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發(fā)展一直以來是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目標,也是各層次教育的重要指向,而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又是人的全面發(fā)展能夠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途徑,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能不能開展好,關涉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完善,關涉到中國人才培養(yǎng)的最終成果,所以必須引起重視。就20世紀而言,無論是研究審美教育還是藝術教育,蔡元培都是必須面對且無法繞過的人物之一,他既是20世紀中國教育范式和制度的開拓者,又是這種范式和制度的有力踐行者,從任何角度說都具有樣本式的意義和價值。其中,音樂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他的音樂思想是對一般教育內(nèi)容的深化和補充,也是對審美教育的建構和豐富,并且產(chǎn)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不但體現(xiàn)在民國時期的教育領域,而且體現(xiàn)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教育制度中,所以有必要在一個新的歷史語境之中,對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思想重新進行描述、界定、認識和研究,所謂不求遠因,不可以明近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對蔡元培音樂教育思想的研究對當下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也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一、藝術教育與美育雙重視域下的蔡元培音樂教育思想
無論是對于蔡元培來說還是對于晚近以來研究蔡元培音樂教育思想的文章家來說,所謂“音樂教育”的概念是非常復雜的,特別是指涉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涉及教育學、美學、音樂學等多個學科,并且內(nèi)中也存在比較復雜的邏輯和關系。結合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美學思想,對于這個概念本身,首先面對的問題是,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思想是一種藝術教育思想還是一種美育思想,這看上去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卻尤其復雜,針對此,事實上還需要厘清很多概念。換句話說,是將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思想置于藝術教育領域,還是置于美育范疇,是影響對其音樂教育思想的判斷和定位的。在蔡元培的時代,包括繪畫和音樂的藝術、美學、美術等術語的界限相對模糊,甚至有時候某兩個概念可以借用或替換?梢哉f,在一個“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邊界模糊的時代,兩個概念的混用以現(xiàn)在的眼光看無可厚非。然而,如果對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思想進行深入的學理研究,必然應該將之放在當前的視域下進行。當前,藝術教育和美育存在著某種被混淆的傾向。一方面,在中國教育界和美學界,“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的概念和內(nèi)涵區(qū)別并沒有達成共識,有學者曾考察教育部2013—2017年涉及美育的工作要點,盡管都提出了加強美育和藝術教育,但是,“教育部連續(xù)5年的工作要點中,無論是以美育為題,還是以藝術教育為題,具體的說明都是談藝術”(1)。可見,官方在對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的闡述中依舊存在著模糊空間,并沒有集中且有效地說明兩個概念的差異。另一方面,在西方美學史上,藝術和美的混用也是導致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混用的原因之一,比如,在一些美學家關于“美”的表述中,“美”和“藝術”的界限也是模糊的,甚至有研究家將“美學”直接定名為“藝術哲學”,這種思想滲透到審美教育領域,也就順理成章地將“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進行了模糊化處理。但事實上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是不能混淆的,從社會層面說,作為專業(yè)技術教育的藝術教育和作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審美教育是絕對不能混淆的,從學理層面說,只有不斷地將兩個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精細化、精密化,才能更深入地進行研究。