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一直是枯燥無味的,如果在課堂上教師在穿插一些歷史故事,那么小編認為,這堂歷史課肯定是比較生動形象的,讓學生有了更多的學習興趣,下面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yōu)秀的歷史教學論文。
摘要:歷史教學在素質(zhì)教育中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相對初中而言,高中歷史課程難度明顯加大,如何調(diào)動高中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素養(yǎng)提高,一直以來都是高中歷史教師們研討的問題。筆者通過日常教學,感受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略作分析和總結(jié)。
關(guān)鍵詞:歷史故事;高中歷史;有效教學
一、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1.歷史故事符合高中教學要求。《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要求〈歷史〉》在必修一中這樣表述“讓學生了解人類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實”,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歷史人物活動,構(gòu)成了豐富的歷史故事,有效應(yīng)用歷史故事,真正能夠做到“史海拾貝”。高中歷史教材內(nèi)容除了最基本的歷史知識的講解之外,還通過“知識鏈接”、“學習思考”、“課后練習”等方式補充了歷史資料,設(shè)置疑問,這些知識的補充,往往有較強的故事性,容易引發(fā)學生興趣,調(diào)動學生思維,擴大學生視野,也有助于學生學習歷史課程,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素養(yǎng)。
2.歷史故事變枯燥歷史理論為生動高中歷史課程中部分史學概念理論性強,具有一定的枯燥性。高中生處于性格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心理變化較為急促、反復性較強,可塑性也非常明顯。具有學習積極性不穩(wěn)定,但知識接受能力強的特點。選取合適的歷史故事切入,則可以容易集中學生學習歷史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例如:“君主專制中央集權(quán)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等。學生往往只是識記,卻難以準確理解。結(jié)合具體生動的歷史故事,有助于學生在了解歷史的同時更深層次地理解概念的內(nèi)涵。
二、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選擇
選用歷史故事,要求歷史教師具備很強的專業(yè)素養(yǎng),具備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生觀、世界觀和科學觀,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充分了解,對課堂的具備較強的掌控能力。筆者結(jié)合個人時間,談?wù)劷虒W過程中的一些體會,不足之處還望讀者指導。
1.歷史故事實說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有關(guān)歷史故事以學界認同的主流觀點(主流觀點亦與時俱進,教師應(yīng)關(guān)注學界新認識、新觀點、新論斷)為主,主要以“二十四史”記載作為歷史故事的來源。例如: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這一內(nèi)容教學,以丞相王綰李斯等人參加“朝議”,最后始皇拍板“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為例,認識秦始皇這一大舉措,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促進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是歷史的一大進步。這類故事表述明確清晰、條理清楚,組織規(guī)范,與教材吻合度高,貼合教學實際,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溫故而知新,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習。
2.歷史故事趣說
“歷史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街頭巷尾、茶余飯后、影視劇作是我國歷史傳承的一種特殊的方式。例如:小說、影視作品常描述“清朝雍正帝的帝位獲得是篡改‘傳位十四皇子’為‘傳位于四皇子’疑案”,作為吸引讀者和觀眾眼球的“噱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清朝傳位詔書需同時用滿、蒙、漢三族文字書寫,上述說法從歷史學角度分析,其準確性、嚴謹性、真實性值得懷疑,容易引起學生共鳴的。歷史教師在選擇這些妙說的同時注意不偏離課程的范疇,在激發(fā)“興趣”同時,引導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和科學方法,辨析驗證真?zhèn),歸納概括評述,既讓學生成為了教學的主體,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達到歷史故事在教學中應(yīng)用的目的。
三、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yīng)用
1.歷史故事穿插調(diào)節(jié)課堂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穿插歷史故事,調(diào)動學生轉(zhuǎn)換思維,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穩(wěn)定。由于有些學習內(nèi)容理論性強、比較抽象,單憑教師講解,學生難以理解,可能會抑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感覺歷史知識是枯燥理論的堆砌,產(chǎn)生厭倦懼怕心理。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歷史故事,它有助于消除被動思維帶來的思維疲勞,調(diào)整學生學習心理,提高學習效率。
2.歷史故事巧化解學習難點
高中階段學習,學生有一個從以感性認識為主向理性認識增強轉(zhuǎn)化的過程,部分名詞難以憑感性準確理解,而學生的理性思維又比較缺乏。講述專業(yè)名詞時采用歷史故事,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治外法權(quán)”,表述抽象難以理解。采用歷史故事解析: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寫道“治外法權(quán)是我們近年所認為不平等條約的核心,可是當時的人并不這樣看。在道光年間的中國人看來,治外法權(quán)不過是讓夷人管夷人。他們想那事最方便和最省事的辦法”。既理解“治外法權(quán)”的概念,又明白中國落后的主權(quán)意識和外交觀念,在深究觀念形成原因,則學生的思維能力層層遞進發(fā)展。“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綜上所述,筆者根據(jù)個人教學實踐,對歷史故事在課堂教學的應(yīng)用做了一些嘗試和小結(jié)。在遵循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注重歷史故事的客觀性、準確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采用多種方式,將歷史故事穿插于課堂,化解學習難點,力求努力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學質(zhì)量,較好地實現(xiàn)教育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沈麗英.探究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應(yīng)用[J].新課程(下),2012(09).
[2].王麗.歷史教學中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J].新課程(中學),2010(09).
[3].朱永紅.芻議高中歷史課堂借助歷史故事教學的新思考[J].求知導刊,2014,(07).
下面小編簡單介紹一篇歷史期刊:《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創(chuàng)刊于1954年,是新中國成立后出版最早的一本綜合性史學期刊。它一直是全國歷史類期刊中居首位的核心期刊,1995年獲全國社會科學優(yōu)秀期刊提名獎,1996年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期刊”。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lishilw/60473.html
上一篇:古代文學課程立體化如何教學
下一篇:糕團民俗文化有何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