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av毛片不卡无码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首頁歷史論文

歷史研究論文甕安傅氏及其對貴州文化貢獻述評

發(fā)布時間: 1

  甕安傅氏是貴州傅氏四大家族之一,傅氏祖先為江西人,其遷黔始祖為傅億。本文是一篇歷史研究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甕安傅氏及其對貴州文化貢獻述評,有需要發(fā)表論文的作者可以聯(lián)系本站在線編輯快速投稿。
  摘 要:甕安傅氏,世系傳承,文風(fēng)八代,尤以傅玉書成就最高,其《桑梓述聞》為貴州第一部個人所撰方志,《鴛鴦鏡傳奇》為貴州較早戲曲文本,而與其子傅汝懷所編《黔風(fēng)》三部明清詩集,早于莫友芝、陳田《黔詩紀略》和《黔詩紀略后編》,其功甚偉,但湮沒一百余年而未受后世之重視。本文對甕安傅氏世系略作捋順,并對傅氏家族在貴州文化發(fā)展史上之貢獻作一評述,同時介紹《黔風(fēng)》系列三部詩集。

  關(guān)鍵詞:甕安,傅氏,文風(fēng)傳承,《黔風(fēng)》系列

  甕安,古屬梁州,周為古且蘭地,秦為黔中郡南境,漢屬��柯郡,故稱千年古邑。明清之際,甕安文化曾出現(xiàn)一段輝煌時期,特別在貴州古典文學(xué)史上可說獨占鰲頭。而以傅億、傅龍光、傅玉書為代表的傅氏一族,文風(fēng)傳緒,為彰顯甕安文化乃至貴州文化,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在貴州文化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占有一定的歷史地位。

  由于客觀原因,甕安現(xiàn)存地方歷史文獻較少,僅有清嘉慶年間傅玉書編《桑梓述聞》和民國年間李退谷、朱勛編《甕安縣志》,再就是傅玉書、傅汝懷父子所編《黔風(fēng)》系列詩集,散見于省內(nèi)其他文獻資料記載,也不是很多。本人近期又接觸一些零星資料,不揣冒昧,特就甕安傅氏及其對貴州文化的貢獻作一初步探討,拋磚引玉,以便有志者再對之作進一步的研究。

  一、世系初辨

  傅億,字大安,江西金溪諸人,明末因避禍而遷徙至貴州甕安,遂居焉,為甕安傅氏之第一代。傅億西遷之原因,據(jù)文獻所載,他“與南昌萬�G善,天啟間游京師,于閹黨多所譏訶。及�G忤��死,遂避禍之黔、楚間,嘗居舟中,自號寓舟。已游甕安,與邑人陳達道、宋時杰交好,遂家焉。”[1]知其乃得禍于明末閹黨擅權(quán)而徙居甕安。后世緒傳承,傅氏得為甕安大姓,十余世后遂衰。由于時間荏苒,文獻缺乏,其世系較為難續(xù)。現(xiàn)根據(jù)僅有之文獻,對傅氏世系作一簡單敘述,并求證方家及傅氏后裔。傅億長子佑商一系,由必貴傳至傅玉書,因其編纂《桑梓述聞》,雖未明確記載其世系傳承,但這一支各代人物事跡,記錄較詳,故得以理順至第八代傅達源。

  傅億娶妻謝氏,生有二子,即長子佑商、次子受商,謝氏后于明末避流寇亂,死于黃平潘家寨山中。佑商字祖巖,一字云臺,自幼“從父游幕,諳時務(wù)”,年長娶宋氏女,無子,遂續(xù)娶張氏,生二子,長名必榮,次名必貴;后再娶張氏,生子名必位;潘氏,生子名必大[2]。必貴,字欽�r,生于清順治二年(1645)正月十三日,“以勤慎恭儉為親所鐘愛”,年僅二十即替父掌管家事,內(nèi)奉父親、叔父、嫡母、生母、庶母為孝,外帶諸弟受課以教,并督促家務(wù)田耕,持家有成。弟必位、必大皆學(xué)成而為貢生。必貴娶妻石阡陳氏,生子三,長子如礪,次子如梅,三子如楫;生女二。清康熙三十五年(1699)八月病逝,享年五十二歲[3]。如礪,字石臣,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奉父命出試,補博士弟子員,后拔施秉學(xué),與施秉陳��、黃平陳以縉、本縣商基�O友善,并資助這幾人上京應(yīng)試而從不有求于他們。父死后終身奉母至老,而自己已然六十老翁矣。娶妻黃平李氏,生子應(yīng)麟,早殤。續(xù)娶本縣黃氏,生子五,長子匡宗,次子遠宗,三子林宗,四子龍光,五子瑤光,俱有功名;生女二;孫十三人,孫女五人。乾隆十年(1745)十一月二十八日病逝,享年八十五歲[4]。龍光,字德壽,一字燕侯,號月川。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乾隆中為諸生。“篤行力學(xué),至老不倦”。“七歲不能言,父攜之塾中,輒端坐聽人誦讀。及能言,授以書,如夙記者”,“為文獨明書旨,不飾浮辭”,著有《易經(jīng)淺說》十二卷、《學(xué)�a》二卷。娶妻王氏,生子四,長子玉書,次子鑒書,三子素書,四子秘書,皆學(xué)儒業(yè)。乾隆五十七年(1792)逝世,享年七十四歲,葬黃平潘家寨祖塋[5]。玉書,字素余,號竹莊。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三十年(1765)應(yīng)鄉(xiāng)試中舉,官江西安福知縣,后罷官回黔,“歷主星山、龍淵、舞陽、正習(xí)書院,士樂從之游”,“學(xué)問深醇,辭章雅潔”,著有《讀書拾遺》、《桑梓述聞》等,編輯《黔風(fēng)舊聞錄》系列貴州明清詩集。生子三,長子汝懷,次子汝恂,三子方�搖<吻焓�七年(1812)卒,享年七十三歲[6]。汝懷,字淵伯,一字確園。嘉慶中貢生,“以明經(jīng)主講大定萬松書院,能世其業(yè)”,繼父編輯《黔風(fēng)》系列詩集,著有《確園詩稿》,后毀于兵火。生子一,森榮;孫一,達源[7]。傅氏傅玉書一支,至汝懷后文獻資料之缺憾,事跡、傳承無從再考。傅佑商其他三子,即是《桑梓述聞》也無太多記載。而傅億次子受商一系,更因無文獻資料,我們也不能理順其世系傳承。這里只能與甕安傅氏其他支系一樣,就知道的暫記其姓氏名號,供研究者參考。其后裔如有后來者能查到,即可考證而續(xù)記之。