這可以說是研究蔡元培音樂教育思想的學術背景和社會背景。那么,為什么在研究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思想時必須厘清“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的區(qū)別呢?毋庸置疑,蔡元培是中國近現(xiàn)代最重要的集美學家和教育家于一身者之一,尤其是他的美育思想更是對美育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制度方面說,蔡元培首次將美育列入到了國民教育方針;從理論方面說,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并全面地論說美育的外延和內(nèi)涵,同時為美育奠定了學科基礎;從實踐方面說,他親力親為關注美育的實施工作。這三者的共同指向在于席勒所謂的“人的全面自由”,所以蔡元培才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培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2)進而強調(diào)美育與智育和德育的互文和補充。同時,蔡元培也注意到,雖然當時一些美學家和教育家提出了相關美育思想,相關美育思想也在落實之中,但“較之歐洲各國,論量論質(zhì),都覺得我們實在太幼稚了”(3)。所以蔡元培才不遺余力地加強美育實踐功能,通過各種方式實施美育,他在《二十五年來中國之美育》中言說的都是實施美育的途徑和方法。由此可見,在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以音樂、美術和電影等為核心的藝術教育實際上是實現(xiàn)美育的方式、方法或途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美育畢竟是某種形而上層面的理論,而藝術教育則具有實在性和實體性,音樂和美術等藝術教育方式也為美育的開展和實施提供了抓手,以“作為方法”的藝術教育來實現(xiàn)美育的目標;诖,對蔡元培音樂教育思想的研究也需要置于美育和藝術教育雙重視域下。一方面,當前的音樂教育基本集中在學校,其實就是蔡元培當時所謂“學校教育”,是美育實施的重要方面,也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美育和素質(zhì)教育的落腳點都在人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其中終結指向都是“塑造美好心靈”,所以應該在美育理論和實施的大背景下對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思想進行考量;另一方面,從人本體出發(fā),藝術教育偏重“技”的教育,是實現(xiàn)美育目標的途徑,只有高度重視教育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將美育落到實處,所以研究蔡元培音樂思想也不能離開藝術教育。只有將之納入藝術教育和美育的雙重視域,才能既重視目標,又不忽視道路,才能既重視量,又不忽視質(zhì),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厘清蔡元培音樂教育思想的理路與內(nèi)涵。
二、蔡元培音樂教育思想的邏輯起點與理論建構
蔡元培音樂教育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jīng)歷了一個相當長時間的學習、思考和積淀,進而形成了他的音樂教育思想。廣而言之,蔡元培音樂教育思想的最初形成主要源于兩種要素:一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影響。蔡元培本人對音樂的興趣非常濃厚并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已有研究,早在1892年就有《審樂知政疏》問世,從中也能看出他的中國音樂史造詣,1901年所撰《學堂教科論》把音樂學列為“無形理學”中的一個分支學科,可見他對音樂教育的最初思考。(4)二是西方音樂的影響。蔡元培曾經(jīng)五次旅居歐洲,先后生活在德、法兩國,也曾在瑞士、比利時、奧地利、匈牙利、意大利、荷蘭和英國等國家游歷,遍訪美術館、博物館、展覽館和音樂廳、歌劇院等,這對他音樂教育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在歐洲接觸到的無論是美學思想還是藝術作品都是當時中國所缺乏的,如何將這些思想帶回中國并且融合到中國的美學實踐和藝術實踐當中去,是蔡元培一直思考的問題”(5)。如他自己所言,在國外,“即小村落中,于星期日,亦在公園或咖啡館內(nèi)奏樂,若柏林、巴黎等大都會,更無論矣”,(6)足以說明他在歐洲的所見所聞對他的音樂教育思想的影響。這兩方面的思想來源都奠定了蔡元培音樂教育思想的基礎,使其不斷對音樂教育思想進行思考與創(chuàng)造,并最終形成比較完整的音樂教育理論。蔡元培非常重視中國民族傳統(tǒng)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他曾在《音樂雜志》發(fā)刊詞中指出:“吾國言樂理者,以樂計為最古,亦最精。