)受害方的不當行為造成損害的擴大。即在違約發(fā)生并造成損害之后,由于受害人的不當行為使損害繼續(xù)擴大。不過,即使在受害人違反減輕損害義務的情況下,受害人并沒有從中獲得利益。如果由于違約方的違約行為使受害人獲得某種利益,則應在確定損害賠償數(shù)額時采用損益同銷的規(guī)則。
2.4損益同銷規(guī)則
損益同銷是指受害人基于與損失發(fā)生的同一賠償原因而受有利益時,其所能請求賠償?shù)臄?shù)額應為從損失額中扣減其所受利益的差額。即違約方僅就其差額部分進行賠償。堅持這一原則,更能體現(xiàn)民事責任的補償性,有利于衡平當事人之間的物質(zhì)利益關系。
損益同銷是確定賠償責任范圍的重要規(guī)則。根據(jù)這一規(guī)則,在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害和所獲得的利益是基于對方違約行為而發(fā)生,即違約既使受害人遭受了損害,又使受害人獲得了利益時,法院應責令違約方賠償受害人全部損害與受害人所得利益的差額。因此,損益同銷是確定受害人因?qū)Ψ竭`約而遭受的凈損失的規(guī)則,是計算受害人所受真實損失的規(guī)則,而不是減輕違約方本應承擔的責任的規(guī)則。由此可見,損益同銷與混合過錯也有所不同。前者是確定實際損害的規(guī)則,后者是指在受害人對損害的發(fā)生或擴大也有過錯時,可以減輕或免除賠償責任的規(guī)則。此外,損益同銷也不是兩個債權的相互抵銷,因而不適用債的抵銷規(guī)則,不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發(fā)生效力。
損益同銷是由判例和學說確定的規(guī)定,一般未見諸民法典或者民法典沒有一般性規(guī)定。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都沒有規(guī)定損益同銷規(guī)則,但是,基于民法和合同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應該承認該原則。具體地說,違約損害賠償?shù)哪康氖茄a償受害方所遭受的損失,并非使受害方反而因此而受益。由于同一違約行為(賠償原則)而既遭受損失,又獲得利益,如不將利益予以扣除,就等于讓受害方因違約行為而受益,這是違反違約損害賠償?shù)谋疽夂湍康牡。因此,必須采取損益同銷規(guī)則。
在違約損害賠償中,損益同銷具有下列構成要件:(1)該利益必須與違反合同的行為有因果關系。例如供貨商延期交貨,零售商后來因該延期交付的商品漲價而獲利。(2)該利益必須為異種利益。例如承租人將出租人的房屋全部損毀的,出租人對房屋的所有權消滅,但對殘存房屋材料享有所有權,因殘存的房料所得的利益得以房屋總價中扣銷。
2.5過失相抵規(guī)則
過失相抵規(guī)則是指受害方對違約損失的發(fā)生或擴大也有過失時,可以減輕或免除違約方的賠償責任。在我國合同法理論上,過失相抵是一種形象的說法,不是指當事人的責任抵銷,是在確定各自應負的責任基礎上確定賠償責任。
過失相抵規(guī)則的構成要件是:(1)債權人必須有過錯。例如債權人住所變更而未及時通知債務人,為債權人自身有過錯。(2)必須是債權人的過錯行為促成損害的發(fā)生或者擴大。如果債權人的過錯行為與債務人的違約行為各自造成不同的損害,則不適用過失相抵規(guī)則。
3賠償損失額的計算
違約之賠償損失額的計算在采用金錢賠償主義體制下,實際上就是損害賠償?shù)慕疱X評價。損失賠償?shù)挠嬎慵婢呤聦崋栴}及法律問題之性質(zhì)。在違約責任中,賠償責任有約定損害賠償和法定損害賠償之分。在約定損害賠償?shù)那闆r下,違約方應當按照合同中預定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確定賠償額。沒有約定則按照法定損害賠償。在法定損害賠償?shù)那闆r下,賠償額基本有具體計算方法和抽象計算方法兩種。具體計算方法是指根據(jù)受害人具體遭受的損失、支出的費用來計算賠償額的方法。