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工程師職稱論文發(fā)表期刊推薦《建筑科學》是建設部主管,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主辦,創(chuàng)刊于1985年,在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的建筑科學類綜合性技術期刊。本刊內容豐富、可讀、實用,在建筑 行業(yè)中享有很高的聲望。本刊依托建設部和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得到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并有許多國內建筑界著名的專家學者組成了編委會,使得本刊更具權 威性、指導性。
摘要: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建筑土地的緊張,隨之高層建筑迅速崛起,建筑類型與功能的愈來愈復雜,結構體系更加多樣化。筆者闡述了在高層建筑結構中的幾種結構體系,分析了結構設計的特點,歸納了高層建筑結構布置原則,并提出了高層建筑應必須注意的幾個設計因素,僅供參考。
關鍵詞:高層建筑,結構體系,原則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層建筑的快速發(fā)展,國內在高層建筑結構方面也做了許多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然而在實際設計工作中,常常發(fā)生結構設計上對概念和方法的認識差錯。筆者就結合自己近年來施工圖設計和審查的實踐經(jīng)驗,對建筑結構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闡述,以確保建筑物結構設計能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一、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特點及布置原則
1、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特點
水平荷載起控制作用,側面位移必須加以限制,軸向變形在側移中占有很大的份額,所以在結構體系選型時應充分考慮這幾個特點。對于低層、多層或高層建筑,其豎向和水平結構體系設計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但隨著高度的增加,由于以下兩個原因,豎向結構體系成為設計的控制因素:一個是較大的豎向和要求有較大的柱、墻和井筒;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側向力所產(chǎn)生的傾覆力矩和剪切變形要大得多,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人員必須以精心設計來保證。
2高層建筑結構布置原則
、倨矫娌贾
在高層建筑中,水平荷載往往起著控制作用。從抗風的角度,具有圓形、橢圓形等流線形周邊的建筑物受到的風荷載較;從抗震角度,平面對稱、結構側向剛度均勻,平面長寬比較接近,則抗震性能較好。因而高層建筑的平面宜簡單、規(guī)則、對稱,減少偏心。
在框架—剪力墻結構中,橫向剪力墻宜均勻設置在建筑物的端部附近、樓梯問、電梯間、平面形狀變化處及恒荷載較大的地方。房屋縱向較長時,縱向剪力墻不宜集中在兩端,以減少溫度、收縮應力的影響。每榀剪力墻承受的水平力不宜超過總水平力的40%。
筒中筒結構的高寬比宜大于3,高度不宜低于60m?蛲步Y構高寬比宜大于4,為保證翼緣框架在抵抗水平荷載中的作用,充分發(fā)揮框筒的空間工作性能,一般要求框筒墻面孔洞面積不大于墻面總面積的50%;內筒與外筒之間的距離,對非抗震設計不宜大于12m;對抗震設計不宜大于l0m;外側框筒柱距不宜大于層高,宜小于3m;矩形框筒的長寬比不宜大于1.5,任何情況下不應大于2。
房屋的頂層、結構轉換層、平面復雜或開洞過大的樓層應采用現(xiàn)澆樓面;房屋高度超過50m時,宜采用現(xiàn)澆樓面結構;框架一剪力墻結構應優(yōu)先采用現(xiàn)澆樓面。
②豎向布置
抗震設防區(qū)的高層建筑,豎向體型應力求規(guī)則、均勻,避免有過大的外挑和內收。樓層剛度沿高度逐漸變化,沒有突變。符合下列要求的建筑可視為豎向規(guī)則建筑,否則應考慮剛度突變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立面局部收選艮寸不大于該方向總尺寸的25%;樓層剛度不小于相鄰上層剛度的70%,且連續(xù)三層總的剛變下降不超過50%。
、圩冃慰p設置
由于變形縫的設置會給建筑帶來一系列的困難,如屋面防水、地下室滲漏、立面處理等,因而在設計中宜通過調整平面形狀和尺寸,采取構造和施工措施,盡量少設縫和不設縫。當需要設縫曠,應將結構劃分為獨立的結構單元。當房屋長度超過限值,又未采取可靠措施時,應設置伸縮縫。當屋面無隔熱或保溫措施時,或位于氣候干燥地區(qū),夏季炎熱且暴雨頻繁地區(qū)的結構,應適當減少伸縮縫間距。當混凝土的收縮較大,或室內結構因施工外露時間較長,伸縮密縫間距也應減小。