自是以后,音樂家輩出,曲詞音譜,遞演遞進,并不為古代簡單之格調(diào)所限制,而辨音原理之論,轉涉膚淺。學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進步之遲,良有由也。”(7)可見,基于當時的音樂教育情況,蔡元培充滿憂慮。他首先結合古代樂論和當時的民族狀況強調(diào)民族音樂“有用”,指出“武臣將帥,忠義而能畜聚,不憚死封疆,正國難其中所需要的人物,而聲音可以代表他們”,(8)將民族苦難和樂教結合在一起。在蔡元培存世的十幾篇涉及音樂與音樂教育的文獻中,幾乎每一種都言及民族音樂的歷史生成性和現(xiàn)實指向性,尤其強調(diào)的是以此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以凸顯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價值。蔡元培也不忽視西方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并且倡導將中西方的音樂融合起來,提出“中西合璧、融貫古今”的思想主張。當時,中國音樂界也存在某種意義上的“古今中西之爭”,“復古派”厚古薄今,主張全面推廣中國古典音樂,對西方音樂置之不理,“西化派”則覺得傳統(tǒng)音樂已經(jīng)跟不上音樂發(fā)展的潮流,只有全盤西化,才能實現(xiàn)音樂復興的可能。在二者之間,蔡元培做了相對折中主義的處理,認為應該將民族音樂和西方音樂結合起來,主張“采西樂之特長,以補中樂之缺點,而使之以時進步”,(9)強調(diào)二者的互文與互補。針對此問題,蔡元培曾做過非常深入的說明,他指出,“一方面,輸入西方之樂器、曲譜,以與吾固有之音樂相比較。一方面,參考西人關于音樂之理論,以印證于吾國之音樂,而考其違合”,(10)可以說,蔡元培的這種音樂教育設想是符合當時社會發(fā)展潮流的,中國社會適逢“百年未有之大變革”“師夷長技以自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在知識界盛行,蔡元培看到了這一點,同時也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面對以西方中心主義的現(xiàn)代性存在著很多劣勢,所以他美育與藝術教育的落腳點之一就是中西合璧,這也成為他音樂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需要說明的是,蔡元培非常強調(diào)音樂教育的社會意義。他將美育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層面或者環(huán)節(jié),其動機就是使美育和藝術教育在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盡其用,既重視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支出”,又重視三者教育的“回報”。對于音樂教育來說,所謂“回報”指的是音樂教育對社會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對于人的素質(zhì)提升的促進作用。跳出技術層面,以人為中心對人的發(fā)展進行音樂教育,不但契合蔡元培提出的“美育”的目標,也和德育、智育的目標相得益彰,這是蔡元培音樂思想的可貴之處。更可寶貴的是,蔡元培音樂教育理論的科學性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地經(jīng)過實踐檢驗和證實。
三、蔡元培音樂教育思想的具體實施與社會效應
蔡元培與當時一些美學家和教育家最顯著的區(qū)別在于,礙于當時的社會狀況,很多美學家和教育家的美育思想都停留在理論的層面,而蔡元培則將這些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正如有學者所言,蔡元培美育思想的重要意義也在于,“在美育的實施上進行了卓有成就的努力與示范,對于我國現(xiàn)代美育發(fā)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11)。這種美育思想的實施在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方面也存在諸多表現(xiàn),這雖然與當時他任教于北京大學并擔任校長的學術與政治權力有關,但更多的還是他對音樂教育如何能夠落到實處的深切思考?傮w而言,蔡元培音樂教育思想的實施大致涵蓋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首先,是在北京大學組織發(fā)起了音樂研究會。早在1917年12月,北京大學就成了具有組織性質(zhì)的音樂會,但這種半官方半民間的音樂組織當時還缺乏資金支持,直接影響了音樂會的相關活動。(12)在蔡元培的關懷下,北京大學又于1919年1月31日成立了音樂研究會,并于當年4月舉辦了第一場音樂會演。奏民族樂和西洋樂共19首之多,可見當時的音樂研究會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1922年,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更名為北京大學音樂附設傳習所,蔡元培兼任所長,加大了音樂會演奏的頻率和質(zhì)量,據(jù)有學者考證,自傳習所創(chuàng)建到1927年,共舉辦大小音樂會40余場,(13)事實上這都是當時音樂教育的實績,而背后都離不開蔡元培的身體力行,比如,北京大學音樂會成立之際,蔡元培就親自草擬了音樂會的章程,并指出音樂會最重要的目的和意義就是“敦中樂教,提倡美育”。