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教育類長篇小說,《歧路燈》反映了18世紀中原地域中下層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作者運用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的方言土語、諺語熟語等對民間風情、閻巷習俗等的描寫。充分表現(xiàn)了小說語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關鍵詞:方言,土語,俗諺,歇后語,地域文化
在我國小說發(fā)展史上,清人李綠園的《歧路燈》是一部具有特殊價值和意義的長篇小說。其特殊性不僅在于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長篇教育小說。還在于它對18世紀的清代社會生活作了細致而有趣的臨。疄楹蟠峁┝瞬豢苫蛉钡亩鄠让娴木薹嬀。與同時期的《紅樓夢》、《儒林外史》相比,它所映象的社會面可謂“五光十色”、“三教九流”,尤其是對中原地區(qū)民間風情、閭巷習俗的描述,亦堪稱是繪聲繪影,躍然紙上與此同時,在表達和描寫之間,《歧路燈》大量運用方言土語、諺語、熟語等,充分地表現(xiàn)出小說語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本文通過對《歧路燈》文本的細致梳理對此問題進行歸結與闡釋。
一、《歧路燈》中的方言土語浸染著地域文化特色
杜貴晨先生說:“《歧路燈》在運用河南方言俚語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功。作者在這方面是自覺追求的。”李綠園根據(jù)自己創(chuàng)作的實際需要.同時也是為了進一步擴大道德說教的范圍及影響。突破了當時一些正統(tǒng)文人的偏見,不避俚俗,用經(jīng)過加工提煉的河南方言進行寫作,間雜以“經(jīng)史掌故話頭”。“又往往以詼諧風趣出之,亦莊亦諧,雅俗共賞”。‘先生所言為切中肯綮之論。作為土生土長的河南人,李綠園對浸染著中原地域文化精神的方言土語十分熟稔。正如著名河南籍作家姚雪垠所說:“它是用帶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語言寫清初的河南社會生活。語言樸素而生動。使我們今天讀起來感到親切,有味。……當我讀《歧路燈》時,我常感到這部小說的語言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因此?梢哉f《歧路燈》對中原地區(qū)的方言的運用是十分成功的。
首先,《歧路燈》中所使用的大量方言詞匯,至今仍然活在中原地區(qū)民眾的語言之中。例如:書中多次所用到的“膺”字,其意思是充當某一類角色,或做某種身份的人。“他在我手里膺了好幾年秀才,后來拔貢出去了。”(第4回)“那時你到衙門膺太老爺,……人人稱封乎翁乎,豈不美哉?”(第86回)這種用法在當今的河南話中仍然很普遍。如說:“都是膺爺爺?shù)娜肆,咱咋能不見老?”又如:“膺記”,同“縈記”,是指牽掛、掛記。“膺”同“縈”,牽纏、牽掛的意思。“夏逢若心下又膺記小豆腐送的銀子”,(第59回)“但王象藎一向在菜園,心里縈記家事,……眼中有了攀睛之癥。”(第62回)現(xiàn)在的河南方言里還經(jīng)常有類似說法,例如。“家里一切都好,不要縈記。”“你在外面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縈記家里。”再如,小說第54回,王氏道:“王中,你各人走了就罷,一朝天子一朝臣,還說那前話做什么。俗話說:‘兒大不由爺’。何況你大爺已死。你遭遭說話,都帶刺兒,你叫大相公如何容你?”其中“各人”、“前話”、“遭遭兒”、“帶刺兒”都是中州的方言。“兒大不由爺”是北方的俗語。還有小說第40回。滑氏說:“你哥就把你那前窩兒,上下看了兩眼,真正看了我一臉火。”惠養(yǎng)民答道:“咱哥是個老成人,不會曲流拐彎哩。”這里所用的“前窩兒”、“曲流拐彎”,十分形象生動。