  傅氏世系(長子一支):

  傅億生子傅佑商、傅受商;傅佑商生子傅必貴、傅必榮、傅必位、傅必大,傅受商生子(待考);傅必貴生子傅如礪、傅如梅、傅如楫,傅必大生子傅如璋,傅必榮、傅必位生子(待考);傅如礪生子傅應(yīng)麟(早殤)、傅匡宗、傅遠宗、傅林宗、傅龍光、傅瑤光,傅如梅生子傅文宗,傅如楫生子傅�鹱;副I�光生子傅玉書、傅鑒書、傅素書、傅秘書,傅玉書生子傅汝懷、傅汝恂、傅方�遙�傅鑒書、傅素書、傅秘書生子(待考);傅汝懷生子傅森英、傅恒;傅森英生子傅達源,傅恒生子(待考)。

  另,其他支系(傳承待考):

  傅文宗生子傅占璋,傅匡宗生子傅占彪、傅占虎、傅奎南(占熊?),傅遠宗生子傅橋英、傅黎英、傅桐英(敕書),傅林宗生子傅圖書(名待考);傅文輝(占x,名待考,有子德宣、德修),傅橋英生子傅崇侖,傅黎英生子傅崇岡,傅桐英生子傅崇嶸、傅崇�浴�

  又,有傅占爵,弟傅占祿(有子贊,生三子良圖、良佐、良杰;良圖有子以仁、以義,良佐有子以忠)及傅占明,傅占元等之姓名,僅見諸《桑梓述聞》,用者亦請參之[8]。

  二、文風(fēng)簡述   主要以傅億及其長子傅佑商一系為例。從傅億至傅玉書父子祖孫,八代書香傳世,形成甕安文化之主體,以現(xiàn)代話語而言,當為一獨特現(xiàn)象。

  傅億以文風(fēng)傳家而延續(xù)十余代,肇啟甕安明末清初乃至清中葉之文化中堅,可謂甕安第一書香門第,文化世家。傅億存世詩文不多,《桑梓述聞》及《黔風(fēng)錄》僅記有傅億《卜居草塘》《后巖》等十余首詩,《訪玉華山記》一篇文,余皆散失。后子傅佑商、孫傅必貴,皆敏學(xué)篤行,自授子弟課文,至傅玉書、傅汝懷父子,乃集傅氏文化傳存之大成,為甕安以及貴州當時文化學(xué)界之翹楚。傅億后之其他各支子嗣,亦在甕安開枝散葉,后代有文聞名于世者,見諸史冊的就有傅佑商四子傅必大子傅如璋;傅必貴二子傅如梅子傅文宗,三子傅如楫子傅�鹱;傅如砺�子傅遠宗子傅橋英、傅黎英、傅桐英,五子傅瑤光等數(shù)輩?芍^文星璀璨,閃耀貴州清康、雍、乾三代文壇藝苑,亦享譽文史學(xué)界。其中當以傅龍光、傅玉書、傅汝懷祖孫三代為典型代表。

