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建立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系,對于我們今天正在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倫理道德體系,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孔子,倫理思想,當代價值
一、孔子倫理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同任何一種思想的出現一樣,孔子倫理思想的產生,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反映了特定的社會需要。
(一)階級矛盾尖銳
孔子的倫理思想產生離不開特定的歷史條件?鬃由钤谝粋由領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過渡的春秋時代。由于當時生產工具的改進,出現了牛耕、鐵器等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使生產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推動了生產關系的部分變革。廣大勞動人民在封建領主和地主的雙重剝削下,生活異常艱難。在這種情況下,廣大農奴和殘存的奴隸不斷進行起義反抗。統(tǒng)治者逐步認識到了勞動人民的力量,尋找新的統(tǒng)治武器,以便于更好地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人民由于長期遭受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也希望有一個安定的生存環(huán)境。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孔子的倫理思想便應運而生了。
(二)傳統(tǒng)禮樂制度的破壞
生產關系的變革,也加劇了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各諸侯國之間的兼并與征伐連年不斷。輝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偉大的周公早已英魂遠逝,他制定的禮樂更是土崩瓦解。九鼎不知去向,三禮流失民間。道德自覺開始廣泛喪失,社會迫切需要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這個時代要求就是諸子蜂起和百家爭鳴的客觀條件?鬃訌膫人的生存狀況出發(fā),希望保留奴隸社會的道德主義遺產,實現社會不同階層的整合和協(xié)調,并使用道德主義的精神遺產進行社會教化,用比較低的社會成本實現天下大治。在這種時候,孔子提出“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等一系列倫理政治思想。
二、孔子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
孔子倫理思想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一)忠怒之道
孔子曾云:“吾道一以貫之。”其弟子曾子聞其言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后人概言為“忠恕之道”。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南宋大儒朱熹診釋為:“盡己之謂忠。”“忠”的基本意思是盡心竭力,公而忘私!墩f文》:“忠,敬也。盡心曰忠。”《廣韻》:“忠,無私也。”楊驚《荀子·禮論注》:“忠,誠也。”“誠”、“實”同義,即“忠”是誠實無欺的意思?鬃诱f“主忠信”,孔子弟子曾子說“為人謀而不忠乎?”總起來說,中心為忠,“中”是中正不偏邪。即“忠”是盡心竭力,無私,誠實。“忠”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是規(guī)范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一個原則。
“恕”則指“己所不欲,勿施齡人”(《論語·顏淵》),是孔子“仁”的另一方面的內容。如心為“恕”,“如”,順從也。以仁愛之心對待事物,處理事情就是“恕”!墩f文》解:“恕,仁也。”段玉裁解釋為:“為人不外于恕,析言之則有別,渾言之則不別也。”朱熹注釋為:“推己之為恕”。“忠”和“恕”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焦循引《周官·大司徒注》:“忠,言以中心。”引賈誼《新書·道術》:“以己量人之為恕。”焦氏指出:“己立己達謂之忠,立人達人謂之恕。”“恕”,就是寬容、諒解和厚有,不把自己的意志、愛好和憎惡強加于人。
(二)王霸并用,義利并舉
王,就是王道政治,即’‘以德服人”;霸,就是霸道政治,即“以力服人”。顯然,就孔子倫理思想而言,治國方面,他是主張寬猛相濟、恩威并施的。王道的“寬”或“恩”重在以德化邦,“禮主異,樂主和”,以禮樂求安定。孟子亦倡導“謹庫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重視對民眾的教育,“仁者無敵”;霸道的“猛”或“威”則指的是刑罰與誅殺。
“言必教而后刑也。既陳道德以先服之,而猶不可,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即廢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憚之。”(《孔子家語·始誅》)
可見,孔子認識到了“德化”、“教育”、“禮樂”的力量,同時也意識到單純“寬縱”是不足于治國的,還必須有“刑”、“威”。這與孟子的“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治國”思想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一方面,處理義利關系上,孔子主張義利并舉。從根本上講,孔子并無重義輕利的傾向。人們常拿“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斷章取義,而忽略孔子賦予“君子”、“小人”更多的是道德意義而非階級意義?鬃訌奈捶裾J正當取利的合理性,他一再強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是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
可見,孔子倫理思想有著豐富的“富民”思想,他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庶、富、教”等主張直到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價值。而至于“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以及“富與貴,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更是清楚地表明孔子并非是盲目的排“利”主義者。他說過:“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論語·憲問》)那么,為何孔子“罕言利”呢?這是因為在孔子看來,義和利有時是不能兩全的,當二者發(fā)生沖突時,孔子的義利觀主張先義后利。用孔子自己的話說:“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即個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時候,不能違背道義,而要受制于道德原則的規(guī)約。
三、孔子倫理思想的當代價值
孔子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巨大的影響,而且對于構建今天的社會主義和諧家庭關系、人際關系、政治關系都具有借鑒和指導作用。
(一)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家庭關系
