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外摘除治療白內障手術效果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6-08-18 08:54所屬分類:臨床醫(yī)學論文瀏覽:1次加入收藏
白內障是中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的眼科疾病,隨著年齡增長其發(fā)生率顯著升高[1]。它是因為晶狀體內蛋白質發(fā)生性質改變引起的混濁,從而影響視力,嚴重時可致盲。對于白內障使用藥物治療,病程已達中晚期并無實際意義。白內障是常見的致盲性眼
白內障是中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的眼科疾病,隨著年齡增長其發(fā)生率顯著升高[1]。它是因為晶狀體內蛋白質發(fā)生性質改變引起的混濁,從而影響視力,嚴重時可致盲。對于白內障使用藥物治療,病程已達中晚期并無實際意義。白內障是常見的致盲性眼病。人眼中有一個組織叫做晶狀體,正常情況下它是透明的,光線通過它及一些屈光間質到達視網膜,才能清晰地看到外界物體。一旦晶狀體由于某些原因發(fā)生混濁就會影響視網膜成像,使人看不清東西。也就是說,晶狀體混濁導致視力下降就是白內障。
【摘要】 目的:探討囊外摘除并植入人工晶狀體治療白內障的臨床效果,并進行預后分析。方法: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囊外摘除術(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組和改良式小切口白內障切除術(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SICS)組,前者54例,后者70例,比較兩組的手術進行時間、術后視力恢復情況和并發(fā)癥出現情況。結果:SICS組手術時間與ECCE組相比更短(P<0.05)。手術后患者視力(包括裸眼視力和散光程度)隨時間明顯好轉,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ICS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少于ECCE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囊外摘除術治療白內障的臨床效果明顯,其中SICS并發(fā)癥更少,預后更好。
【關鍵詞】 白內障; 囊外摘除; 預后
現在比較主流的手術方法有超聲乳化術和囊外摘除術(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將病態(tài)晶狀體摘除后植入人工晶狀體,患者術后大多可以恢復視力[3]。本研究使用的是改良式的小切口白內障切除術(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SICS),通過比較ECCE和SICS這兩種囊外摘除手術的臨床效果并對預后進行分析,得出治療白內障的最佳手術方式,為今后本院白內障手術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中晚期白內障患者124例,其中男66例,女58例,年齡38~67歲,平均(51.6±9.4)歲。納入標準:確診為白內障中晚期的患者。排除標準:肝、腎功能有障礙或視網膜可能脫落的患者。根據治療方式將患者分為兩組,ECCE組54例,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齡38~65歲,平均(52.0±8.8)歲;SICS組70例,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齡41~68歲,平均(51.2±9.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根據相關標準[4],對手術時間較長或有感染風險的患者使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手術中置入的是由硅凝膠制作而成的人工晶狀體。(1)ECCE及植入:眼部全麻、結膜麻醉,用專用器械撐開眼瞼,角膜上方做垂直切口,開罐式截開晶狀體囊,取出內核,洗凈殘余皮質,植入人工晶狀體,進行縫合,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膏均勻涂在眼部及周圍,用紗布輕輕將手術處包封。(2)SICS及植入:眼部全麻、結膜麻醉,用專用器械撐開眼瞼,右上方結膜做出切口并行電凝止血,角膜邊緣處約1 mm用一次性穿刺行垂直隧道的切口,連續(xù)撕開晶狀體囊,取出內核,洗凈剩余皮質,加入粘彈劑,置入人工晶狀體,進行縫合,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膏均勻涂在眼部及周圍,用紗布輕輕將手術處包封。