  傅龍光成年后,在家鄉(xiāng)授課之余,潛心研讀經(jīng)書,于五經(jīng)中最崇《儀禮》,生活言行,無不以《儀禮》為準,頗具古風(fēng)之余,晚尤嗜宋五子書,嘗謂:“六經(jīng)四子,皆身心切近之言,而后人視如天上語,于己渺不相及。讀宋儒書,使人確然知圣人可學(xué)。” 后作書《易經(jīng)淺說》十二卷、《學(xué)隱》二卷,乾隆年間于學(xué)界頗有影響。另著有《易經(jīng)管見》、《周官序略》、《毛詩淺說》、《讀書偶得》及《師古堂詩稿》行世。乾隆三十六年(1771)時人,學(xué)者李孔陽對傅龍光《學(xué)�a》一書,相當推崇,他在為《學(xué)�a》作的序中說道:“且蘭傅月川《學(xué)隱》一卷,約程、朱論學(xué)之要于五十章之中,無游移影響之言,而理無不該,事無不貫,斯真能約者矣。昔蔡邕得《論衡》,珍而秘之,今觀其言,蕪雜浮淺,乃不若荀、揚, 何伯喈嗜之過也如斯 文則《正蒙》、《觀物》之倫。當公之世,以翼經(jīng)傳,而又可久而秘也哉!”[9],評介適當。惜該書湮失,僅在民國《貴州通志・藝文志》存目及李孔陽序,可窺一斑。