二、分析高層建筑結構體系
1.框架結構體系
由縱、橫向框架所組成,形成空間框架結構,既承受豎向荷載,又承受兩個方向的水平荷載。與其他高層建筑結構體系相比,框架結構具有布置靈活、造型活潑等優(yōu)點,容易滿足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如會議廳、休息廳、餐廳和貿易廳等的布置。同時,經(jīng)過合理設計,框架結構有好的的延性和抗震性能,但由于側向剛度相對較小,在地震作用下容易產(chǎn)生較大的變形而導致非結構構件的破壞,因此其建設高度受到限制,一般在非地震區(qū)不宜超過60m,在地震區(qū)不宜超過50m。
2.剪力墻結構體系
由縱、橫向剪力墻和樓板構成,剪力墻既承受兩個方向的水平荷載,又承受全都的豎向荷載。剪力墻是一種有效的抗側力構件,一般來說,剪力墻的寬度和高度與整個房屋的寬度和高度相同,寬達十幾米或更大,高達幾十米以上。而它的厚度則很薄,一般為160~300mm,較厚的可達500mm。在地震區(qū)剪力墻除保證有足夠的承載力外,還要保證有足夠的延性,以提高整個結構的耗能能力,改善結構的抗震性能。在剪力墻墻肢截面設計時,當縱橫向剪力墻連成整體共向工作時,可將縱墻的一部分作為橫墻的翼緣加以考慮。同時也可將橫墻的一部分作為縱墻的翼緣予以考慮。在框架剪力墻結構中,剪力墻常常和梁柱連一體,形成帶邊框剪力墻。因此,剪力城墻肢常常按矩形截面、T形截面或工字形截面進行設計。在剪力墻中一般需要配置豎向鋼筋來抵抗彎矩,配置水平鋼筋來抵抗剪力的配筋形式基本上同框架梁。剪力墻結構往往適用于隔墻位置固定,平面布置比較規(guī)則的住宅、旅館等建筑。
3.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
由框架和剪力墻共同作為承重結構的受力體系。它克服了框架結構抗側力剛度小的缺點,彌補了剪力墻結構開間過小的缺點,既可使建筑平面靈活布置,又能對常見的30層以下的高層建筑提供足夠的抗側剛度。因而在實際工程中被廣泛應用。在體系中框架主要承受垂直荷載,剪力墻主要承受水平剪力?蚣芗袅w系的位移曲線呈彎剪型。剪力墻的設置,增大了結構的側向剛度,使建筑物的水平位移減小,同時框架承受的水平剪力顯著降低且內力沿豎向的分布趨于均勻,所以框架剪力墻體系的能建高度要大于框架體系。
4.簡體結構體系
是指凡采用簡體為抗側力構件的結構體系統(tǒng),包括單筒體、簡體一框架、筒中筒、成束筒等多種形式。典型的框筒結構體系,為了減小樓面結構的跨度,中間往往設置一些柱子,以承受豎向荷載,而水平荷載全部由框筒結構承擔。簡體是一種空間受力構件,分實腹筒和空腹筒兩種類型。筒體體系具有很大的剛度和強度,各構件受力比較合理,抗風、抗震能力很強,往往應用于大跨度、大空間或超高層建筑。以筒體一框架結構為例。核心筒應具有良好的整體性,墻肢宜均勻、對稱布置,簡體角部附近不宜開洞,當不可避免時,筒角內壁至洞口應保持一段距離,以便設置邊緣構件,其值不應小于500mm和開洞墻的厚度;核心筒外墑的截面焊度不應小。于層高的1/20及200mm,對一、二級抗震設計的底部加強部位不宜小于層向的l/16及200mm,當厚度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應通過穩(wěn)定驗算,必要時增設扶壁墻;在滿足承載力要求,以及軸壓比限值時,核心筒內墻可適當減薄,但不應小于l60mm。
5.巨型框架結構體系
巨型框架結構是利用筒體作為柱子,在筒體與筒體之間每隔若干層(幾層或十幾層)設置巨型梁或桁架,形成具有很強側向剛度的框架結構,其余樓層設置次框架。次框架可以落在巨型梁上或懸掛在巨型梁上,后者一般稱為懸掛結構。次框架上的豎向荷載和水平荷載全部傳遞給巨型框架。
三、結束語
由此可見,建筑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首先要選擇合適的結構體系,結構選型是一個復雜的決策問題,有大量的不確定性,這就要求結構選型研究要趨于建立集成的結構型式智能產(chǎn)生與創(chuàng)新、評價與決策的優(yōu)化方法,為高層建筑選型提供工程科學依據(jù),不斷提升設計質量,以使結構設計工作做到更安全、更合理。
參考文獻:
[1]呂軍.桐廬東華規(guī)劃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08,6
[2]惲波樂建新裘濤黃鳳濤王欣.雙塔超高層建筑結構設計[J]浙江建筑.2010,4
[3]呂西林.高層建筑結構.第2版.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2003
[4]胡曉明.淺析高層建筑結構體系與布局設計.城市建設.2012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jinnzone.com/kejilw/jianzhushigonglw/21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