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完整手術時間;比較分析兩組患者術后7、30 d和90 d的視力情況,包括裸眼視力和散光程度;記錄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的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達,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疾病分期及手術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中晚期比例接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ICS組手術時間短于ECCE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視力情況比較 手術后患者視力(包括裸眼視力和散光程度)隨時間明顯好轉,兩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SICS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少于ECCE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白內障初期癥狀不明顯,病情發(fā)展緩慢,因此容易被人忽視,但是即使發(fā)現是白內障早期癥狀,現在仍沒有有效的藥物進行早期干預和治療[5-6]。藥物治療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初期的病情發(fā)展,但是并沒有證據能夠證明在這一過程中是藥物發(fā)揮了作用;中期的白內障已經較為明顯,患者視力顯著下降,這時藥物已經起不到改善作用;晚期使用藥物更沒有效果。在多種手術治療白內障的方法中,最為常見和常規(guī)的就是囊外摘除術(ECCE)[7-9]。從以往經驗來看,臨床上使用ECCE總體效果不錯,但是并發(fā)癥的形勢不容樂觀[10-11]。在ECCE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后的小切口白內障切除術(SICS),效果要更好[12-14]。本研究分析了ECCE和SICS兩組囊外摘除術的效果,發(fā)現SICS組的效果確實更佳。現在的手術技術水平越來越高,減少手術帶來的后遺癥或并發(fā)癥,是醫(yī)生面臨的一大難題,因此盡可能減少創(chuàng)口大小是改善手術的一個方向。在白內障囊外摘除術中,切口越接近眼睛,越容易造成散光,并且在縫合過程中也應該盡量使得縫合處的受力均勻,最大限度減少對角膜曲率的干擾,降低散光的程度。在SICS中,最主要的優(yōu)勢是在于水分離和圈出,切核取核的時候應該用粘彈劑充滿核與角膜內皮,在粘彈劑的保護下進行后續(xù)的手術操作。取核時避免核與角膜內皮發(fā)生摩擦,以免發(fā)生組織損傷,影響手術的正常進行[15-17]。
根據使用SICS和ECCE進行分組,SICS組和ECCE組患者的一般情況無顯著差異,兩組能夠進行比較。前者的手術時間比后者少,說明改良后的SICS方式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改良后的小創(chuàng)口手術切口更小,因此打開和縫合的時間更少,自然大幅減少了手術時間。手術后患者視力(包括裸眼視力和散光程度)隨時間明顯好轉,并且SICS組和ECCE組患者的視力情況基本接近,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囊外摘除術在治療白內障時對患者視力的恢復能力基本相似,SICS和ECCE都能很好的改善人眼的視力。雖然兩者的手術方式稍有不同,但是直觀的治療效果同樣顯著[18]。從兩組的并發(fā)癥來看,SICS組患者少于ECCE組,這是因為SICS較ECCE而言,手術創(chuàng)口更小,損傷更小,同時縮減了手術時間,也減少了感染率。手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有高眼壓、玻璃體脫出、角膜內皮水腫、懸韌帶斷裂等[19]。在SICS組中出現例數減少很多,說明SICS方式具有先進性,SICS治療效果相對ECCE更加顯著。臨床上SICS方式已經日益被廣泛使用[20-22],其效果的優(yōu)越性在本研究中得以進一步證明。ECCE治療后出現相對較多的并發(fā)癥,SICS組患者恢復情況相對更好,手術方式的先進性帶來更良好的預后。
綜上所述,囊外摘除術治療白內障的臨床效果明顯,其中使用SICS比ECCE后出現更少的并發(fā)癥,這種手術方式的預后更好。
參考文獻
[1] 葉勇,張淑華.白內障復明手術2460例療效分析[J].廣州醫(yī)藥,2015,46(3):86-88.
[2] 樊保紅.小切口白內障青光眼聯(lián)合手術臨床療效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5,29(15):333-334.
[3] 宋邦建,成永海,秦潔,等.小切口白內障手術中后囊破裂行單襻縫線固定60例臨床分析[J].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15,37(2):152-153.
閱讀期刊:《眼科研究》
《眼科研究》雜志由河南省眼科研究所主辦,暨南大學協(xié)辦,為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tǒng)計源期刊,于1980年創(chuàng)刊,原名《角膜病雜志》,1983年更名為《眼科研究》至今,F為月刊,大16開112頁。國內外公開發(fā)行。
上一篇:主管護師論文發(fā)表刊物有哪些
下一篇:復方樟柳堿注射液治療視網膜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