  傅玉書,“天資聰敏,氣質(zhì)厚重。少時,鄉(xiāng)先生皆以儒者目之。弱冠游庠,文名藉甚,益肆力讀書,研求性命之理。與其弟素書,朝夕過從,亦執(zhí)賓主禮,無少惰。乾隆乙酉科,中式鄉(xiāng)試,選江西安?h知縣,署瑞州府銅鼓同知。請疾歸,主講正習(xí)書院,日以著述為業(yè)。”(《黔詩紀略后編》)是傅氏家族文化之集大成者。傅玉書既是詩家,也是研究古代理學(xué)象數(shù)及史志學(xué)者,還是一位劇作家,時海內(nèi)學(xué)子無不知有竹莊者。清代名人、浙江嘉興錢載,字籜石,對他學(xué)問成就的評價,可說是最全面的。錢載認為,傅玉書“說理之文剖析疑似至較之毫厘分寸之間,而繆迷之端磔然以解。其議論古人事,審時度勢,縱橫博辨,波瀾酣恣,而衷于至當,如劍斷石,如豐委地,無可游移。至于記敘書問、摹事狀物,或譎詭峭折,或從容愉悅,不主故常,惟變所適。其為詩,于古人幽艷奇杰、沈郁沖淡之勝殆欲兼體,而以時與稱者出之。要以極在已之清而不謬其旨歸,盡在物之變而曲得其次序,有他人一二言已索然少味者,我獨流連往復(fù),致命深而境愈遠;或人敷百言不可盡者,以數(shù)言括之,情狀畢出,精彩奕然。”其詩文傳世作品有《竹莊詩文集》四十余卷(分前后集,另有《制藝初集》《制藝后集》先后刊行),其中詠秋系列組詩《秋晴》《秋色》《秋笳》《秋燕》《秋雁》《秋螢》《秋蟲》《秋山》《秋月》八首(為《同人以秋景題分韻》)及《山寺秋日晚晴》四首,以詩的方式反映了秋天萬木蕭索、螟蟲漸退、萬物漸漸歸藏大地的季節(jié)性特征。這些專門詠頌秋季的詩作,在中國詩詞史上也屬少見,可以說傅玉書在中國古典詩詞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實為一個不可多得的范例。傅玉書詩“講求古文家法,得之理實氣味之間。詩古體近右丞、襄陽,近體近錢考功、劉隨州。吾黔稱詩者,君采、漁璜、碧山、南坨諸公,均不以古文稱。詩文兼擅,自竹莊始。”(《黔詩紀略后編》)另傅玉書著有《讀書拾遺》六卷、《象數(shù)蠡測內(nèi)外篇》四卷、《卦爻蠡測》二卷、《生命蠡測》四卷、《桑梓述聞》十卷、《黃平州志略》二卷、《漢詩箋》四卷、《竹莊四書文》《古今詩賦文鈔》《鴛鴦鏡傳奇》一部;編輯《黔風(fēng)舊聞錄》和《黔風(fēng)鳴盛錄》二種,輯貴州明清詩家詩集為一體,“上至前明,下及當代,零篇�句,無不甄錄。莫子�啤肚�詩紀略》號為博綜,若策首庸,則竹莊始事之力,譬‘夥涉’之啟隆準公也。”(《黔詩紀略后編》)收輯貴州明清散佚詩家詩作,為貴州詩詞在乾嘉時期貴州古典文學(xué)中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黔風(fēng)舊聞錄》《黔風(fēng)鳴盛錄》曾經(jīng)儀征阮元校鐫。翁同書對《黔風(fēng)錄》二種亦有評介,說“黔處僻遠,其被風(fēng)教最晚。自明中葉以后,詩人始稍稍出,而篇章散軼,罕見存錄。先生網(wǎng)羅編次,為《黔風(fēng)錄》兩集,都二十有四卷。于是,黔之詩始得大顯于時。海內(nèi)操觚之士,無不知黔人之能詩矣”。[10]傅玉書所著《讀書拾遺》六卷,為說經(jīng)之書,即他讀易經(jīng)、讀書經(jīng)、讀詩經(jīng)、讀春秋、讀禮記、讀四子書筆記(自《大學(xué)》迄《憲問》止,下佚);《象數(shù)蠡測》分內(nèi)上篇、內(nèi)下篇、外上篇、外下篇,是作者闡發(fā)河洛之淵源,窺天人之秘旨,以至術(shù)數(shù)之末端的感想。尤為清代學(xué)者翁同書、呂�縊鎩⑻脹⒔堋⒈�源深、完顏崇實等人所推崇。陶廷杰序曰:“傅竹莊先生以名孝廉出宰百里,懋著循聲。未幾,解組歸,主講正習(xí)書院,人才造就者不少。所著詩文集久行于世,為當時所稱賞。其未刻遺集《讀書拾遺》六卷,《象數(shù)蠡測》四卷,探源竟委,經(jīng)術(shù)湛深。每說一經(jīng),大率融會貫通,撮其要領(lǐng)。時而參考眾說,以折衷于一是;時而自抒心得,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其粹精者,洵足羽翼經(jīng)傳,允為后學(xué)之津梁。”評價適中。翁同書亦曰:“然如先生者,卒能以文章名世。而其治經(jīng)之精專,又能鉤沉探微,實事求是,幾于通天之原,究性命之奧。”傅玉書所編《鴛鴦鏡傳奇》一劇,是他“嘗感天人之變,明邪正之分,取明季楊、左諸公遺事……以當口誅筆伐之義”而編成。是書也稱《鴛鴦鏡傳》,作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仲冬,傅玉書自稱“按譜選詞,越三日而書成”。劇情以明末楊漣、左光斗同遭閹黨迫害事,敘兩家兒女聯(lián)姻,家傳鴛鴦鏡為主要信物為基本線索,編成20闋戲劇,褒揚忠臣義士,痛斥奸佞閹黨,弘揚正氣。該書撰成后直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春,才由傅玉書曾孫傅達源據(jù)家藏本鐫刻于成都。是書前有傅玉書自序一篇,遵義唐金題詞一篇,內(nèi)容20闋(即目錄)為:廬居、鴛配、兵散、途問、樵隱、贖香、庵寄、赴闈、試捷、媒巧、療姑、遇姊、辭庵、嘆榜、廷奏、宴空、圖訪、鏡合、廟祀、林歸。后有傅達源跋一篇。傅玉書所撰《桑梓述聞》,是貴州史上第一部私家所撰縣志。傅玉書之父親傅龍光原有編撰家鄉(xiāng)志書之意,并搜集了很多舊志沒有的遺文善事,未成而卒。去世前,囑咐他繼續(xù)完成。傅玉書在自序中也說到:“乾隆甲辰,先君子年七十有二。修家譜既成而疾作,乃出一編示玉書。曰:‘吾邑舊志簡略,于前輩遺文善事概未之及。夫官司科目,與夫節(jié)義之已旌者,咸有案冊可稽。雖微志,何患不傳 惟賢有司之政教,邦人士之文行,閨閫之懿淑,若節(jié)孝苦于貧乏,未能上聞?wù),當時未嘗不藉藉人口,久且湮沒,不能舉其姓氏,是可悼爾!吾嘗即所聞于父兄師友者,類而記之,欲以補前志之缺。茲老矣,汝其為我成之。’小子拜而受之。”傅玉書繼承父志,以十余年時間,收集遺缺資料,查閱古史,于嘉慶三年(1798)編撰成《桑梓述聞》,共計十萬余字,保存并豐富了甕安的史料文獻。之所以命名為《桑梓述聞》,他自己說到:“不曰《縣志》,而曰《桑梓述聞》者,不敢侵邑大夫之權(quán),且以著先君子之遺意也。”該書分十卷,每卷為一志,即方輿志(內(nèi)有疆域、星野、山川、田里),建置(內(nèi)有城池、公署、壇廟、防哨),典法志(內(nèi)有治典、官政、禮制、風(fēng)俗),食貨志(內(nèi)有田賦、積貯、經(jīng)費、物產(chǎn)),學(xué)校志(教典、校塾、學(xué)額、訓(xùn)課),官師志(內(nèi)有循良、秩官、汛弁、土司),選舉志(內(nèi)有科第、選造、勞能、賑助),人士志(內(nèi)有儒林、篤行、文苑、宦績、隱逸、寓賢),列女志(內(nèi)有貞節(jié)、賢淑),征文志(內(nèi)有論列、紀述、歌詠、拾遺)。志下設(shè)類,志類前均有序引,概述志類內(nèi)容。卷首有傅玉書序及例言。當時名家評之曰:“文雅而詳,能使鄉(xiāng)邦文獻賴以不墜,功尤不朽,實邑中數(shù)百年僅有之一人”。   傅汝懷,字淵伯,一字確園,嘉慶中貢生。“以明經(jīng)主講大定萬松書院,能世其業(yè)”。其父傅玉書曾編輯《黔風(fēng)錄》存世,傅汝懷與其父均有倡導(dǎo)地方文化之志向,乃承繼父親遺志,繼“析明一代黔詩為《舊聞錄》六卷,清朝詩為《鳴盛錄》十八卷,又增輯《黔風(fēng)演》數(shù)卷,一刊于貴陽,再刊于大定”,“以一省文獻自任,可謂苦心”(《黔詩紀略后編》。傅汝懷后主講黔西萬松書院,晚年以貢生選校官,還沒等到上面任命來到,他已客死于貴陽。其個人著作僅有《確園詩稿》十余卷,交與摯友遵義黎伯庸審定刪改,惜未完成而毀于戰(zhàn)火,黎伯庸也以此而覺得有愧于他。傅汝懷《黔風(fēng)演》編輯于嘉慶年間,由他選輯,其子傅桓(字森榮)編錄,分成四卷,按詩系人,按人以事,以人存詩,以詩存人體例,錄乾隆、嘉慶間黔人三十余家詩,刻于道光年間,有貴陽、大定兩個版本。是書是傅汝懷繼協(xié)助其父傅玉書輯錄《黔風(fēng)舊聞錄》、《黔風(fēng)鳴盛錄》后又增輯的一部黔人詩集匯編,是傅氏家人對貴州文化的又一貢獻。