其他如說人沒發(fā)展前途是“老苗”(第87回)、說聊天為“閑打牙”(第93回)、說人合不來是“各不著”(第108回)等等,也都是道地的中原地區(qū)的方言土語。這類詞語還有如“扯撈”、“擘畫”、“腌腆”、“兌搭”、“攢忙”、“幫光”、“喝晚湯”、“剛幫硬證”、“應”、“費氣”、“護短”、“干大”、“翻精掏氣”、“蠻纏”、“不中用”、“沒成色”、“各不著”、“攪家不賢”、“下作”、“亂董”、“胡董”等.這些方言詞語至今仍然被中原地區(qū)的民眾較為頻繁地使用著!镀缏窡簟肥褂么祟惙窖,增加了作品語言的鄉(xiāng)土氣息,這些方言不僅僅讓人讀來感到親切,而且也成為研究中原方言的珍貴資料。
其次,《歧路燈》中所運用的一些方言詞匯與今天的河南方言相比,已有所不同,發(fā)生變異。從中能夠看到中原地域的語言所歷經(jīng)時代的變遷情況。有些詞語在現(xiàn)代的河南方言中已經(jīng)很難見到或者僅僅在很小的地域范圍內(nèi)使用。較少使用到的,例如:“漢仗”、“妙相”、“開撥”、“和處”、“朝南頂”等;在極小地域范圍內(nèi)使用的。例如:“信慣”、“楚結”、“撤白話”、“面軟”等。
有些雖然在今天的河南話里仍然出現(xiàn)。但意義和用法已經(jīng)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變化。例如,《歧路燈》中的“認真”。作動詞用。有認為、覺得之意。“這侯先生我認真他沒有婁先生深遠。”(第8回)“侯冠玉見孝移點頭,反認真東翁服了講究。”(第l1回)在今天的河南話里,“認真”是指嚴肅對待、不馬虎的意思。如,“王小明學習很認真。”又如《歧路燈》中的“運用”,指找門路,想辦法,有運作的意思。“你休要高聲,我今晚給你運用。”(第22回)而今天的河南話中“運用”則指根據(jù)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如:“我們要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再如《歧路燈》中的“打量”一詞,有打算、準備的意思。量,有考慮,籌劃的意思。“這就不敢終席,各人打量明日五更接詔吧。”(第4回)而“打量”在今天河南話中指觀察、觀看、反復看。如,“我對他上下打量了一番。”此外還有“想頭”、“清白”、“任意”、“物色”、“方便”、“管許”等等。它們的意思都發(fā)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
在《歧路燈》中所使用的詞語中,還出現(xiàn)有一些古今同事不同稱的情況。同樣的事物,用來表達的詞語卻不同。例如.小說中不說“喝酒”、“喝茶”,而說“吃酒”、“吃茶”;表示倒掉、倒出來的意思時,一般說“傾”而不說“倒”;表示給予的意思時,一般說“與”,不說“給”。這些用法至今在中原地域的某些區(qū)域范圍內(nèi)還使用著。
再次,最為典型的是《歧路燈》中所使用的某些方言詞語,呈現(xiàn)出明顯的過渡性。張生漢先生認為:“十八世紀是漢語由近代向現(xiàn)代演進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漢語言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語法和詞匯方面,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征。具體到個別的詞語上,它們在《歧路燈》中往往是近代的與現(xiàn)代的用法并存,原有的意義與新生的意義同在。”如,“打算”,譚孝移“便打算這延師教子的一段事體”(第1回),這里的打算用作盤算、籌劃的意思;第41回,“打算此后晚夕,輪流來與韓氏作伴。”此處的打算當作計劃、準備講。后面的打算的意思已經(jīng)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打算”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其他的還有,例如,“認真”、“任意”、“果然”、“的確”、“十分”等詞語也都有這種發(fā)展變化的情況。在《歧路燈》中可以看到為數(shù)不少的這一類詞語都呈現(xiàn)出明顯的過渡性。由此可見,《歧路燈》較好地體現(xiàn)了中原地域方言在18世紀的發(fā)展過渡性特征!镀缏窡簟凡捎昧舜罅康闹性貐^(qū)的方言詞語,讀者尤其是河南籍的讀者讀起來親切自然,回味無窮這些方言詞語。反映著中原地域民眾語言的特點及其文化蘊涵。