孔子的倫理道德觀主張家庭和睦,主張以孝悌來維系家庭!墩撜Z·學而》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梯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即每一個有道德的人都要專心致力于“本”,本就是孝梯?鬃诱J為每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墩撜Z·為政》云:“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就是說能夠養(yǎng)活父母就行了,而每人對于犬馬來說,皆能養(yǎng)。如果只養(yǎng)活父母而對父母不敬,那么與養(yǎng)犬馬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孔子還認為,真正的孝不僅是干活操勞,還要在父母面前有愉悅的表情。《禮記·祭義》云:“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敬父母必須對父母和氣,臉色柔順謙和、愉快,否則就不是孝子。孔子關于家庭倫理的學說,要求家庭成員親長輩、睦父母、友兄弟,大家友好相處,使整個家庭和諧幸福,這對于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仍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因為只有家庭穩(wěn)定了,整個社會才會穩(wěn)定。
(二)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
社會不斷發(fā)展,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人際交往更加頻繁,人際關系也日趨重要?鬃诱J為人生最重要的是待人謹慎,講信用,熱愛眾生,用親仁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們。孔子主張,對自己嚴格要求,如果別人對自己不能理解,也不要去怨恨別人,應以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別人的看法。“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如果別人不了解自己或誤會自己,也不去怨恨別人,不也是君子所為嗎?“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別人不了解我,我不著急,著急的是我不了解別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有道德的人要求自己,而小人則去要求別人。
孔子把“忠恕”當做終身信用的格言,要寬恕待人,自己不愿做的,也不要強加于人;自己所希望達到的,也要替別人考慮。
孔子認為要達到人與人的和諧,必須正確處理道德倫理與物質利益的關系,并把它看作是確立人格和提升人格的關鍵。“義”作為一種內在的道德標準,由此開始在人際間雙向的倫理關系中凸現出來?鬃诱J為,人生都是追求富貴的,強調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應以符合“義”為前提。在日常交往中,他明確地堅持“見利思義”的價值取向,精神與物質并重?鬃影褜“義”的態(tài)度作為判別君子與小人的界限:“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君子是孔子心目中一種理想化的道德人格,在他看來君子不但要具備“仁”的德性,還必須具備“義”的道德素質,為人處世、安身立命不應只看重個人的私利,而應見利思義。但孔子對于利并非只作簡單的否定,也并非單方面強調義與利的對立,他同樣注意到了義與利的統(tǒng)一。為了限制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貪求,調節(jié)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矛盾,孔子提出應當以“禮”為準則去實現社會利益的分配,倡導依“禮”來實踐個人內在的道德素質“義”,認為合于“禮”的利益追求就是“義”。這樣,在孔子的人際關系框架內,義與利就和諧地統(tǒng)一于禮的規(guī)范、約束之下。這種義、利統(tǒng)一的思想,對于實現理想的人格和完美的精神境界,超越人際關系中狹隘的利益交換關系和功利化傾向,建立和諧、有序的人際關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鬃舆@些關于經濟道德的思想,對當今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的國人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政治關系
“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并舉。2001年年初,江澤民總書記提出要“以德治國”,德治和法治并重,將道德建設尤其是領導干部的道德建設提高到了一個新境界,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道德學說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也是對包括孔子政治倫理思想在內的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揚棄。當然,這里強調的是以社會主義道德治國。社會主義道德是無產階級道德與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有機結合的產物,是植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yōu)秀道德傳統(tǒng)的土壤上,又體現時代特征,是融傳統(tǒng)美德與現代美德為一體的現代道德,是充分體現了時代性與歷史繼承性相統(tǒng)一的新道德,F代國家固然需要強調依法治國,但同時也需要強調以德治國。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規(guī)范社會成員的行為,而德治則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內在自律意識,從而達到規(guī)范行為的目的。因此,“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一致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實踐也充分證明,不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養(yǎng)公民的道德自覺,“依法治國”便會成為一種純碎的外在強制,即出現孔子所講的那種“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的現象。只有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堅持德治和法治統(tǒng)一,自律和他律并重,廣大公民才會“有恥且烙”。
著力加強“官德”建設。官德在社會道德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官德的狀況很大程度上代表和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狀況。正如孔夫子所言:“苛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以德治國”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從嚴治黨和從嚴治政,激活黨政官員的自律機制,努力提高其道德素質,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官德體系,進而充分利用官德對公眾道德所具有的導向和示范功能,以優(yōu)良的官風造就優(yōu)良的民風,以黨政官員的道德人格力量來推進社會整體道德的發(fā)展和完善。俗話說:“道德不倡,天下不寧。為物生貪欲,貪欲生妄念,妄念即禍根,禍根必大亂。”成克杰、胡長清等高官的倒下,已經向人們發(fā)出了“官德危機”的強烈信號,加強官德建設已刻不容緩。那么,官德建設應分為哪幾個層面呢?其一,立德為本。一個人最根本的是道德修養(yǎng),“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對于為官者來說,就更是如此。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其二,惟德是舉。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以為官。也就是說,官吏必須從有德之人中選取。其三,官升德長。對為官者的道德考察應該建立一個動態(tài)的指標體系,隨著官職的升遷,權力的擴大,相應地提高其道德水準。其四,加強修養(yǎng)。對于為官者來說,道德修養(yǎng)要有一個逐步提高和深化的過程。最重要的是要“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樹立起“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云浮云”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為政者果真做到了這些,則“子帥以正,孰敢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