  傅玉書、傅汝懷父子編纂的《黔風(fēng)舊聞錄》、《黔風(fēng)鳴盛錄》、《黔風(fēng)演》三部書籍,與后陳田、莫友芝等編纂的《黔詩紀略》、《黔詩紀略后編》同等重要,是研究貴州文學(xué)發(fā)展史、貴州歷代詩人和詩歌總匯必不可少的典籍,本文將作進一步介紹。

  傅億后嗣其他支系也多出文人學(xué)者,教授地方,著述有成。如傅必貴二子如梅,字爾和,“性敏強記,為文未嘗屬稿,日可五六藝,官至遵義府學(xué)訓(xùn)導(dǎo)。三子如楫,字爾濟,讀書勤但略顯遲鈍”,“必數(shù)十遍乃成誦,文亦屢易稿始成”,但他每參加一次應(yīng)試,都能得到名次。傅必大子如璋,字奉辟,自幼即“嗜學(xué)不厭”,在田間勞作,也帶上書一卷,隨時翻讀。夜晚看書很久才睡,“默誦所熟”,遇上疑難處則又起來點燈再看。中康熙五十三年舉人,官至四川達州州同,“日引人士論文,從學(xué)者屣履相接”,后病歸甕安故里。傅如礪幼子傅瑤光,字靈川,聰慧靈敏,好學(xué)各種技藝,“自象緯醫(yī)卜、樂律書畫之屬,皆所通曉,尤工詩賦及駢儷之文”。入縣學(xué)后應(yīng)試不第,著有《白云詩賦集》,“鄉(xiāng)人人士多從論詩”。傅如礪第三子傅遠宗子橋英、黎瑛、桐英,皆以“文學(xué)知名”。黎瑛,字文淵,入地方志乘文苑傳,“篤志經(jīng)學(xué),尤長于春秋,接物論事,必援引經(jīng)義”[22],著有《春秋義》及《雜文》十卷。

  傅氏文脈在甕安本地延綿十余代,對地方文化作出獨有貢獻,這一群體現(xiàn)象,在中國及貴州也不鮮見,是謂世家文化狀態(tài),也是社會安定、國家繁榮的一個充分表現(xiàn)。清嘉道以后,貴州多變,社會動蕩近百年,甕安也不列外,故以傅氏為代表的甕安地方文化繁榮,也遭到很大影響,出現(xiàn)斷層。而清初康雍乾三代并延續(xù)至嘉慶、道光時期的甕安這一段文化繁榮現(xiàn)象,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應(yīng)該在貴州文化發(fā)展史占有一定地位。

  三、《黔風(fēng)》系列評述

  前述傅玉書、傅汝懷父子編纂的《黔風(fēng)舊聞錄》、《黔風(fēng)鳴盛錄》、《黔風(fēng)演》三部貴州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是他們對貴州文化的重大貢獻,應(yīng)相媲美于清道光后莫友芝、陳田等編撰的《黔詩紀略》及《黔詩紀略后編》,這絕不是筆者妄說。陳田也曾說過,如果論貴州編纂詩集之首功,應(yīng)屬傅玉書。傅玉書編纂《黔風(fēng)錄》,源于他長久之夙愿。他曾言,自己在年輕時,就知道貴州明清以降,詩人很多,“謝雪鴻(三秀)蜚聲于前代,周桐野(漁璜)馳譽于今時”。但他在那個時候就沒見過謝三秀詩集《雪鴻集》全貌,而周漁璜的詩也就留存《桐野詩集》一部。后出外做官,傅玉書與省外一些學(xué)者詩人交游,知道了不少貴州詩人,遂留意他們的詩,并感嘆“吾黔開設(shè)科目數(shù)百年,能者尚不乏,《通志》所載,政績?nèi)琰S司徒、周方伯,理學(xué)如李觀察、孫司空,不以詩名而詩未嘗不工,固不獨君采、漁璜、端云三人已也!然今皆僅僅存矣!”因此與鄉(xiāng)友人唐漢芝相約,立志要搜集黔人中詩家詩作。十余年事未竟,而唐漢芝死于山西,他自己也因從江西安福罷官后北游華北各地,耽誤了七八年時間,停止搜集之事。嘉慶十年(1805),傅玉書寓居貴陽,又開始搜集,帶領(lǐng)學(xué)生于斌、李榮憲,采訪尋求一年左右,得“三十余人,最著者,前明則越卓凡、吳滋大,國朝則潘士雅、陳世垂、潘元亮,皆不在謝、周諸公下,其他亦能各出其才識以抒寫其性情”者。但他認為貴州數(shù)百年來,詩人不應(yīng)該就只有這些。他認為是自己力量有限,也沒有走遍全省,以致采集不力。是時,提督貴州學(xué)使為云南昆明人錢學(xué)彬,字質(zhì)夫,提倡發(fā)揚地方文化。于是,傅玉書便函請其在巡視和典試貴州各郡縣時,曉諭地方士紳,留意各地學(xué)士詩人線索,上報郡縣。在錢學(xué)彬支持下,他又搜集到百余家,隨即進入編撰。嘉慶十五年(1810年),書稿成,即呈省垣相關(guān)人士審看,其中“陳笠帆方伯、翁鳳西廉訪、狄次公觀察三先生見之,皆曰:‘此即黔中文獻考也!’而廉訪更舉以人存詩、以詩存人之義為誨,去取之際,蓋加詳焉”。(陳、翁、狄三人職銜、名號等詳情待考)傅玉書很是欣喜,非常感謝他們的贊許和支持,書稿能得到人們認可,傅玉書覺得是“吾黔人文之厚幸也!”是書命名為《黔風(fēng)舊聞錄》、《黔風(fēng)鳴盛錄》,共二十四卷。惜在傅玉書有生之年,書稿未能付梓,這也是他和參與編纂其他人的遺憾。