二、《歧路燈》中的俗諺熟語和歇后語的運用豐富了小說語言的地域文化意蘊
除了以上所論及的方言土語在《歧路燈》中大量使用之外,李綠園還把許多至今仍然流行在民眾生活語言中的俗諺、歇后語納入作品之中,為小說的場景描寫、人物形象的塑造增光添色。古代小說中運用俗諺、歇后語的作品并不少見!督鹌棵贰、《紅樓夢》等古典小說就較多地使用俗諺、歇后語等,增強了小說語言的生動性和表現(xiàn)力!镀缏窡簟放c這些小說一樣大量使用俗諺、歇后語,并有其獨特的地方。
《歧路燈》中的俗諺使用范圍非常廣泛,有涉及家庭閨閣婚姻言語習俗的:有關于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習俗的;也有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等方面的俗用語言;還有關于衙門、商業(yè)、宗教鬼神等習俗語言,豐富而又不失精良.形成了一道五彩繽紛的語言風景線。限于文章篇幅在此僅舉要闡釋。
首先,在反映家庭閨閣婚姻習俗方面,《歧路燈》中使用的俗語是異常豐富的。小說第49回,談論到待字閨中的巫翠姐時。王春宇道:“不過高門不來,低門不就。所以耽擱了。你如今心中有啥不愿意,也不妨面言。”“高門不來,低門不就”比喻女孩在挑選婆家時,男方條件差的看不上。條件好的又求不到。也是中原地區(qū)在男女婚嫁中經(jīng)常使用的俗語。第80回,馮健道:“他們心中一無所系,人大心亦大,自然難以駕馭他。
依我說,相公回去自己酌度,他們可留,磕了頭留下他,把今日的事,只宜丟開為妙;不愿留的,趁這宗無禮,開發(fā)了他,也省的家中養(yǎng)活。俗話說,心去身難留,留下結冤仇。不知我說的是也不是,相公酌度。”“人大心亦大”、“心去身難留,留下結冤仇”,意為心已不在這里.勉強挽留反會造成怨恨。于世家豪門來說,對世仆通常是從小把他們養(yǎng)大并使用,但是,如馮訟師所言。這些仆役由于沒有家室牽掛,在家主富有之時他沒有什么怨言,任其驅使,一旦家主家道中落,就會有各自的想法,就可能造成“心去身難留,留下結冤仇”的局面。這里所用的“心去身難留,留下結冤仇”俗諺.是由婚俗觀念中的“女兒大了不可留,留來留去結冤仇”變異而來的。家主與家奴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也像家長與兒女的關系一樣,況且“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也是人們一種普遍的認識,世奴因沒有家室之累,也就很難與家主同甘共苦。也可見馮訟師的心、奴仆的心與一般民眾的心是相通的,唯有出身富貴之家的譚紹聞不明白這個道理。
再如第49回,夏逢若道:“賢弟呀,人生做事,不可留下后悔。俗語說:莊稼不照只一季,娶妻不照就是一世。你前邊娶的孔宅姑娘,我是知道的。久后再娶不能勝從前,就是一生的懊惱。你先看這個人何如?”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因而婚姻又有很多講究的禮俗。“莊稼不照只一季,娶妻不照就是一世”,這是中原民眾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習俗觀念,娶妻生兒育女。延續(xù)家庭后代,反映著人們對擇偶重要性的認識。諸如此類的諺語還有,“做壞生意是一次,討壞老婆是一世”、“梳頭不好一次過.嫁夫不好一世錯”等也同樣是這種習俗觀念的表現(xiàn)?傊,在《歧路燈》中涉及婚姻家庭生活方面的熟語非常豐富,如“丑媳婦不見婆婆么”、“媒婆口,無梁斗”、“千里姻緣一線牽”、“先嫁由爹娘,后嫁由自身”、“得意夫妻欣永守。負心朋友怕重逢”。等等。這些都是作者在富有地方色彩語言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文學語言,同時也是婚姻家庭等生活習俗對語言的影響和作用的結果。