(14)同時,他還積極創(chuàng)辦《音樂雜志》,以堅實音樂研究會實踐的理論基礎。不僅如此,蔡元培還多次參加北京大學舉辦的音樂活動,并鼓勵其他人積極踐行音樂教育,1919年,他在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上的演說就曾指出:“所望在會諸君,知音樂為一種助進文化之利器,共同研究至高上之樂理,而養(yǎng)成創(chuàng)造新譜之人才,采西樂之特長,以補中樂之缺點,而使之以時進步,庶不負建設此會之初意也。”(15)可見,蔡元培所謂音樂教育思想的實施與落實是全方面和全方位的。其次,是積極籌辦國立音樂院。當時,蔡元培深知蕭友梅從德國歸來希望成立屬于中國自己的專門的音樂院的夙愿,所以不但非常主動、熱心地籌辦音樂院,而且在資金籌措、校舍建設等問題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并一點一點將設想落到實處,即便后來蔡元培辭去院長職位,也同樣關心音樂院的相關事宜。后來,蔡元培還曾任國立音樂院音樂藝文社社長,引導藝文社致力于將音樂和藝文相結合。在蔡元培的指導下,國立音樂院在1925年5月創(chuàng)辦了官方刊物《音樂院院刊》,后來改變刊名為《國立音樂?茖W校校刊》(1929)。蔡元培親自為院刊題寫刊名,并撰寫了《國立音樂院院刊發(fā)刊詞》,其中著重強調(diào):“音樂院同人既日日研究此種豐富蕃變之理論與曲調(diào),而借以發(fā)達其創(chuàng)造之能力,又不肯私為枕中鴻寶,而以刊物發(fā)表之,其術固新,而于古人重視音樂之意,則正相契合也。”(16)事實上是致力于將西方音樂與中國音樂建立關聯(lián),以此豐富中國的民族樂。當時,上海國立音樂院先后在蔡元培和蕭友梅的領導下培養(yǎng)了大批音樂英才,無論是在音樂教育和音樂研究上,還是在人才培養(yǎng)和音樂創(chuàng)作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這也是蔡元培音樂教育思想落到實處的重要表現(xiàn)。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思想得以實施,至少存在兩方面的影響和社會效應。一是使得當時西方音樂知識能夠在音樂教育思想的落實過程中得以傳播,并開啟民智。由蔡元培在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上的演講可知,實際上蔡元培發(fā)起研究會的重要目標就是不斷引進西方音樂來補充本民族的音樂。這種傳播和受容的影響顯然是多方面,即使西洋樂有效地被接受,又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了本民族自己的音樂工作者或音樂家,可以說一舉兩得。二是音樂教育思想的實施起到了促進美育普及和發(fā)展的作用。以北京大學為中心的音樂會大都屬于校園音樂會,而在蔡元培的美育體系中,學校教育又是非常重要的實踐環(huán)節(jié),由此而觀之,音樂會的舉行和音樂雜志的創(chuàng)辦其實是當時學校美育建設的重要表征和內(nèi)容,唯其如此,美育的落實才能從學校教育走向社會教育,繼而普及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蔡元培音樂教育思想的落實和實施產(chǎn)生了非常深遠的社會影響和社會效應。
四、蔡元培音樂教育思想的“美學啟蒙”向度
李澤厚曾言救亡與啟蒙的雙重變奏,其實無論怎樣變奏,啟蒙都是當時重要的政治“事件”和社會“事件”,有識之士從各個方面著手開啟民智以至于形成了當時的啟蒙思潮,如醫(yī)學救國、新文化運動、西書漢譯等無不如此。如果說舉凡康德所謂“脫離自己所在機制與自己的不成熟狀態(tài)”(17)都可以算作啟蒙,那么蔡元培所謂音樂教育也可以被看作是某種“美學啟蒙”。第一,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思想是一種關于人的啟蒙思想。從藝術教育的層面說,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思想指向的是“技”,是人的發(fā)展所需要的技術元素,從美育的層面說,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思想指向的是“道”,是超越技術層面的具有形而上指向的自覺自由發(fā)展,其落腳點是人的全面和自由發(fā)展,這與當時的啟蒙思想和思潮是殊途同歸的。“立人”成為當時以蔡元培為核心的學者言及美育概念及其內(nèi)涵的重要觀念,有學者就曾指出,當時針對美育的研究“確立了以‘立人’即培養(yǎng)‘完全之人物’為基本宗旨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同時確立了‘美育’在培養(yǎng)‘完全之人物’的現(xiàn)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與不可代替的獨特作用”(18)。如前所述,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思想實際上可以看作是為他美育思想服務的一部分,甚至就可以被看作是美育思想本身,這樣一來,也就不能忽視其音樂教育思想指向“人”的啟蒙屬性。