抽象計算法又稱客觀計算方法是指按照當時社會一般情況而確定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在我國,具體計算方法和抽象計算方法應如何適用仍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在我國合同法上除了法律規(guī)范已明確規(guī)定以實際支出的費用為準確定賠償損失外,只要存在著市場價格或國家規(guī)定的價格,都可以采取“抽象的方法"確定賠償損失額。也有學者認為,在計算方法上應以客觀方法為主,以主觀方法為輔,以便更快捷、公平的算出賠償損失額。我認為,具體計算方法與抽象計算方法各有其存在的價值,都可以作為計算損失賠償額的標準。在不同的條件下,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可以適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同時也允許受害人選擇適用計算方法。另,關于賠償損失算定的標準時應以當事人的約定或法律的規(guī)定為準,在沒有約定或規(guī)定的情況下應以有利于債權人為出發(fā)點。
4在司法實踐中賠償損失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在合同法上,違約之賠償損失的規(guī)則除了保護受害人之外,尚應為雙方當事人提供激勵,使其有動力積極大膽地從事交易活動和經(jīng)濟流轉(zhuǎn)。因此,限定損害賠償范圍的諸規(guī)則以及對損害進行金錢評價的規(guī)則的確定性和其適用結果的可預測性顯得尤為重要。
(2)賠償損失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xiàn)在的有關賠償損失的法律法規(guī)還不夠健全,很多細節(jié)沒有明確規(guī)定,為預防不法分子鉆法律空子,碰到違約事件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明確違約行為的事實。保存雙方合法的有效協(xié)議或合同和能夠證明違約事實的證據(jù)以便法官認定。比如簽訂合約的傳真件具有法律效力與證據(jù)確認時的效力相矛盾,法官按司法慣例:傳真件也視為原件,但這種原件對方可以否定,提供方必須提供與之相印證的文件。因為現(xiàn)實操作中由于高新技術迅猛發(fā)展,提高工作效力以作為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的基本要求,原先的正式簽定合同許多已為傳真件所取代,這就讓不法分子有機可剩,涂毀合約,讓受害者有理說不清。
(3)明確確定受害方是否于一方違約后馬上采取保護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如果一方明確違約表示,而另一方非要‘‘吊死在一棵樹上”堅持履行合同,不采取適當?shù)姆雷o措施,造成的損失,則得不到違約方的賠償;否則則可以得到賠償。
(4)對于賠償損失的計算選擇不同的標準時點,可能由此帶來損害賠償額的不同,因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但是我國學者對此似乎尚未形成鮮明的問題意識,而審判中如何處理,在進行綜合判例實證研究前尚無法斷言。因而很有必要借鑒國外的立法判例和學說上的成果,推動我國對此問題的進一步研究。
(5)進一步提高審判監(jiān)督質(zhì)量,加大指導力度,保證違約之賠償損失案件審判質(zhì)量全面提高。
(6)建立高度民主、富有效力的違約賠償制度,加大損害賠償法律知識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只有依法簽訂合同,當事人的權益才能更有效的得到法律的保護,于是合同就會普及,社會主義經(jīng)濟就會走上更規(guī)范化的軌道。
參考文獻:
、僬灾袊嗣翊髮W博士文庫《違約責任及其比較研究》P288。
、谡匀嗣穹ㄔ撼霭嫔纭哆`約損害賠償》P190。
、廴~林《違約責任及其比較研究》P302。
、芊沙霭嫔绲2輯韓世遠的《違約損害賠償計算之研究》P108。
、菡匀嗣穹ㄔ撼霭嫔纭哆`約損害賠償》之P202。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minshangfalw/2839.html
上一篇:民商法的法理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