其次。反映日常生活生產(chǎn)中的經(jīng)驗、體驗等方面的俗諺,在《歧路燈》中的運用也非常精練、到位。例如,第80回,馮健道:“不管他是外來魚,本池魚,總是一個水淺魚不住。且休說水淺魚不住,即是水太清,魚先不住了。譬如做官的長隨,若不是勞金之外,有些別路外快兒,誰還肯跟哩。在主戶人家,糶糧米,有他們出倉錢;賣牲口,有他們籠頭錢;送節(jié)禮,有他們腳步賞封;出遠門,有他們盤費余頭;那些分打莊稼,收租討課,以及修蓋房屋,都免不了有些扣除、侵漁,這才許打就打、罵就罵的。若不然,他們圖啥呢?”這里用了“水淺魚不住”、“水太清,魚先不住”兩個熟語。比喻受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留不住有本領、有能力的人。①這段引文中,深諳世故的馮訟師說盡了“奴仆”眾生相。在利益的驅動下,他們?nèi)蝿谌卧,當牛做馬而在所不惜,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也不能夠把怨氣都撒在“奴仆”身上,譚紹聞要狀告奴仆欺主也有些過分。第74回,王隆吉道:“水淺魚不住,這也無怪其然;老鴉野鵲揀旺處飛,他們自然要展翅哩。……”這里除了再次用到“水淺魚不住”這個俗諺之外,小說又形象地使用了“老鴉野鵲揀旺處飛”這一俗諺。與前面的“水淺魚不住”有相近的意思,比喻趨炎附勢,討好有權勢有財力的人。在這里只是把魚變成“老鴉野鵲”,把“淺水”變成“旺處”。②用法也與上面的相近。
小說第32回。譚紹聞說道:“斑鳩嫌樹斑鳩起,樹嫌斑鳩也是斑鳩起。我如今嫌你了,講不起,你要走哩。跪一千年也不中用。天還早哩,你快去把戲箱屋子打掃打掃,我叫宋祿把馬移了。還有皮匠家現(xiàn)成的鍋臺,把米面菜薪都帶的去。若是今晚不走,我如今就起身上丹徒去,好躲著你。”“斑鳩嫌樹斑鳩起”,說的是斑鳩棲息在樹上,如果斑鳩不滿意樹,它可以飛離,要是樹不滿意斑鳩。自然也是斑鳩離去。比喻雙方共處,如果有了問題必須有一方要離開。在此樹為主。鳩為輔為客。在小說里譚紹聞一心要把王中攆出家門。結果只有王中這個“斑鳩”離開才可以化解主仆之間的矛盾。第86回,王中對譚紹聞:“鄉(xiāng)里人常說兩句俗話。‘寧當有日籌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人肚內(nèi)有了這兩句話,便不怕了。”引文中的“籌”,為籌劃、計劃、打算之意。告誡人El子富裕時要省吃儉用,為將來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作打算,以免被動,作為身處社會下層的奴仆王中對生活之艱辛的體驗可謂深邃而精當.這也是無數(shù)的勞動人民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真可謂至理名言。
在《歧路燈》中,反映日常生活生產(chǎn)方面的經(jīng)驗的俗諺十分豐富,諸如“水盡鵝飛”、“水平不流。人平不語”、“餓出來的見識,窮出來的聰明”、“一棵樹上吊死”、“砍的不如鏇的圓”、“腰中有錢腰不軟。手中無錢手難松”、“揭債還債,窟窿常在”、“揭債要忍,還債要狠”等,這些或者來自生活生產(chǎn)經(jīng)驗;蛘邅碜匀松形蝮w驗,都是非常鮮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民眾語言,給作品帶來了濃郁的時俗世情韻味。散發(fā)出醇厚的鄉(xiāng)土氣息。需要指出的是,《歧路燈》所運用的俗諺涉及社會、政治、經(jīng)濟、人生等很多方面,在此不多贅述。
下面簡單說一說《歧路燈》中歇后語的使用情況。歇后語最大的特點是言簡意賅,生動形象。富于概括力和表現(xiàn)力,放在對話中能增強句子的律動感,而且能把說話人的情緒惟妙惟肖地傳達出來。小說第51回,夏逢若道:“咱縣新任董公,褲帶拴銀柜——原是錢上取齊的官。”在這里通過幫閑篾片夏逢若之口,使用一個貼切、形象的歇后語“褲帶上拴銀柜——錢上取齊”。把一個貪贓枉法、收受賄賂的縣官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作者對“董公”運用一種漫畫式的夸張手法.增加了讀者閱讀的欲望,引起進一步探究這個貪官到底是如何收受賄賂的興趣。還有小說第69回。盛希僑搖頭道:“野地里拾的柴薪,將就些兒罷,休要嫌濕。從前話,一切拉倒。”小說中,革退兵丁虎鎮(zhèn)邦對譚紹聞惡言相加。
