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高。教育制度也進行了大大小小的改革,各方面的教育也在不斷普及。本文是一篇教育理論與實踐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吉林省城鎮(zhèn)化與農民基礎教育領域的選擇行為研究。
【摘 要】城鎮(zhèn)化建設是國家發(fā)展的必然選擇。農村城鎮(zhèn)化發(fā)展使農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逐漸發(fā)生改變,其中農民教育觀念的轉變直接導致了農民教育選擇行為的變遷。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教育投入具有不可預知性的特點,需要受教育者及其監(jiān)護人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教育選擇。調查顯示,吉林省農村城鎮(zhèn)化使農民的教育觀念發(fā)生了改變,同時也增加了家庭收入。大部分家庭由于教育投入能力的提高,加大了對家庭基礎教育階段的投入,促使吉林省農民的教育選擇行為發(fā)生了變遷。
【關鍵詞】城鎮(zhèn)化,基礎教育,教育選擇,教育投入
20世紀末,我國完成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重任,在我國教育行業(yè)的發(fā)展中樹立了重要的里程碑。然而,農村教育薄弱的現狀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教育的物力、財力投入不足等因素使農村的基礎教育仍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tài)。同時,家庭教育的投入也受到家庭經濟狀況的直接影響,使大部分農村家庭選擇讓孩子在農村讀書,也沒有在課外輔導、特長培養(yǎng)的投入意愿。
吉林省是在1988年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此后吉林省政府、省教育廳不斷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雖然吉林省農村的基礎教育現狀不斷改善,但仍不樂觀。20世紀80年代以后,吉林省開啟了城鎮(zhèn)化的建設,農村家庭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選擇都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
一 城鎮(zhèn)化建設前農民的教育選擇行為
1.城鎮(zhèn)化建設前農民教育選擇行為的基本情況
農村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生活環(huán)境,農民的思想觀念比較保守,導致農民的教育投入呈現出一種非理性的狀態(tài)。從很多農村子女的名字來看,“鳳”“龍”居多,名字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tài)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教育投入具有非常強的偏好。雖然農村家庭對接受教育有著極其渴望的心理,但是農村微薄的收入只能用來維持一家的生計,并沒有富余的教育經費供子女讀書,導致農民對教育的需求及投入逐漸淡化。
隨著吉林省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農村的經濟條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農民對教育的投入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很多農民認為上學是一項只有支出卻看不到收入的活動,最終都是要選擇外出打工;再加上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導致大部分農民只是讓孩子讀完小學就輟學去打工補貼家用,更不用說讓孩子選擇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
2.城鎮(zhèn)化建設前影響農民教育選擇行為的因素
很多學者認為,收入是影響農民教育投入的重要因素,但是以“家庭子女教育經費支出”為主題的訪談結果顯示,農村家庭教育經費的投入與家庭收入狀況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只有家庭月收入相對更高一些的家庭,其教育經費的投入隨著收入的提高而有所提高。訪談發(fā)現,農村家庭收入并不是影響農民教育投入的唯一重要因素。除了農村家庭收入,家庭的受教育情況、子女個數、性別、子女自身學習情況等均是影響農民教育投入的重要因素。很多家長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認為養(yǎng)女兒就是給別人家養(yǎng)媳婦,只重視對兒子的教育;還有一些學生自身不喜歡學習,學習成績較差,沒有學習動力,自動放棄接受教育的權利;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對農村家庭教育的投入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家庭地位高的母親能夠促進家庭教育投入的提高。
二 基礎教育領域農民教育選擇行為的變化
隨著農村城鎮(zhèn)化程度的加深,大部分農民逐漸走出農村到城市務工,受到城市不同文化的影響,農民的教育觀念也發(fā)生了轉變,影響了農民教育的投入,他們的教育選擇目標不再僅僅是培養(yǎng)出高學歷的子女,而是希望通過教育的方式實現整個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城鎮(zhèn)化過程中農民的教育選擇發(fā)生了變遷。
當前吉林省的義務教育階段,入學采用的是分片原則,即就近入學。在就近入學的政策下,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如果就近的學校教學環(huán)境、教學設施、人文條件等各方面都較理想,家長很愿意將自己的孩子送到該所學校讀書;第二種,如果就近的學校條件比較差,升學率較低,學習風氣、環(huán)境差,這種情況下,如果學生的學習成績尚可,學生家長就會想盡各種辦法,寧愿多花錢也希望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其他較好的學校,這種現象在處于城鎮(zhèn)化發(fā)展中的近郊農村普遍存在。
