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課程《標準》生物學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學素養(yǎng)和倡導探究性學習。其從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對生物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適應新的教學要求,新課改要求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要發(fā)生根本轉變。
[摘要]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適應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新課改要求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要發(fā)生根本轉變,要以學生為主,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中國教師雜志,轉變觀念,學會學習,培養(yǎng)能力,自主探究
一、教師要在自我轉變中促進學生的學習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我們教師要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在自我的轉變中促進學生的學習。
(一)教師要轉變角色
課堂的中心是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及其設計都要以學生的學習及其活動作為線索和依據(jù)。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而學生要伴隨教學活動的展開和深入。作為主體,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完成自我學習、自我養(yǎng)成、自我成長的任務。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是雙向、多向互動的,都是平等的教育主體,有其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我們強調(diào)要實現(xiàn)教師角色的轉變。對此,余文森教授指出:一是由控制者轉變?yōu)榇龠M者;二是由講授者轉變?yōu)橐龑д?三是由主角轉變?yōu)榕浣。生物學習中,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取決于教師對研究課題的內(nèi)容、過程、方法,以及相關綜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要想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工作,提高生物教學效率,我們教師必須轉變角色,由“主角”轉變?yōu)?ldquo;配角”,由“教書匠”轉變?yōu)?ldquo;合作者”。
(二)教師要轉變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實驗,獨立進行科技制作,進行社會調(diào)查以及擴展性學習等多項課題研究工作。依照課程標準,為了培養(yǎng)和造就適應時代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我們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構建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實踐和探索的基礎上。我們要根據(jù)不同的課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如直觀教學法、參觀法、實驗法等。我們應當善于觀察,挖掘生活實例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要合理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實驗。針對這些實驗,我們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日常經(jīng)驗中提出探究性問題;鼓勵學生在假設的基礎上設計探究方案;培養(yǎng)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shù)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并交流探究過程和結果。要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在教學,一些生物學知識借助動畫、錄像,就可以生動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有些知識緊靠看、講是無法達到目的的。如細胞分裂,通過應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就降低了教與學的難度。同時,還要注意列舉大量生活中的實例,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師要轉變課堂參與方式
新課標提出“改革課程實施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我們教師應改變一些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方式,以一些新的參與方式,促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梢宰寣W生做小老師,參與教學方案的設計,上課時像教師一樣走上講臺;鼓勵學生在課上大膽提問質(zhì)疑,勇敢提出不懂的問題,進行討論;指導學生繪圖、動手制作模型;指導學生深入鉆研教材并編題;開展小組競賽;帶領學生進圖書館、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主動探究。
二、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yǎng)能力
“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學技術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初步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掌握一些簡單的科學方法。”這是義務教育初中階段學生有關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也是我們倡導的素質(zhì)教育的基礎。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作為教師,我們要使教與學的重點不僅僅放在獲得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和掌握學習方法上,在教學中應該從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入手,指導他們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
(一)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眾多能力的基礎,人類的一切探究活動就是從觀察入手的。因此,我們在生物教學中,應當把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在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是獲得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體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現(xiàn)象。認識生物體的各種生命特征,進一步揭示其生命本質(zhì)的重要途徑。要盡力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學生到野外采集標本,指導學生去認識生活中、大自然中的各種動植物。要多指導學生進行家庭觀察實驗,留意觀察自身或周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現(xiàn)象。同時,要教會學生科學的觀察方法,如重點觀察、順序觀察、對比觀察等。
(二)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自然科學,生物實驗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指導學生掌握實驗步驟的方法,規(guī)范操作,實驗前指導學生先進行預習,理清實驗步驟,弄清每一步的關鍵所在。如制作臨時裝片的實驗,請學生通過看書理清擦→滴→取→展→蓋→染的實驗步驟;再讓學生看書了解每一步的具體操作意義,找到步驟關鍵所在;然后教師講解、操作、強調(diào)注意事項,同時指導學生模仿操作。使學生對步驟、要領了然于胸,并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自己制作臨時裝片中的細胞,繪出細胞結構圖。這樣,學生很清晰地完成實驗并獲得了實驗操作的方法,增長了技能。另外,還可以讓學生在實驗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親自設計實驗,去大膽試一試,培養(yǎng)他們思考問題、觀察、實驗等能力。
(三)重視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自主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的半獨立性的學習,它是為學生將來形成完全的自學能力做準備的。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學會思考,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充分發(fā)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重視課前預習,提高學生的自學探究能力。在預習中,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自學能力得到了鍛煉。還要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不斷激發(fā)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使學生經(jīng)常處于“憤悱”的狀態(tài)中,給學生提供學習目標和空間。要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并在活動中針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探究。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上網(wǎng)查找生物學資料,培養(yǎng)自主探究學習科學知識的能力。
(四)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
學生在學習中的感悟能力需要教師的啟發(fā)和培養(yǎng)。教師要采用積極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問題,感知自己的學習能力,增加學習的自信心,產(chǎn)生“我要更好的學習”“我能做一個成績好的學生”的激情。在學生學習激情高漲的基礎上,讓學生的問題能夠大膽提出、相互碰撞,通過爭議來強化正確的認知。那么,課堂中的合作與競爭氣氛無疑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外部因素。因此,競爭性課堂學習、合作性課堂學習、個性化課堂學習,均可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呈現(xiàn)以“表現(xiàn)”為特征的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相應做法將學生組織起來,讓他們以組為單位來討論問題、爭論問題、分辨問題、澄清問題,從中找尋和確定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無疑,經(jīng)歷這樣的學習過程對學生說來是富有挑戰(zhàn)意義的。
【參考文獻】
[1]布魯納.教育過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楊兆山.教育學[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上一篇:江西省教育類期刊教材處理三境界
下一篇:廣西師范學院發(fā)表