追索譚欠他的八百兩銀子的賭債。盛希僑巧妙利用舊宦勢力威懾虎鎮(zhèn)邦.最后僅用二十兩銀子開發(fā)了這個“虎兵丁”,虎鎮(zhèn)邦雖然心不甘情不愿,但又怯于盛家勢力而敢怒不敢言。小說在這里用了一個“野地里拾柴——莫嫌濕”的歇后語,意思是賭債難以見官,虎鎮(zhèn)邦得到二十兩銀子也是白揀的或凈賺的。因為根據(jù)《大清律例》有關賭博條目,經(jīng)官府判決后的賭博錢財是要全部充公的。在這里也把盛希僑年少氣盛、敢于堅持、舊宦世家的公子哥性子表現(xiàn)出來。再如小說第83回,程嵩淑道:“老兄們看不見王象藎滿面急氣,比少主人更覺難堪。今日請我們一起老道長,無非陳曲做酒——老漢當家之意。孝移兄去世,他的家事,我們不能辭其責。若不替他出個主意,也就負好友于地下,并無以對忠仆于當前。”陳曲,曲即酒黜。把麥子或白米蒸過,經(jīng)過發(fā)酵,曬干后用來釀酒,時間長的酒抽叫“陳曲”。中原地區(qū)民間一般認為陳曲造酒味道醇美爽口,比喻年紀大的人因閱歷豐富,當家主事穩(wěn)妥。小說中的意思是程嵩淑一起“老道長”作為譚孝移的摯友管教譚紹聞是理所應當?shù)摹?/p>
值得注意的是,在《歧路燈》中除了用到普通的歇后語之外,還使用了不少藏詞式歇后語,常常讓讀者于稍加思索后發(fā)出會心的微笑或感嘆。小說第56回,夏逢若道:“這老腳貨是皮罩籬,連半寸長的蝦米,也是不放過的。”這里就用了一個藏詞式歇后語,前半部分“皮罩籬”顯現(xiàn)出來,把“不漏湯水”隱藏起來,但是在作品的敘述中還是稍稍加了一點揭示,即“連半寸長的蝦米.也是不放過的”。“罩籬”本為日常生活工具,在中原地區(qū)采用竹子、細鐵絲等制成,主要用于淘洗米、麥、豆等糧食時撈取之用;也用于制作油炸、水煮等食品時撈取放在鍋中的食品。“皮罩籬”在中原言語中是一個歇后語的前半部分,這個歇后語的意思是用“皮罩籬”撈取水中物品,就是連帶著把“湯水”也給撈出來而不會漏掉。它有褒義和貶義兩種用法,貶義用法偏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民眾口語中可用于形容某一個人做事細密、周全;但更多用以形容人十分吝嗇,挖苦諷刺某一個人討別人便宜,無論大小瑣屑,有光就沾。一絲一毫也不放過。藏詞式歇后語用法還見于第72回。當槽的說:“你要真真奈何我,我就躲上幾天,向家中看看俺那‘秋胡戲~。”在這里使用了藏詞式歇后語“秋胡戲妻”,以“秋胡戲”代指妻子。第64回,小說寫道:“到了霜降之節(jié),可憐管貽安,一個舊宦后裔。只因不依本分,竟同一起強盜等案,押赴市曹絞樁之上,一個淫魂。上四川酆都城內(nèi)去了。正是:圣訓三戒首在色,怎借執(zhí)爨強逼迫;弄出世上‘萬方有’,落個‘直而無禮則”段引文中的“萬方有”是“萬方有罪”歇去了“罪”.“直而無禮則”是“直而無禮則絞”歇去了“絞”。意謂管貽安弄出罪情來,落了個被絞死的結局。也是一句含有嘲弄意味的游戲筆墨。在小說第68回寫道:“乾健坤寧大造行,太和元氣自渾成04,星何故紛家政?--十一日酉時生。”⑧‘‘二十一日酉時生”也是用的一個隱語,隱射一個“醋”字。在這里運用非常含蓄的語言對張類村的二太太杜氏擾亂家政的諷刺。“小星”就是小妾的代稱,這里指的是杜氏。在這段文字中隱語的運用起到了正常的、規(guī)范的語言所起不到的作用。
《歧路燈》俗諺、熟語等大多運用在市井人物的身上,非常符合人物身份,通俗而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描繪場景采用的重要藝術手段,也是作者寫實主義的一種體現(xiàn)。
總而言之。李綠園非常善于學習群眾語言,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細節(jié)并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镀缏窡簟返脑S多方言土語、俗諺、歇后語、熟語等,至今仍然活在中原地區(qū)民眾的El語之中,捧讀《歧路燈》文本不僅使河南人感到親切自然,就是其他區(qū)域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也會感到耳目一新。正因為李綠園純熟地把這些方言俗諺運用到《歧路燈》中,才使這部作品散發(fā)出更加獨特的頗具鄉(xiāng)土氣息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