  道光二十一年(1841)秋,傅玉書子傅汝懷經(jīng)友人再三所請,始將其父所遺《黔風(fēng)》二種及自己窮三十余年所輯《黔風(fēng)演》十二卷取出,交代其子傅恒,攜至貴陽故友甘肅張掖縣知縣于斌之子名成功處,并復(fù)書約定三件事:一是三集要全部刊印;一是負責(zé)生活費用;一是提供往返貴陽甕安車旅費。如同意,就愿意交給他印制。一年多后,傅玉書所輯第一種收明代黔人詩的《黔風(fēng)舊聞錄》六卷;第二種收清代前期黔人詩的《黔風(fēng)鳴盛錄》十八卷;傅汝懷所輯者《黔風(fēng)演》十二卷,總計三十六卷相繼編校而成,“且編且梓”,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夏,只印出二十一卷。根據(jù)傅汝懷敘述,可能是經(jīng)費遇到困難,經(jīng)再三詢問當事者,終不知所以,無奈之下,只能緩印。道光二十五年(1845),傅汝懷與太守黃惺齋相遇,談到黔中文獻,甚為投機,遂出示《黔風(fēng)》系列書稿。黃惺齋觀看后曰:“此即黔中文獻也!宜即刻成,”便出資補印前兩集所剩下的三卷。而傅汝懷所輯《黔風(fēng)演》,又得慢慢尋找經(jīng)費而續(xù)印。對此,傅汝懷也很感嘆做成一事的艱難,故曰:“成人之美端賴君子,且文章造化精英,郁久必顯,理有必然,然慕者可得而閑之也?!”   《黔風(fēng)》系列之編撰方法,“詩系以人,人系以事,燦然大備,斐然可觀”,深得時人贊許。時任貴州提學(xué)使的浙江石門人胡枚,字友鄒,視學(xué)貴州,“實心校士”,選拔貴州士子70余人,在貴州教育史上,也“稱極盛焉”!他得到傅玉書《黔風(fēng)》書稿后,亦為高興,對其鍥而不舍編撰地方文獻之精神極為稱贊,說傅玉書“以敬恭桑梓之心,為表章人物之舉”,能在“罷官之余,閉關(guān)卻掃,賓客鮮至,獨能采摭遺文,網(wǎng)羅散失,自七尺珊瑚以逮吉光片羽,并蓄兼收,裒然成集。俾山林佚老,斷簡殘篇,不至湮沒于荒墟遺壤、蠻煙瘴雨之間,其用意良厚,用心良苦,而其為功于前人也大而遠,為惠于后學(xué)也深且至矣!”胡枚對《黔風(fēng)》之編成為“黔中人士慶”,并愿貴州有更多的人士“聞風(fēng)而興起”,為地方文化作出貢獻。道光八年(1828)秋,時任云貴總督江蘇儀征人阮元,字云臺,奉命視察貴州,傅汝懷將《黔風(fēng)》書稿呈進,并請作序,因公務(wù)較繁忙,阮元約其后再見面細說。年后,阮元再次巡視貴州至黔東青溪,約見傅汝懷,觀書稿,“嘉其誠,酬酢間,舉止言笑,颯爽而有檢束”,又覺得“第生勤勤懇懇,能讀父書,蘄彰文獻,非泛然者,顧可無一言以副其望”。于是便答應(yīng)傅汝懷之請,為《黔風(fēng)》作序,序中言到“天下之寶,與天下共”,對《黔風(fēng)》有極佳評介,并愿與“世間有目者共賞之”。經(jīng)胡枚、阮元等人的推崇和支持,《黔風(fēng)》系列前兩種得以存世,而傅汝懷所編選的《黔風(fēng)演》則推后至道光末才得以付梓。