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吉林省的很多農村家庭不讓學生就近入學,而是選擇到離家較遠的市區(qū)讀書,這是因為本省的城鎮(zhèn)化發(fā)展使農村交通方便,地緣上也更接近城市,農民也有更多的經費供孩子讀書,在物質方面農民教育投入有了很大的轉變。家長愿意花更多的錢將孩子送到教育設施、教學環(huán)境等各方面比較優(yōu)越的市區(qū)讀書,這是本省也是全國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民教育選擇的普遍傾向。但是,這些轉變只體現在物質支持上,并沒有加大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教育投入,很多家長忙于打工或者是種地,將孩子全權委托給學校,忽視或沒有能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 城鎮(zhèn)化對農民教育選擇行為的影響
1.思想觀念方面的影響
長期以來,“面朝黃土背朝天”成為農民的代名詞,為了改變耕作勞苦的命運,很多農民將希望寄托在教育上。隨著農民及其子女從農村流動到城市,他們發(fā)現城市里的許多工作機會均對求職者的受教育水平有著更高的要求。而且學生的在校成績逐漸將學生進行分層,這說明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社會實踐能力,從而獲得一份較好的工作,改變自己的命運。換而言之,家庭環(huán)境不再成為決定子女職業(yè)的直接因素,農村家庭的子女也可以通過接受教育來改變貧困的生活環(huán)境。城鎮(zhèn)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也促進很多農民家庭提高教育投入,使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從而期望在將來通過職業(yè)的社會流動提升其生活質量。
吉林省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農民新的教育觀念,部分農民意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改變命運,農民子女只有在中小學階段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能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從而提高自身的資本,帶來各種經濟和非經濟效益。
2.物質條件方面的影響
隨著城市覆蓋面積的不斷擴大,農村耕地逐漸被占用,農民會得到一定的補貼,也會選擇經商或外出打工來維持生計。城鎮(zhèn)化建設使更多的企業(yè)落戶到農村,促進了農民就業(yè)的同時,也拉動了農村的經濟發(fā)展,從而提高了農村家庭教育的投資能力。隨著吉林省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農民的收入有了提高,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關注度逐漸上升。許多家長把教育支出排在家庭支出的第一位,甚至可能會進行各個家庭彼此之間的比較和競爭,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
3.生活空間方面的影響
城鎮(zhèn)化建設使農民的教育觀念逐漸與現代教育觀念接軌,越來越多的農民意識到要想改變當前的家庭狀況,就必須使子女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用知識改變命運。而農村的小學和中學教育條件都比較落后,教師的教學水平也不能與市區(qū)相比。城鎮(zhèn)化過程拓展了農村居民的生活空間,很多家長充分利用城鎮(zhèn)化進程中交通便利的條件,將孩子送到市區(qū)讀書或進行課業(yè)輔導、特長學習,使其接受更好的教育。
四 結論
城鎮(zhèn)化建設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fā)展,使農民收入呈現多樣化,也逐漸改變了農民的教育觀念,提高了農民的教育投入。很多家長受到自身成長經歷的影響與啟發(fā),希望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接受城市文化的洗禮與熏陶,能夠切實學到一些技能,豐富人生閱歷。但是城鎮(zhèn)化目前還沒有帶來農村基礎教育的質變,農民的教育投入還比較單一,目標也不甚明晰,家庭教育還有很多不足。這些都需要隨著城鎮(zhèn)化深度、廣度的拓展而逐步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
[1]陳鋒、梁偉.生命歷程視角下農村家長陪讀經歷及其影響研究――基于甘肅華縣的實地調查[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2]劉擁華.行為選擇、博弈地位與制度變遷――基于國家―農民關系的分析框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1)
[3]胡成玉、孫緒華、陳杉.城鎮(zhèn)化背景下農民工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預算管理與會計,2013(10)
[4]賈明達、郭萍.中國農村城鎮(zhèn)化過程中的農民―國家關系變遷:基于發(fā)展干預的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15(9)
相關期刊簡介:教育實踐與研究辦刊宗旨是:著眼于新世紀我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新勢,全國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做好三個服務,即:為中小學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服務,為教育教學實踐服務,為中小學教育管理服務。讀者對象為:中小學教師、教研工作者、教育理論工作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