有學者指出,“蔡元培認為美育核心在于通過美將‘故人’塑造成‘今人’,強調(diào)人在現(xiàn)代性視域下的解放和自由”,(19)實際上就是在強調(diào)人的啟蒙的途徑及啟蒙能夠?qū)崿F(xiàn)的路徑。第二,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思想是一種生活美學的啟蒙思想。近代以降的所有啟蒙思想都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與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單就“五四”而言,五四運動的影響并不止于政治和文化層面,“五四”之后人們的生活世界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和變革,有理由認為,啟蒙深入生活,才達到了最完美的境界。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思想就存在這樣的指向性,他將美育的實現(xiàn)途徑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本身,就是希望美育能夠面向大眾進行。他的音樂教育思想也是如此,無論是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還是上海國立音樂院,雖然看起來是有針對性的專門音樂機構,但是所舉辦的音樂會都是面向民眾開放的,傳習所舉辦音樂會的次數(shù)之多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音樂教育的效應。在談及近代以來中國的公共娛樂空間時,有學者認為娛樂空間不斷增加產(chǎn)生的是一種增量,并指出:“這種增量,對于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來說,其影響并非是一個單純的數(shù)量問題,它們會使人們的日常生活悄然地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生活中開始有了現(xiàn)代時尚的召喚,現(xiàn)代交往方式中個人人格品位更加被權重,消費文化與審美行為的交叉互動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現(xiàn)實。”(20)這也可以看作是啟蒙之一端,是某種生活美學的啟蒙,而蔡元培的音樂思想顯然可以被納入此范疇之中,其指向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這種貼近大眾日常生活的生活美學啟蒙在以生活為中心的社會發(fā)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富有現(xiàn)實指向性。實際上,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思想可以看作是20世紀初期審美現(xiàn)代性的一種表征,李澤厚認為近現(xiàn)代史的主題是救亡和啟蒙,張灝則認為近現(xiàn)代史呈現(xiàn)出非常嚴重的“兩歧性”,但無論如何,當時的中國社會在經(jīng)濟、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存在著深刻變革,社會轉型與西學東漸也產(chǎn)生了很強的現(xiàn)代性。蔡元培的音樂教育不但順應了這種現(xiàn)代性,而且還成為審美現(xiàn)代性的組成部分。一方面,他的音樂教育思想本身很多方面都來自西方社會,是“現(xiàn)代性”的源頭,對西方音樂思想的平行引介某種意義上就是“現(xiàn)代性”的自西徂東,也是開啟中國音樂教育新潮的重要指向;另一方面,這種以音樂教育為中心的審美現(xiàn)代性也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既是個人修養(yǎng)行為加強的表征,也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實現(xiàn)路徑。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思想是豐富的,尤其是產(chǎn)生在20世紀初期那樣一個波譎云詭的時代里,中國傳統(tǒng)具有強大的慣性,西方現(xiàn)代性以各種形式傳入中國,古今中西多種力量匯聚在一起,使得以蔡元培為中心的新舊學者有意識地思考國家未來,教育、美育、藝術教育和音樂教育自上而下都是這種思考的核心組成部分。由于當時美育和藝術教育的諸多牽絆,加之對當下美育與藝術教育研究的特殊性,理應將蔡元培的音樂教育置于美育和藝術教育雙重視域下,以挖掘蔡元培音樂教育思想的最大價值。實際上,他音樂教育的最大特點在于,不但從理論上對于民族音樂和西方音樂進行言說和建構,而且將之付諸教育實踐,更可貴的是,相關實踐產(chǎn)生了效果,在美學意義上豐富了音樂美學的延展力,在啟蒙意義上順應了啟蒙思潮,形成了以“美學啟蒙”為中心的教育范式。無論如何,蔡元培的音樂教育思想都需要并應該被充分重視并發(fā)揚光大,尤其是在我們這代人身上。
《音樂教育思想及美學啟蒙向度》來源:《文藝爭鳴》,作者:范宇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