  《黔風(fēng)》前兩種費盡周折才得以問世,一百多年后,存世量極少,幾成孤本。貴州省各級圖書館等單位完全沒有,僅貴州省博物館藏《舊聞錄》一冊六卷,還是抄本。近來,貴州省圖書館根據(jù)北京圖書館藏復(fù)印《鳴盛錄》兩種入藏,才填補貴州空白。省圖所藏兩種,一是一種完整的刻本一套十八卷,暫稱甲種;一是有幾種刻本的一套十二卷,暫稱乙種。兩種之所以不同,其一,收錄人數(shù),甲種為一百四一人,乙種一百二十九人,兩種相差十三人;且各卷收錄人名編排兩種前后有錯落;其二,甲種中周起渭、田榕、潘淳(乙種作潘��)、陳法四人詩作,均分上下卷輯錄,乙種未分且周起渭僅收詩六首;其三,甲種印刷字體整齊劃一,是明顯的宋體刻板;乙種則反,字體為幾種楷體刻成,中間標明某某所刻字樣,如卷一標明是“涪陵文如筠竹士?蹋袍�萋夾6�”,卷二標明是“姑蘇朱元暉稚唐校刻,清鎮(zhèn)雷作峰校刊”,卷三至卷十標明是“傅玉書選輯原本,及門于斌、李榮憲同輯,子汝懷、方�彝�校,后學(xué)于成功?”,卷十一至十二標明是“浙水李廷贊燮堂?”,共四種刻本。甲種有紫江朱啟鈐“存素堂”藏書印,十八卷全,當如傅汝懷所言,因無出版年代,不敢肯定是第一版,筆者認為最遲也在道光以后;乙種十二卷中有八卷為于成功所?,當為前述道光年間所刻,應(yīng)無疑問,所補四卷因無年代,刻印時間亦不可考。故省圖所藏甲種,應(yīng)該是完整的一部《黔風(fēng)鳴盛錄》,所收錄一百四十一人的詩共多少首暫無統(tǒng)計,但應(yīng)超過乙種。而乙種為不完整本,其收錄潘馴等一百二十九人詩作一千二百七十一首(仍需進一步核實),其中潘馴五十三首,萬鐘禮十三首,胡學(xué)望一首,費以誠一首,宋安全一首,王之相一首,費以炬三十三首,程春翔二十五首,劉湯聘五首,劉子章二十四首,李祺八首,梅建二首,吳旦八首,胡奉衡三首,宋云靄一首,楊光燾三十首,周起渭六首,王��九首,張其謹一首,鄒大賢一首,傅如礪二首,唐蘭一首,徐�z四十首,徐�],王�蚋饕皇祝�梅廷楨十四首,楊翰徵一首,劉殷二首,商基�O一首,李先立一首,周鐘�u一十一首,王道一首,黃嘉谷二首,越嶼一首,越干震一首,張元臣五十九首,任衡三十二首,劉應(yīng)鼎二首,潘怏二首,童昌祚二首,商基振一首,周�[十二首,夏時十一首,曹掄彬三首,唐�H一首,周學(xué)裕一首,包祚永三首,田榕一百零五首,潘��六十九首,趙德集一首,徐世垓一首,陳法八十首,劉云二首,朱定元八首,胡慎六首,姜文濱八首,王瓚四首,張也明四首,傅如璋一首,王士俊五首,吳昂三首,劉復(fù)向三首,邱中靈三首,周儒九首,薛子珩一首,吳夢旭十四首,毛洪元一首,鄧國藩一首,談宣十九首,田樟二首,汪運正二首,傅思蕃十三首,文�u十首,洪其哲十三首,羅毓龍一首,何德新五十三首,唐惟克二首,左維憲,張李二十首,張純六首,宦儒章二首,潘文�u九首,田煦六首,艾茂一首,潘文苞四首,盧�囟�十三首,魏大文十四首,洪琨玩二首,傅龍光十三首,傅瑤光十首,王庭芳一首,羅毓星一首,李臺一首,何德峻三十五首,魏純五首,孫錄七首,田均豫十一首,劉君秀九首,蔡平世十九首,盧煒一首,徐釣二首,潘曉二首,陳國璽一首,宋仁溥二首,王桓二首,吳洵二首,周承原七首,唐金二十五首,傅友龍三首,錢玉琳二首,歐陽士椿三首,李華國三十五首,柴中楫十六首,李鳳�A三首,潘以徵三首,徐��三首,劉啟華十九首,傅�r一首,商景泰二首,傅汝恂二十四首,祁戡十七首,釋曇一二首,三十首以上的僅十一人[27]!肚L(fēng)舊聞錄》六卷,至今未窺全豹,只能以待觀看后再述。

