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是凝練的藝術,用最簡潔的話語表達最真摯的情感,描繪最美麗的景物,其意境悠遠,讀詩如能進入意境,就會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因此,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想方設法引導學生披文入境,從中獲得啟迪,受到熏陶,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
摘要:古詩詞教學該如何引導學生披文入境,受到熏陶,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呢?本文從走近詩人,身臨其境;品味詩眼,突顯意境;放飛想象,再現意境;反復誦讀,漸入佳境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中華詩詞雜志,走近,品味,想像,誦讀
一、走近詩人,身臨其境
古詩詞都是古人的抒情詠懷之作。古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無不流溢于古詩詞之中。當我們引導學生了解了作者的寫作背景之后,我們也就為學生學習古詩詞做好了鋪墊,也為學生把握古詩詞意境的主基調打下伏筆。我們就能引領學生更快更準確地進入古詩詞所描寫的意境中了。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唐代詩人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筆者在學生熟讀古詩后向學生講了李白寫這首古詩的背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李白被貶至夜郎,于是他取道四川前往。行至白帝城,遇赦,驚喜交集,立即乘船東返江陵。這首古詩就是他在此時作的。這樣一來,學生就更容易體會“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所表達的詩人悲喜交集的心情了,也就更容易走進詩中所描繪的意境了。同樣,如曹植寫的《七步詩》,當我們引領學生閱讀了解了曹丕蓄意陷害曹植的歷史背景后,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深刻含義了。當我們指引學生了解了詩人的寫作背景之后,帶學生進入詩中的意境就容易多了。
二、品味詩眼,突顯意境
詩有“詩眼”,詞有“詞眼”。這里的“詩眼”“詞眼”有時是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有時是傳達主旨的關鍵詞、關鍵句。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 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都是“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詩眼。教師若能智慧地引導學生抓住“詩眼”,展開豐富的想象,就能將“詩眼”化為可觀可賞的畫面,化為生動可感的生活場景,化為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從而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提升誦讀古詩詞的能力。竇桂梅老師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抓住“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中的“臥”,結合插圖,引導學生想象小兒的“無賴”。學生試圖用“趴”“躺”等詞來代替“臥”,但都感到別扭,學生在反復揣摩中體會到只有“臥”最自然、愜意、自在。一個“臥”字將小兒的“無賴”情狀表達得淋漓盡致。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水到渠成地領會了詩人以及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同時也鍛煉了煉字煉句的能力。
三、放飛想象,再現意境
葉圣陶先生說:“讀詩不僅要睜開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睜開眼睛看由文字觸發(fā)而構成的畫面。”我們要用想象去感受詩人生動、形象、凝練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一幅幅具體、生動、形象的畫面。這些畫面往往是詩人對現實生活的細心觀察、體驗的結晶,是詩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詩情畫意。
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想象的欲望,啟發(fā)誘導,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學生不僅要敢想,更要會想。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啟發(fā)學生巧妙聯系,將記憶中所積累的類似經歷充實到眼前的畫面中,借以拓展畫面,達到強化感受的目的。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孟郊的《游子吟》時,抓住一個“密密縫”,讓學生想象畫面:此時,這位老媽媽在想些什么?她會對即將遠行的兒子做些什么呢?在放飛學生想象的基礎上,老師又進一步啟發(fā)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我們每位同學都有一位慈祥的母親。你們也正感受著母愛,享受著母愛。在你的腦海中,媽媽為你做的哪件事最讓你感動?如果此時,媽媽就站在你面前,你會對媽媽說些什么?學生聯系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關愛,很自然地入了詩的境,動了真情,理解了母親“密密縫”的深厚意蘊。至此,學生感恩的心弦被撥動,昏暗的油燈下白發(fā)親娘為兒子縫制行裝的形象與自己母親關愛自己的點滴交融在一起,永遠存活在了學生的記憶深處。
四、反復誦讀,漸入佳境
詩詞教學的關鍵在教會學生誦讀,在抑揚頓挫的誦讀中,分析詩詞怎樣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運用精練的語言描寫意象,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主題;在反復的誦讀中,開闊學生胸懷,美化學生心靈,培養(yǎng)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在有目的的誦讀中,通過引導學生品味詩詞語言魅力,藝術構思技巧,培養(yǎng)精煉、準確地運用語言的能力;在研討性的比較誦讀中,發(fā)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不斷提高其表情朗讀水平,真正達到詩詞教學中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領悟,讀中賞析,讀中激趣,讀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的目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都點明了朗誦教學的重要性。教師可以根據詩詞的不同風格選擇不同的朗讀方式:如教師范讀、個別朗讀、齊聲朗讀、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等,讓學生邊讀邊聽,邊讀邊學,邊讀邊思,得到科學而有效的訓練。營造良好的朗讀的氣氛,引導學生漸入佳境。
如杜甫寫的《絕句》,四個獨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折射出作者愉快的心情,然東吳來船,不覺勾起淡淡鄉(xiāng)愁。全詩有動有靜,有聲有色,色彩明快,意境開闊,情感微妙。如果過多地拆解分析,必然難以讓學生體會妙處,教學時,指導學生觀察課本插圖,播放課文范讀錄音,創(chuàng)設詩歌意境。在學生充分入境的基礎上指導多種形式的誦讀想像,學生易于感受詩中所描繪的優(yōu)美景色,易于感受詩人用詞的精妙。
總之,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絢麗多姿,古詩詞更是瑰麗無比,獨樹一幟。她永遠是一叢生機勃勃、常開不敗、五彩繽紛的鮮花。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發(fā)揚古詩詞的精髓,從古詩詞教學中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肩負的重任。在古詩詞的教學領域中,對于如何引導學生走進古詩詞的意境,還有許多方法值得我們從教學實踐中摸索,需要我們不斷去發(fā)現,去挖掘,去探索,去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