  《黔風(fēng)演》由傅汝懷選編,其自稱“窮三十余年”而成。是書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秋,經(jīng)傅恒再次編錄,由貴筑李子宜、傅汝懷弟傅方�抑匭灤<旌螅�得以付梓,成四卷書傳世。今觀是書,也就四卷本而已,傅汝懷盡然用了三十余年才編成,不知為何費時這么久,推想應(yīng)是世事艱難,廣泛搜集也不容易吧。是書與《黔風(fēng)》二錄一樣,同為清代貴州文學(xué)史上重要文獻,可補其缺。且至今年代已久,存世無幾(貴州僅省圖、省博有藏),亦屬珍貴!肚L(fēng)演》收錄詩家主要為乾隆、嘉慶兩朝之人,共三十九人,仍按“詩系以人,人系以事,以人存詩,以詩存人”體例編成,入編詩家以年代為序,計有貴筑王本玉(字琢章)十七首,甕安猶法賢(字心魯,號雨樵)一百六十六首,清鎮(zhèn)任燦(字景明)二十首,黃平王孚鏞(字序東,號鴻軒)十一首,甕安傅玉書(字素余,號竹莊)二百四十一首,玉屏田均晉(字康侯)五十七首,甕安猶兆祥(字夢巖)一首,貴陽章嗣唐(字視三)一首,銅仁徐如澍(字春帆)四十二首,大定吳應(yīng)鴻(字儀九)十八首,大定胡遜一首,黎平趙世萬(號層峰)九首,黎平王國元(號曉亭)二首,貴陽何沅(號芷溪)十四首,遵義唐錕四首,遵義黎安理一首,貴筑傅銘(字新之)五首,仁懷傅師瞿(字又淳)三十五首,甕安猶數(shù)祥(號聽泉)七首,清鎮(zhèn)潘恂(字厚田)一首,貴筑吳榛(字西林,一字樹之,號立亭)九首,貴筑朱人價十首,廣順李慶長(號春塢)九首,定番金學(xué)道(字蓮峰)五首,貴筑張國安(號治齋)二十八首,貴筑張國華(字文軒)三十二首,貴筑趙毓駒一首,遵義金章聘(字向之,號莘田)五首,貴筑花杰(字�`士,號曉亭)六首,貴筑王瀹(號�F川)十四首,桐梓蘇敬商(字西河)十首,玉屏洪其��(字素涵)四首,貴陽周�t(字蒼王)九首,清鎮(zhèn)任��(字鑒齋)三首,遵義王青蓮(字希白,號香湖)十三首,思南冉中涵(號秋潭)六十六首, 貴筑李若蘭(字心畹)四首,貴筑狄覲光(字賓于,號筑坪)十二首,甕安趙本�Вㄗ種狽潁┮話偃�十二首,共計一千零四十一首[28]。當中,以收錄甕安本籍猶法賢、傅玉書、趙本��三人詩作較多,這個也不奇怪,人之常情,且搜集亦較為容易。   《黔風(fēng)》系列自付梓傳世后,至今未有重印或整理。作為這樣一套先于《黔詩紀略》出現(xiàn)的地方文獻,當引起現(xiàn)今學(xué)界和后人之重視,應(yīng)該讓它為需要者所引用及研究。故我們在此呼吁,希望《黔風(fēng)》三部曲能在沉睡一個半世紀后,經(jīng)過整理,能以新的面貌為學(xué)者士子們所矚目,為研究貴州文化史、文學(xué)史者所用。

  參考文獻:

  [1][2][3][4][5][14][15][19][20]《桑梓述聞》卷八傅玉書著貴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203頁、255-256頁、256-257頁、259-260頁、177頁、1頁、191頁、199頁

  [6][7]民國《貴州通志人物志》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點校本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1127頁

  [8]傅氏世系根據(jù)傅玉書《桑梓述聞》綜合理順,讀者請參閱該書。

  [9]民國《貴州通志藝文志》本貴州人民出版社年月第一版頁

  [10]轉(zhuǎn)引自《千年��柯萬壽古邑――甕安歷史文化概覽》貴州豫章書院黔學(xué)研究中心編中國戲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第四章67頁

  [11]轉(zhuǎn)引自《千年��柯萬壽古邑――甕安歷史文化概覽》貴州豫章書院黔學(xué)研究中心編中國戲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第四章68頁

  [12]民國《貴州通志人物志》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點校本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1128頁

  [13]傅玉書《鴛鴦鏡傳奇》自序清光緒二十一年版貴州省圖書館藏本)

  [16][17][18]民國《貴州通志人物志》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點校本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1128頁

  [21][22]民國《貴州通志人物志》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點校本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1128頁

  [23]以上諸條均轉(zhuǎn)引自《千年��柯萬壽古邑――甕安歷史文化概覽》貴州豫章書院黔學(xué)研究中心編中國戲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第五章134-135頁
  歷史研究論文發(fā)表期刊推薦史學(xué)月刊》是河南省歷史學(xué)會和河南大學(xué)主辦的綜合性歷史學(xué)專業(yè)刊物,在國內(nèi)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原名為《新史學(xué)通訊》,1951年1月由著名歷史學(xué)家嵇文甫先生創(chuàng)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創(chuàng)刊最早的綜合性歷史學(xué)專業(yè)期刊;1957年,由郭沫若先生題寫刊名,改名為《史學(xué)月刊》。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lishilw/54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